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南阳,再也回不去了!致敬我们记忆里的童年(看哭了)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又到了一年一度农村人割麦的时节。
你是否知道,三十年前是怎么割麦的?“麦收三天忙”,意思是说在麦子熟时要抢收,抢打,抢晒,只有在麦子进仓才放心。
一年之中,麦收可是老百姓的大事。麦子熟了,最怕焦在地里,最怕下雨烂在地里,那可是一年的汗水结晶...
三十年前,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麦收前最隆重的一次集会。主要是经营收麦的各种农具:扠,耙,扫帚,牛笼咀,样样俱全。
麦收的时候,全家齐动员。早早起床,吃过饭,㧱上镰刀,杠着扁担,推着架子车就上地了。
割麦可不是轻活,一手挥镰,一手拢麦,一天下来一人割不了二亩地,累的腰都直不起来。
麦子割下来,壮劳力背呀、担呀、架子车推呀,往打麦场上运。在打麦场上把运回的麦摊开晒干。
打场,是收麦前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事情。经一年的刮风下雨,场面已不平整。这时就得先在地面洒上水,撒上麦糠,套上牛,拉着石轱辘,拖着树枝,在场面上转,直到压的平光。
用牛拉着石轱辘绕圈转,把麦粒全脱下来后,卸下牛,把麦楷拢起来,然后带麦糠的麦子拢一堆,接着就该扬场了。
扬场主要看风向,没风不行,风大不行,风乱了也不行。有时为了等风,夜里就躺在场里,徹夜等...
扬场,就是用木锨把带糠的麦子高高扬起来,风把糠刮走,留下麦子。这中间还得有一个人用扫把,把麦堆上的糠扫净。
最后,再把净麦子摊开,晒干,入仓,就万事大吉了。
小时候,到了收麦子的时间,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你帮我,我帮你,累了聚在一起,家长里短说着话。那时候,没有收割机的轰鸣声,只有左邻右舍其乐融融的欢笑声。
小时候,大人在晒麦子,孩子在晒心情!大人们忙忙碌碌,汗流浃背;孩子们追追赶赶,挥汗如雨。出门没有防晒衣,家里没有电视机,玩闹就在扬麦场,那时候,太阳越大越开心!
小时候,麦秸秆堆成垛,像极了如今的大蛋糕。孩子们围着麦秸秆捉迷藏,把堆好的麦垛弄得一团糟。那时候没有蹦蹦床,麦秸秆垛就是最好的蹦蹦床。
麦秸秆不是喂牛,就是用来烧火做饭。拽瓷实的麦秸垛,是个技术活,手拽的生疼生疼哩,也只拽出来一小把儿。
割过麦,也代表着夏天正式来临!
小时候,没有柏油马路,都是泥巴地,灰尘漫天,玩闹不断。天擦黑回了家,脸上灰扑扑,唯有流过汗的地方一道道白印记。母亲抓着孩子唠叨不断,孩子听着唠叨笑声不绝!
小时候,没有冰箱,雪糕都是奢侈美味。去地里摘个大西瓜抱回家,孩子们眼巴巴的跟一群,西瓜冰在水井里,捞出来切成一块块,每一个孩子分到好几瓣,不知道吐籽的大快朵颐!
小时候,上树抓鸟雀,下河捞鱼虾。回家的时候一个个白净的孩子,变成了一只只乌黑的泥球。对着母亲,嘴巴里说着祈求,挨了揍嬉皮笑脸,那叫一个傻!
小时候,母亲嘴巴里说着狠话,看我们睡着了却坐在一边,手里打着芭蕉扇,摸着我们头顶的薄汗,擦了一遍又一遍。其实我们那时候就知道,母亲的心肠儿,到底有多软!
我们的童年,再也回不去了。有时候会思念,乡下的泥土路,井里的大西瓜,一毛钱一根的冰棒,母亲烙的没有油水的大饼。
回不去的小时候
禁不住怀念一遍又一遍.....
是谁说
小时候真傻,居然盼着长大!
谨以此文
敬致我们远去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