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照生死玄机?——听听儒释道怎么说?

文/月月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涂山

传说顺治皇帝出家时曾作偈语:“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黄袍换却紫袈裟,可谓是惊天动地。

英国的莎士比亚,借着哈姆雷特的口,说出了“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这一名句历经岁月,依然引起人们的反思。

可见,“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在东西方同样存在,它永远无法解开,却永远萦绕在每个人心中。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宗教与哲学,总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西方基督教认为死亡是必然的过程,死亡为我们敞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乐善好施的信徒们得以到天国的乐土里获得永生。

可见西方人对于生死的看法是比较简单的,每个人死后都要在上帝面前接受审判,由上帝决定该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相比之下,东方人的思想就复杂得多。

那么,对于华夏文化中的儒释道这三大主流,又是如何诠释生死呢?

1

儒家生死观:道德超越,成仁取义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

在儒家看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并不是我们的“自然生命”,而是“价值生命”。

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创造价值却可以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虽然没有办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君子可以通过自我修养,不断扩大生命的宽度。

所以,儒家有“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如若能达到这“三立”,即便英年早逝,也并不遗憾。

论语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但若是一把年纪还一事无成,才是人生真正的痛点。

所以,苏轼羡慕短命的周瑜,写下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陆游感伤壮志未酬,写下了“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儒家不以死为苦,甚至认为死不过是一种休息。

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君子的死是“息”,而小人的死是“休”。

儒家的这种生死观,体现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既然只有死才能休息,那么生者就不能休息,必要兢兢业业,死而后已。

另一方面,既然死是一种休息,那么死亡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所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成了君子的必然选择。

正是这样的生死观,才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舍弃肉身,成就自己的价值生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儒家学说熏陶下的君子们,敢于直面死亡,用超越道德的方式超越生死,直至实现生命的永恒。

2

佛教生死观:不生不灭,生死一如

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有多个派别,其生死观也不尽相同,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一般佛教强调人死后有的到西天极乐世界享福,有的则下地狱受苦,但禅宗却认为,这一切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并不可信。

禅宗并没有直接地告诉后人“死往何处去”,因为这确实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

但在后世流传的禅宗故事里,我们总能看到,禅师们在面对死亡大限到来时,总是表现出那样的从容不迫,有的端坐而逝,有的垂手而逝,有的说完话后逝去,没有痛苦,也没有留恋。

为什么禅宗在面对生死时如此洒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肉体生命不过是现象,参破生死,本就是人生中的大事,故而禅宗有言“大死一番而后生”。

人只有借由色身的生死,勘破心念的生死,才能真正的超越生死。

星云大师曾说:“禅观的世界是生死的,也是涅槃的。死亡朽坏的只是身体,我们的真如自性、法身慧明没有生死。所以在禅者的境界中,生命是永恒不死的,永远在涅槃里。”

禅宗的最终目的,不是“解脱生死”,而是要“超越生死”。

而所谓超越,不是追求长生不老,而是要突破物欲、情欲等等方面的执念,得到精神上的致胜,达到生死自如的境界。

3

道家生死观:重生贵生,坦然面对

道家重生贵生,把个体生命看做是世间最宝贵的存在。

对于道家而言,所谓名利、物欲皆是身外之物,唯有生命本身才是最为珍贵的。

也正是如此,道家特别重视养生,其提出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都与中医养生保健的思想一脉相承。

但另一方面,道家虽然重生贵生,但却不是贪生怕死,而要人们坦然接受死亡的到来。

老子有言:“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既然万物生于天地,那么最终也要复归于天地,所以死亡不过是一种自然规律而已。

在道家看来,死亡只是在回归自然,人生就好像出去旅游一番,最终还要回到自己的家里。

所谓“归根”,就是一种归宿。叶落需要归根,而人最终也要回归到本源,这个本源,就是死亡。

故而《道德经》里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正因如此,庄子丧妻,才会“鼓盆而歌”,在这种让旁人看来极其荒诞可笑的做法里,恰恰隐藏着道家豁达乐观的生命态度。

4

儒释道生死观的当代价值

儒释道的生死观,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就如同一剂良药,恰恰能够治愈我们的“现代病”。

我曾见过很多年轻人,提倡“丧文化”,年纪轻轻就追求“佛系生活”。而这种“佛系”,并不是真正知足常乐、豁达乐观的“佛系”,只不过是得过且过、颓废消极的思想在作祟罢了。

如若能在此时多读儒家思想,用儒家之进取治愈内心的“丧”,或许能为其颓废的生活里多注入一些正能量。

我曾听过许多关于自杀的新闻,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自杀率却并没有降下来,甚至越来越有低龄化的倾向。

