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等待,走得太快,灵魂就跟不上了
当前中国的教育存在不少问题,来自各方的质疑声、改革声不绝于耳。
那么,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不是出在“术”上,不是出在学生的能力上、不是出在改革上——中国的教育缺乏的是灵魂的东西!
中国教育在术的层面上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
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应该转向爱、转向智慧、转向真善美。
在西方哲学中,“爱智慧”就是哲学,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智慧、真善美,那么即便他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反过来,如果高精尖的技术被掌握在一个充满恶、恨、仇的人手中,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真、善、美,是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
启迪多元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第一个,中庸
在儒家文化的观点中,所谓中庸,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即不偏不倚、守中为上。
中庸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学,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
第二个,可能
每个孩子的未来都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是他现在又必须要分数,所以他又必须要勤奋学习。
第三个,适当
“适当”是指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因材施教。
不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不要因为家长是博士,就觉得博士的儿子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
对于孩子来说,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正心正举
少即是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
慢即是快
孔子讲:“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说话做事,该慢下来的事情,就必须慢下来,扎扎实实地做好。
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
禅师说:“十年。”
学僧又问:“要十年吗?如果我加倍苦修,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得要二十年。”
学僧很是疑惑,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
学僧惊讶道:“为什么?”
禅师说:“如果你只在意禅修的结果,又如何有时间来关注到自己呢?当你只看见结果,无法静下心来,那反而永远也无法得到那个结果。”
拨迷见智
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
——《教育是慢的艺术》
开启自在之门
从前,沙漠里有一支古老的游牧部落,长期迁徙,居无定所。
但他们有一个坚持不懈的习惯,那就是每次行走两天,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世世代代,从不例外。
曾有外人不解地问部落首领:为什么你们要坚持走两天歇一天呢?
年迈的部落首领耐心地解释说: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而我们的灵魂走得太慢,走两天歇一天,就是为了等我们的灵魂赶上来!
教育,需要等待,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