刘新阳:京剧中的“诸葛亮朝珠质疑”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去岁曾拜读甄光俊先生大作《毛泽东看戏》(见《老同志之友》2003年第4期),谈到1950年秋“毛泽东在中南海看完谭富英、裘盛戎合演的《失·空·斩》,向谭富英问起他在台上扮演诸葛亮胸前佩戴朝珠的来历。谭富英向毛泽东介绍道:当年他的祖父谭鑫培有一次进宫演戏,扮演《空城计》里的诸葛亮,由于天气炎热,额头上沁出了汗珠,慈禧见了,吩咐太监把自己佩戴着的一串檀香木佛珠赏赐给他,据说炎热的季节闻到檀香木的香味,能消暑避邪。从此谭鑫培每演《空城计》,必将佛珠佩戴在身。因谭鑫培是京剧老生行当的一代宗师,在梨园界有广泛的影响,宫外的戏曲艺人见他演诸葛亮佩戴朝珠,也都纷纷效仿……”。

今年又拜读张一帆先生大作《诸葛亮为何戴朝珠》(见《中国京剧》2004年第1期),张先生引自《北京图书馆藏升平署戏曲人物画册》中诸葛亮戴有朝珠的图片并提出了他对“诸葛亮戴朝珠源自谭鑫培”等说法的质疑。针对这一议题,不佞不妨在此也略陈鄙见,谈谈笔者的个人观点。

一、诸葛亮戴朝珠是否始自谭鑫培

正如甄先生文中所谈,“诸葛亮戴朝珠始自谭鑫培”已经成为流传很广的梨园掌故,对此我们似乎不应该存有怀疑。但除了张先生在文中配以《北京图书馆藏升平署戏曲人物画册》中诸葛亮戴有朝珠的图片外,笔者还见过一幅诸葛亮佩戴朝珠的戏画,似乎可以作为在谭鑫培之前便有人戴这挂朝珠的佐证。说起这幅戏画,细心的读者可能在笔者之前就曾见过,那就是由清代画师沈蓉圃先生绘制的京剧《群英会》的戏画(见《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或《中国京剧史》上卷铜板页)。画中坐在小边里侧的是徐小香的周瑜,坐在小边外侧的是程长庚的鲁肃,坐在大边的是卢胜奎的诸葛亮。而由卢胜奎所扮诸葛亮的胸前却可以清晰地看到戴着一挂朝珠,而且还是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掐着的。

那么会不会是卢胜奎在慈禧太后赐给谭鑫培朝珠(或佛珠)之后而效仿谭鑫培的呢?我们不难查找到,卢胜奎的生卒年代为1822—1889年(见《中国京剧史》上卷398页),另一说是卢卒于1890年(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229页),而谭鑫培的生卒年代则为1847—1917年(见《中国京剧史》上卷412页),二人从年龄上看卢胜奎长谭鑫培25岁。加之谭鑫培、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等正式入升平署的时间是清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见王芷章编《清升平署志略》562页),即公元1890年的7月6日。

这也就是说谭鑫培是在卢胜奎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或当年(1890年)才入内廷承差的,不难想象如果是慈禧太后赐给谭鑫培的朝珠的话,当是在1890年7月6日之后的事,也就是卢胜奎去世之后的事,显然此时卢胜奎不可能去效法在他去世的当年或前一年才有可能首次得到朝珠的谭鑫培。相反在卢胜奎去世之前由他编剧并参与演出的连台本戏《三国志》却已经演出多年了。今又有沈蓉圃传世的戏画配以佐证,因此笔者也没有理由不怀疑这挂朝珠起码在卢胜奎等人编演《三国志》之后、谭鑫培进宫演出之前,就佩戴在由卢胜奎(可能也包括其他人)饰演的诸葛亮胸前的。