如果能给孩子们多一点死亡教育,也许他们会更懂得生命的价值。

事实上,无论是儒释道,他们对于生命都是极其看重的。

儒家虽然强调舍生取义,但就如司马迁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要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在古代,生死是极大的事,“死生亦大矣”,但到了今天,很多人都是以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在看待生命,而这,才是现代社会自杀现象越来越多的内在深层原因。

反过来说,我也曾听医生的朋友讲过,许多病人身患绝症却不肯放弃治疗的事例。

有些患者癌症已扩散,再无回天之术,即使再化疗和手术不过徒增痛苦、白费金钱,但患者本身不愿放弃生命,将医生的建议视为害人的毒药,最终钱也花了,可是人还是走了,且生命的最后时光过得更加仓促,更加痛苦。

如果我们在有生之年,能读一读道家,把这种坦然的生死观融入灵魂,那么或许就能对生死有一种从容不迫的豁达。

死,是我们每个人的最终结局,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无法抗拒的最后宿命。

但也正是因为死亡总有一天要到来,我们才更不应该“谈死色变”、对它讳莫如深。读懂儒释道的生死观,便能在生时尽力而为,死时坦然面对,也唯有如此,才能“死生两安”。

·end·
(0)

相关推荐

  • 活读与死读,如何不辜负古人经典

    活读,是洞见生命,活泼贯通的阅读. 相比之下,僵滞机械的阅读就不是活读,死读-----让人陷入庸俗的肤浅与拘束的阅读. 我们今天理解古人的智慧,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高深化玄妙化,要么庸俗化机械化.前 ...

  • 佛教的生死观

    "诸方无云翳,四面皆清明.微风吹香气,众山静无声.今日大欢喜,舍却危脆身.无嗔亦无忧,宁不当欣庆?" 这是一首出自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禅诗,是少林寺无色 ...

  • 听讲:王德峰讲心学

    王德峰是复旦大学哲学教授,最近在网上看到他的讲座视频<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很有意思,听的时候,随手做了记录,不一定准确,大意如此,感兴趣的可以看下. 王德峰认为,王阳明的" ...

  • 浅谈宗教之生死

    浅谈宗教之生死 生死,两个近义字,都是归属:生死,两个反义字,一个是来,一个是去. 生死,一个中性词,To be,Or Not To Be . 生死,涵盖一切的东西,无中万般有. 我们羡慕生,庆祝生, ...

  • 端午:天地人玄机,儒释道智慧

    作者 | 儒风君 编撰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人们在这天划龙舟.吃粽子. ...

  • 2021年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学术年会暨首届儒释道文化与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北岳恒山高峰论坛圆满召开...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Editorial Department 2021年中国环境哲 ...

  • 渊回修行:修行为了什么?什么是修行?儒释道佛三家意义各不相同

    渊回修行:修行为了什么?什么是修行?儒释道佛三家意义各不相同 修行为了什么? 想要知道修行为了什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修行. 那么什么是修行呢? 简单意义来说,就是修正行为.我们人的行为,一般分为两个方 ...

  • 儒释道文化到底在讲什么?用3句话深入浅出地来概括

    文|穆戈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佛教传入了中国:春秋战国时群雄并起.百家争鸣,有主张"仁爱"的儒家,有追求"无为而治"的道家,有崇尚"兼爱非攻& ...

  • 《儒释道三教合一》

    陈全林先生著述 修学札偈之三教合一在何处? 道成德就非凡事,和光同尘隐仙迹. 随缘酬业不造孽,孔孟释迦通老子. 在中国文化里,真正修道,最后的成就都是三教合一.老庄思想影响了禅宗,即便很多佛门高僧,在 ...

  • 渊回国学: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因果?儒释道国学文化都是讲因果

    渊回国学: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因果?儒释道国学文化都是讲因果 因果关系是打开成功的一把钥匙! 饿了,要吃饭. 我们吃过饭,肚子就能饱,就能有能量,有精力继续去生活实践做事情.如果不吃饭,你就没有精力, ...

  • 刘丰~科学与儒释道

    刘丰教授把量子力学等前沿科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佛教理论等融为一炉.提出:从一维到二维到三维空间,每提升一维就会提升无穷多倍的美感,当我们提升到四维,这个比现实美无穷多倍的地方,我们三维的所有时间空间, ...

  • 楚人失弓:故事虽短,却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境界?

    古书上有个"楚人失弓"的故事,虽然很短,但却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境界: 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