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车前卒,西医是马后炮——一个加籍华人眼中的中医和西医

在象棋的棋盘上,小卒数量最多,分布在最前线。

每个小卒的力量有限。但合理布局,就形成了一道防线,避免了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对手面前。

而每个小卒坚持前进,攻入对手底线的结果,就会使自己的功能发生质变,进攻防守,进退自如。

在人类保健,应对疾病的棋盘上,中医就是这样的车前卒。在几千年的人类搏斗疾病的实践中,我国发展了全面应对疾病的中医体系。这个体系从病前系统的防范:饮食,起居,行为,心理,到病后的综合治理:药物,针灸,外科,调理……在各个哨所,布下了无数的小卒。天罗地网,跟人类的疾病,进行全方位的,持久的博弈。正是这个中医体系,几千年来,保证了华夏民族的生存,繁衍,营养,健康。发展成为世界上群体人口最多,个体身心智俱健的民族。

(一)

中医的理念:食药同源。中国人药当饭吃,是正常饮食的一部分。心理上没有病人的压力。是健康人的心态:健康来自合理饮食。

记得网友独孤丽人有次介绍了她煲的汤:买了一只童子鸡,广东话叫鸡项,意思是没长大的鸡(鬼才知道买回来的是童子鸡还是成鸡,没见过也不知道怎么区分。)然后再买了块瘦肉和煲汤料:土茯苓、茨实、扁豆、陈皮、淮山、白术、蜜枣。其实超市里有许多包装好的煲汤料,就是觉得不好,都是些干了水的皮和渣。这味汤功效是清热去湿,正是夏天,因前一段时间基本上天天都吃麻辣烫,她觉得自己血液都快成麻辣汤了。剩下的就是开始煲,还是老一套,先飞水再一锅煮沸慢火煲三小时,放点儿盐就可食用了滴。这个汤,有好几味中药。跟中汤药,也没什么区别。

独孤丽人是个珠宝设计师,不是中医。她怎么知道,煲这个汤,夏天清热去湿?

中医就是这样,不是医生的专有。中医融入了普通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成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的家庭主妇(或主夫),都有一些食药养生的常识。比如夏天煮绿豆水,喝了去暑,拌凉菜放些蒜,杀菌。冬天喝红糖姜水,板蓝根水,防流感,等。不是因为生了病,才想法子。就是根深蒂固的生活实践:预防为主。

这些小小的措施,单看很不起眼。如果真病了,单靠这些方法,有时也不够。还需要看医生,服药治疗。但这些防病理念,融入了人的日常生活里。天长日久,就会如小卒子攻入对方的底线,发生质变一样,产生神奇的效果。在人体里,建造起一道道疾病的防火墙。抵御疾病的侵袭。增进身体的健康。英文也许该称:Health care ,保健, 看护健康。是第一道防线。

(二)

相对于中医,西方的医学理念,是以疾病为目标。病后治疗是重点,是马后炮。到了疾病染身,大敌当前,光靠小卒子就不够了。就要出重兵,炮火猛烈,跟疾病搏斗了。西医的很多疾病治疗手段,都很快速,强性。比如外科,抗菌素,放射性疗法,化学疗法,等。

因此,在对抗一些急性的,恶性的疾病时,一定要选用西医的。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仅仅靠中医,是不够的。西医的合适称呼,在英文里,也许该用 Disease care,看护疾病。是第二道防线。

在生命和疾病的博弈中,要想赢得健康,每个棋子,都是不可少的。中医西医,缺一不可。

(三)

一根弹簧,如果每次的伸缩,不超过它的弹性范围,寿命就长些。如果经常过分拉长,超越其弹性范围,寿命就会缩短。

中医是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讲究'度’。认为不论干什么,都有个'度’。适度而行,适可而止。'中庸’最安全,可靠。

这个理念,贯穿在我们的养生文化里。从生理到心理,处处把关:三分饥和寒,退一步海阔天空, 阿Q精神,知足常乐 ---

(不要误以为,那些奥运冠军,运动健将,是最健康的。他们与健康无缘。现代运动是商业活动,职业运动员是赚钱谋生。这些运动员的健康弹簧,都已经过分拉长了。他们大多都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

相对于西方人,中国人生病看医生的次数,是很少的。但我们的平均寿命,却是比较高的。男性女性,都超过了70岁。这里,中医的养生理念,功不可没。

如果不将中医的超前防御功能考虑在内,只是简单的比较在治疗恶性、急性疾病时,中医相对于西医的不足,不公平,也不实事求是。不实事求是,就很难称为科学。用不科学的方式,指责中医不科学,没有科学的说服力。

假如有两个办法,一个使你健康,不生病。一个使你生了病,能够有好的医疗。人们更愿意选择健康呢?还是选择生了病,享受好的医疗技术?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