二、戴黑髯口的诸葛亮是否不戴朝珠

  通过这幅戏画,我们不妨再引申到现在京剧舞台上另一条似乎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戴黑三时的诸葛亮大抵不戴朝珠(如《群英会》),直到舞台上诸葛亮戴的髯口由黑三换为黪三以后,那挂朝珠才悄悄地戴在了老年诸葛亮的胸前(如《空城计》)。这一点笔者不单曾听众位京剧老演员、老观众多次谈及,而且还在195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群英会》中找到了由马连良先生饰演诸葛亮戴黑髯口而不戴朝珠的影像依据,同时如今天的张学津等在演出《群英会》的诸葛亮时也是如此。虽然原委待考,但大部分演员却也都还是按照这条“规矩”来扮戏的。可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沈蓉圃绘制的《群英会》戏画中佩戴朝珠的却是戴黑三的诸葛亮,倘沈蓉圃绘制的《群英会》戏画如剧照一样,是当年卢胜奎扮演诸葛亮这一角色扮相真实再现的话,这与马连良、张学津等饰演诸葛亮的扮相及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规矩”又是否相悖——即本戏《三国志》在三庆班演出时期戴黑三的诸葛亮原本就佩有朝珠?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提出这样两条很不成熟的质疑无意推翻甄先生所谈的掌故和今天京剧舞台上的规律及观众的欣赏习惯。但针对沈蓉圃所绘徐小香、程长庚、卢胜奎三人《群英会》的戏画,就有关“三国戏”中诸葛亮究竟从何时、何人始戴朝珠以及京剧里戴黑髯口的诸葛亮到底应不应该戴朝珠,却是今天值得我们进一步考证、研究和讨论的话题。不佞在此愿抛砖引玉,诚请各位专家、读者提出正反双方面的意见!

2004年8月10日写迄,原载2004年12期《中国京剧》

(0)

相关推荐

  • 京剧须生目前的流派有哪些?

    京剧原有十六个须生流派,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只有八个须生流派. 谭派 新谭派创始人是谭富英先生,谭派创始人谭鑫培先生的孙子,谭派是朴实明亮,圆润自如的.京剧老生第一个流派,像高派.余派 ...

  • 刘新阳:有关《失空斩》中“诸葛亮朝珠质疑”二题

    去岁曾拜读甄光俊先生大作<毛泽东看戏>(见<老同志之友> 2003 年第 4 期),谈到 1950 年秋"毛泽东在中南海看完谭富英.裘盛 戎合演的<失·空·斩& ...

  • 刘新阳:杨小楼“被逼当老道”质疑

    杨小楼"被逼当老道"质疑--刘新阳 长期以来,在京剧界一直流传着"武生泰斗" 杨小楼先生在清宫承差时因拿过两包赏银而被人怀疑与慈禧太后有染,最终被迫出家做道士以 ...

  • 刘新阳:京剧音配像中的遗憾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正在中央电视台定期播放的<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通过有一定 舞台经验的演员和名家的亲传弟子,根据众多京剧名家在不同时期的演 出录 ...

  • 刘新阳:郝袁一脉 薪火相传 ——京剧花脸名家杨赤的从艺道路

    提起杨赤,京剧界的演员和观众大概没有不知道的.1986年,杨赤以京剧<九江口·阻驾>一折,一举获得由辽宁省文化厅.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办的辽宁省首届中青年京.评演员表演比赛中优秀表演奖 ...

  • 刘新阳:京剧《白毛女》两个杨白劳的启示

    由范钧宏先生改编,阿甲先生导演,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等前辈首演出于1958年的现代京剧<白毛女>,虽然无法与后来1964年被确定并推广的八出"革命样板戏"相比,但它却 ...

  • 刘新阳:期待戏曲与新媒体 在互动中收获双赢

    通常认为,戏曲因特殊的文化含义,常常被赋予一种高高在上的"古老"和"高冷",使人望而却步,于是曲高和寡导致了戏曲危机.实则,戏曲危机远非始于今日. 千百年一路走 ...

  • 刘新阳:从京剧《凤还巢》看当下京剧创作“谐趣性”的缺失

    ( 作者刘新阳  辽宁省艺术研究所) 长期以来,对于梅兰芳先生在不同时期编演的新剧目的研究和论析,历来主要集中在其排演的古装戏.时装新戏和反战爱国.反抗封建压迫的新编戏等几个方面.然而,在梅氏排演的众 ...

  • 刘新阳:京剧——重拾迷失的自信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无疑令中医药学在世界领域重拾应有的自信.这让我联想到祖国的另一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集我国戏曲之大成者,是在成熟的戏曲剧种(徽戏和汉调)基础上,广泛吸收昆曲 ...

  • 刘新阳:京剧李(多奎)派老旦声腔艺术特色辨析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引  言 李多奎先生是京剧老旦行当中继龚云甫之后又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表演艺术家,他幼学梆子,后改皮黄,先工老生,后工老旦,拜师罗福山,得龚云甫的指点,又得龚云甫琴师陆彦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