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用“懒癌”调侃自己时,其实是在掩盖拖延症
近几年,网络上有一个新生词语——“懒癌”,用来形容一个人懒到极致的状态。
很多人用“懒癌”来调侃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其实是在有意无意地掩盖一种“拖延”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有86%的职场人和80%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在国际上也有其他一些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拖延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群体的集体通病。
法国教育学家贝约尔有一句话:“绝大多数人的目标是尽量不动脑子地生活。”或许这句话已经为人们的拖延找到了可以解释的缘由:不去思索,不去体悟,不去感受,不去力行。
内观己心
其实拖延症并非一种现代病,人类的拖延行为古已有之。
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就是在劝诫人们要珍惜生命、不要因拖延和等待而虚度光阴。
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在长诗《工作与时日》中写道:“今天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后天。懒汉不能充实谷实,拖沓的人也是如此。勤劳就工作顺当,做事拖沓总是摆脱不了失败。”
其实,此诗是赫西俄德写给弟弟的劝谕诗——他的弟弟靠不公正的诉讼得到父亲留给兄弟俩的大部分财产,好吃懒做败坏干净后又回头找哥哥救助。
外察世界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的、把计划要做的事情无限往后推迟的行为。
很多人总在截止时间马上到来的最后关头才匆忙做事,就像心理学上所讲的“未来折扣”一样:根据距离现在时间长度对事情的重要性进行削减,在心理认知上觉得还在未来,就大打折扣,一直拖着不去做。
实际上,拖延是一个逐渐丧失自我的过程,本应立即行动,却被等一等、放一放、缓一缓,甚至被视而不见、故作轻松、及时行乐的心态完全操控。拖延还是一种变形的生活方式和反抗周围的惯性形式,如“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或“有压力我才能做好”。
启迪多元思维
◆滋生拖延的温床
一是心灰意冷,兴趣寥寥。在接受任务时勉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着手实施时失神,无所憧憬。
二是认知失当,怕字当头。怕自己做不到,怕自己完不成,分神分心、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以至于不接触、不思考、不着手。甚或是害怕成功,因为如果早于既定时间完成任务的话,很可能会因此而背负更多的责任与期待。
三是自我失衡,自大自负。在过度自信的心理驱使下,产生主动型拖延,自认为对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胸有成竹、信心满满,相信在时间压力的迫使下,灵感与创造力可以瞬间迸发,也相信在最后一刻具备足够的条件来按时交付。
◆拖延计算公式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是“拖延症”领域的研究权威之一,他总结了和拖延最密切的4个因素:
(1)对成功信心不足
(2)讨厌被人委派任务
(3)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
(4)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基于大量的研究,他提出了“拖延公式”:U=EV/ID
字母分别代表:E-你对任务获得成功的信心,V-你对整个任务感到愉快的程度,I-你有多容易分心,D-你多久会获得回报,U-效率。
不同的时间点自己可以评估量化每个值,通过分析分子分母大小来帮助自己把拖延降到最低,从而提高效率。
正心正举
正心:克服惰性和畏难情绪
之所以会拖延,很大程度上是惰性使然。
作为人性弱点的惰性并不可怕,怕的是被惰性控制,最怕的是放弃或逃避。
因为行为的动力来自集热爱、兴趣、责任、使命于一体的激情,所以必须用正知、正见,认知到人生的本质与意义,从心底点燃激情。
造成拖延的另一个原因是“畏难情绪”,这源于过分追求完美的心态,所以会使行动一直处于“计划”状态,无休止的拖延下去。
正举:目标管理与时间规划
事到临头害怕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
在策略上,要加强目标管理和时间规划,养成“工作前梳理、工作后整理”的习惯。善于根据轻重缓急原则和二八法则,对事项和任务进行归类排序,确保今日事今日毕。
做事贵在坚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而又充满目标感的生活是踏实的。
拨迷见智
曾国藩人生“六戒”中的第五戒说:
天下古今之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开启自在之门
《为学》里面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另外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所以,“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