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文苑】 《少时故事之二:“换”》作者/刘淮玉

点击上面蓝字  关注[春风诵读]

关注我哟

春风诵读公众号:cfsd-520
投稿邮箱:3357974336@qq.com

少时故事之二:“换”

“换”,以物品换取物品也。那些年大集体,我们那里好涨大水,天天吃统销粮,每人每天七大两,为了多吃些,填饱肚皮,就少不了打“换”的主意。

萝卜换红薯。麦季之后种秋,淹了两茬之后,就在淤泥地上占(很用力的撒种)萝卜,洪水过后,地上挂了淤,很肥,又加上“青沙河岭地”,本来土壤就好,萝卜出了苗,一个劲地往上窜,长势很好,萝卜樱子青绿喜人,水灵的,萝卜更是招人喜爱,大半截绿的在地面上,小半截白的在泥里。待到可以起收时,那个绿,让人馋涎欲滴;那个大,更是让人惊奇;半斤、一斤一个很平常,二三斤的也不少,特大的能长到四五斤呢。这可不是那种大白萝卜,好像是洋玩意,而是地地道道的本地的辣萝卜。吃到嘴里,又甜,又脆,水又多,不是水果胜似水果,那个爽劲就甭提了,真是一种享受。我们生吃,炒菜吃,做萝卜丸子萝卜饼子吃,淹萝卜干子吃,反正没少吃。吃萝卜好打嗝,打的嗝都是萝卜气。据说玩杂技的尹大萝卜有一年来此地演出,吃了人家一个萝卜没给钱,卖萝卜的向他要钱,尹大萝卜说,你萝卜多重,卖萝卜的说至少四两,尹大萝卜说,你给我称够四两给你双倍的钱。这尹大萝卜会轻功,跳上称盘一称,还真没四两。这是传说,也说明这里的萝卜好吃。萝卜好吃,但只能当菜吃,当饭吃就不行了。那么多萝卜吃不了,卖也便宜,不能硬放糠,就要想办法捣腾捣腾,那就是用萝卜换红薯去。

隔一条史灌河的对岸是邻省的一个乡,大堤打得很高大,是个确保区(不让行洪的圈堤),据说大堤只六八年破过一回。他们那个地方离我们那儿不到10里路,红薯种得多,长得好,我们都好到那里去换。我挑不多,吃过早饭就挑几十斤萝卜随大人一道去了。半上午到了一个村庄,狗见了我们不住地狂吠,我们尽量躲避,但总得和人家住户搭讪才能做成交易。我就随着大人,叫怎么办就怎么办。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转悠,总算换了几十斤红薯挑着回来。因为来回担挑子,回来的时候又累又饿,就显得没有一去轻松了。

那年冬季的一天,我和表哥起早带了十几斤大米去柳沟口换红薯干子。柳沟口在淮河北边的邻省,紧走慢走走了近四十里才到了那个水利工地,已经很累了,也得挨个到他们的食堂去转悠。他们已经开始做午餐了,菜饭的香味诱惑着我们。我们不厌其烦问他们换不,他们总用鄙夷的目光看着我们,好像十分的不理解,雪白的大米不吃,非要拿来换红薯干子吃。转悠了几个食堂也没换成,还是表哥换了一些让给了我。我们就挑着红薯干子回来了。那年月就是这样奇怪,南边产米地方的人们总是成群结队,挑着笆斗,用米到北乡换还是红薯干子。红薯干子能比大米好吃吗?都是因为粮食少,不够吃,想多吃填饱肚子才这样做的。

还用茓子换米。那一年我和明春拉了十几掐茓子,到他的一个亲戚那里去换米,过两道河,走几十里地,人生地不熟的,全靠明春引路。茓子换到了大米,我们改善了生活,吃的也就好一些。

物质匮乏,经济落后的年代,我们以原始的做法交易,以物品换物品,以维持生计。屡经淮河洪水的袭击、冲刷,我们生活的技能提高了,我们生活的意志也坚强了。

刘淮玉,男,汉族,固始县三河尖乡人,1977年4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在淮滨县教研室任初中语文教研员。曾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从事语文教学、教研多年,在《教育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新课程教学》等杂志发表语文教研论文多篇,2014年出版语文教学专著《语文教学浅论》。爱好文学,在《读书报》《信阳报》发表过散文、诗歌作品,散文入选2013、2014、2015《信阳年度散文》,小品《替班》获信阳市情景剧创作一等奖

本期编辑/黄骏  马增辉

(0)

相关推荐

  • 刘淮玉丨绿豆圆子

    母亲八十多岁了,每年总要给我们炸些绿豆圆子.母亲炸的绿豆圆子,掺有虾米.豆腐,配以葱.姜.辣椒.大茴等佐料,很有特色,特别出味,特别好吃.吃起绿豆圆子,许多往事便浮现在眼前. 我们那个地方过去每年冬天 ...

