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医学,换一种眼光看待疾病

文丨雪峰 · 主播丨萧然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过,治疗在根本上就是对生命的照料。生命是身心灵的统一。对生命的照料,固然不能仅仅局限于生理层面,其心理以至整个灵魂领域都需要现代医学格外珍视和关注。

如果要追溯现代医学的源头,我们会发现其本源是对生命自身的哲学省思,是生命的人文意识的觉醒时刻。当人类直面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时,医学的人文价值才是其最鲜明的特质。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

疾病是人的本质,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使我们走向完整。长久以来,我们受一种科学主义医学观的影响,视疾病为威胁我们生命健康的最大敌人,生病即生命的残缺和匮乏。

谈病色变,已成为现代人心底不敢言说的避讳,总是小心地回避和遮掩着。现代医学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根除疾病,摆脱死亡阴影的笼罩。

可以说,对待疾病的态度本身是一种医学文化的建构过程,是主流医学对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和认识论的塑造过程,但文化本身也可以被其本源所解构。

当现代医学追本溯源,回归人文价值的原点,我们对待疾病的态度不再显得忧心忡忡,闪烁其词,而是看到了疾病本身的生存意义,生老病死,自然的禀赋,疾病本是与生俱来的人类本质,是无法改写的“生命密码”,既然如此,疾病对于生命,可以说是一种成全,是生命走向完整的必然道路。

疾病是危机,也是转机。对待生命,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培养一种诚实的态度,让我们有勇气接受生命的真相。就像生活中充满了冲突和矛盾,生命同样如此,不仅有健康,也有疾病,两者在辩证的过程中深化和丰富着我们对生命的认知。

如果一味地肯定健康,否定疾病,那也不过是一种错觉,一种内心的防御机制。就如现代医学所做的,凭借科技的力量在疾病面前耀武扬威,围追堵截,到最后不得不面对其自身的局限性。

现代医学的问题不在于科技的高度发达,而是在于我们对技术利用的态度本身,也就是现代医学背后的哲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当我们崇尚科学万能,技术至上时,其实就已经在给自己创造一种错觉,沉浸在这样的错觉中,只是蒙蔽了疾病的真相。所以,许久以来,现代医学都是把疾病当作”敌人”,而对它的敌意也只不过是它的太过诚实,让人无处躲藏,只能“直视骄阳”。

生命其实就是一种不断破除错觉的创造过程,虽不愉快,但是能够带来新的觉知。能够容忍接纳疾病的人,已经走在了治愈的道路上。世界的本质就是关系,当与疾病的关系发生了转变,新的生命空间也就涌现出来。

现代医学需要学会从技术执念中跳脱出来,寻找自身的人文意义,尝试把握科技与人文的平衡之道。面对疾病,在接受现代医学治疗的同时,也用心探寻疾病本身的心灵意义,如此,危机也是转机。

启迪多元思维

人的思维之所以有偏执的倾向,是因为人性中的惰性,而惰性滋生自私和狭隘。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人最大的原罪就是惰性。因惰性而生片刻安逸,因安逸而画地成牢。以“三全”思维直面疾病,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全景视觉,给疾病中的痛苦带来抚慰和关怀。

全息思维:生命是一个整合的信息场,所有的生命活动在根本上是信息的传递和能量的耗散过程,它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性系统,生命的整体运行符合整个宇宙的规律和节奏,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讲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整体的就是部分的,部分的也是整体的,不一不二,即一即二。

疾病的存在同样如此,它服从于整个生命系统,也是整个生命系统需要的。如果说生命不是一个封闭的“圆环”,那么,“疾病”就是这个“圆环”上的“缺口”,它的意义不是缺失,而是一个“通道”,是光能够照射进去的“裂隙”。

全程思维:疾病和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一个生长、发展、成熟和衰败的过程。这是在时间维度上对疾病的标度,时间的线性把事物延展和拉伸,这是一个稀释的过程,也是一个澄清的过程,疾病的历史,与人类共存,从一种历史时间的维度上看待疾病,这本身就是人文医学内在的必然性。

时间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同样,也可以改变我们对疾病的理解。与疾病共存,学会和疾病相处,而不是殚精竭虑得消灭疾病,这才是我们看待疾病的智慧,没有错觉,只有真相。

全观思维:疾病同样具有空间属性,这个空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关系的存在决定了疾病的意义。

用全观的思维看待疾病就是学会审视我们的关系问题,当身处疾病之中,我们要学会反思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到底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征兆。说到底,就是我们的生命哲学和生活之道是否与生命本身相和谐,疾病意味失序,那就要做出调整,实现生命的动态辩证。

正心正举

人文医学赋予我们看待疾病的新视野,这将加深和拓宽我们对生命的新认识。这也正契合中医精粹“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医学理念。

个体生命意义层面,面对疾病要勇于破除执念,学会接纳理解疾病,深信疾病背后是对自身生命的一次深刻体验和认识,既是危机,也是转机。

把整个生命全部承当下来,在痛苦中绽放生命的花朵,在生与死的考验中获得那明心见性的开悟时刻。如禅宗公案,疾病本身就是一个“参话头”,不是“口头禅”,而是货真价实的生命意义的参问。

现代医疗体系建制层面,设立临终关怀项目和疾病教育平台,从人文医学的立场出发,重视对生命的关怀以及对生命尊严的珍视。现代医学不仅要在身体层面治疗疾病,同样也要在心灵层面获得疗愈。

积极建立“全人”医学体系,从身心灵整体意义上照顾生命。从科学、人文和哲学三个维度建构现代医学的“疾病观”。科学医身,人文医心,哲学慰藉灵魂,三位一体。

生命教育层面,各级各学段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研究和建设生命教育课程,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课程,而是要把人文医学关注的生命主题通过课程的方式进行对话、反思和澄清。理解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目的,培养敬畏生命的人生态度。

拨迷见智,开启自在之门

老子《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事万物,皆是一体两面,对立统一。人文医学的智慧便是觉察到这个生命真相,而服务于生命。

人文医学对待疾病的态度,和我们一贯的认知有所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视疾病为益友,从痛苦中找寻意义,这是有悖生命常识呢?还是对生命的一种“浅薄”的戏谑呢?

作家贾平凹说过,疾病是灵魂与天与地与大自然的契合出了问题,灵魂已不能领导肉体所致。从人文医学的立场出发,来看待整个人类与疾病的交往史,不仅仅是身心的伤痛和心灵的磨难,更是找寻疾病背后灵与肉的融合。

把疾病当成最诚实的朋友,才是生命之道。道在哪里?庄子答曰:道在蝼蚁,在杂草,在瓦块,在屎尿中。当然,也在病疾中。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