  • 【乡村人物之十一】刘淮玉丨老白

    老白不老,还不到三十岁,冠一"老"字,是一帮年轻人对他的尊称:老白也不姓白,姓张,名弛,因生长于白露河畔,取网名"白露河",所以又以"白"姓 ...

  • 刘淮玉丨养蜂记

    岳母给我几片蜜蜂要我养,说养蜂很有好处,一可增加生活情趣,二可搞些创收贴补家用. 蜜蜂弄回来的时候是初春,虽说只有几片蜂,但都已经过了漫长的冬天.能越过寒冬的蜜蜂都是些精兵强将,就等着春天来临后发展壮 ...

  • 刘淮玉丨打埂记

    大家齐使劲呀,吆号海呀 举起大石墩呀,吆号海呀 狠狠用力打呀,吆号海呀 打的牢又稳呀,吆号海呀 ---- 几十年前的打埂号子声在脑际萦绕,在耳边响起,那样的入耳动听,那样的振奋精神,那样的难以忘怀. ...

  • 【乡村人物之一】刘淮玉丨狗子

    狗子是我的一个俵哥,狗子是他的小名.狗子大我十多岁,血缘关系也比较远.狗子出生后,爹妈先后去世,兄姊尚小无力抚养,几乎成了一个孤儿.我姥姥看其可怜,就抱回家中哺养.那时我舅舅出生不久,姥姥哺养老舅,不 ...

  • 【乡村人物之九】刘淮玉丨立夏

    立夏大我几岁,是我比较要好的同学,上高中时我们头挨头在土炕通铺上睡了两年.其间夜自习后饿极了,我们曾结伴偷附近地里的红薯吃.有次周末放学,我和另一位同学应邀到过他家,给他家拉土,记得晚上还喝了酒,感觉 ...

  • 故乡的小街

    作者/洪剑波 今天,我又回到我的故乡小镇鹤毛街,(以前都叫街,小街我觉得更亲切,带着历史的烙印,所以后面我都以街称呼)多少年了,从我十三岁离开了家乡,以后虽偶尔回来过几次,也是匆匆一别,最长一次是连续 ...

  • 刘淮玉丨“老雁”馍

    姥姥在世时,母亲每年都要蒸"老雁"馍,让我给姥姥送去.我不知是何寓意和风俗,反正就跑几里路,也不累,还能混个"老雁"蛋吃,何乐而不为呢? "老雁&qu ...

  • 刘淮玉丨在淮河里学游泳

    过去生长在淮河岸边的人大都会游泳.那时候不知道游泳可以健身,只知道可以去污纳凉,可以救命,不至于小沟小汊淹死,还可以是重要的交通技术. 我小时非常宝贝,因为我上面的两个哥哥和下面的两个弟弟都没成,爹妈 ...

  • 刘淮玉丨想起了“糖轱辘”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到了中秋节,月饼虽有卖的,却难得吃上,母亲就做起了"糖轱辘",为我们解馋. "糖轱辘",也不完全以糖作陷,多以芝麻.绿豆作馅,但都离不开糖, ...

  • 刘淮玉丨淮河岸边的童谣游戏

    童谣游戏,伴随着不少孩童快乐的成长.那个时代淮河岸边的童谣游戏丰富多彩,孕育了滋润了许许多多淮河岸边的儿女们.现在,淮河岸边的童谣游戏,好像久违了.我们以拳拳的童心又想起了以往那天真烂漫的童谣游戏. ...

  • 天门人在京山——灾年染上肝炎病(连载之十二)

    1961年8月,我到县教研室上了班,任中学语文教研员.教研室是文教局的直属二级单位,负责全县中小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一年上头工作繁忙,除了到全县各中小学进行教学工作检查或指导外,还办了<京山教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