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位于今若羌东北部罗布泊西岸,是汉代早期丝绸之路必经之国。那时候的楼兰河网密布、田地肥沃,一派水乡泽国之景象。
后来由于环境急剧恶化,渐渐淹没于茫茫荒原之中。直到19世纪末,楼兰古城才以满目疮痍的面孔重现于世人面前。
后经考古挖据,先后出土了佛像、钱币、纺织品、漆器、木器、金属制品、琉璃制品、渔制品、渔猎工具、印章和文书等大量古器物,重现了楼兰昔日的繁华显赫。新疆是近世最早发现简牍的地区,先后12次在尼雅、楼兰、罗布淖尔、巴楚、吐鲁番等地,出土了汉晋、魏晋、唐代吐蕃等时期的简续、帛书、纸文书约1810余件。在楼兰出土的木简和文书中明确记载有“楼兰”地点的,木简有8件,纸文书有10件,记录了楼兰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木简文书主要是当地不同之时的行政机构和驻军的公文公私往来信件,内容非常丰富。不但涉及了楼兰城的驻军、屯垦、户籍、水利、贸易、法律、仓库、医疗、邮递、契约、手工业等诸方面的情况,还涉及了楼兰城与敦煌、酒泉、姑臧、焉耆、龟兹、鄯善和高昌等地的联系情况。大部分是用汉字书写的,另外小部分是用印度的一种佉卢写的,历经千年字迹还清晰可辨。楼兰的木简文书大多呈长条形,在狭长的木条上书写汉字,字迹虽受到限制,但书写随意挥洒,文字大小不一,错落有致,自成体系。木简的字体历经了三国魏、西晋和十六国三个时期,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草)等,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
楼兰文书中的残纸,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
这些残纸是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不但使后人得以窥见晋人的真实用笔,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外探险家和科学家们在罗布泊地区进行了数十次考察,所获遗物中尚未有印章,直到2015年发现了第一枚印章——张帀千人丞印。此印为红铜铸造,通高2.25厘米。上部是一只站立的动物形象,头部尖圆,五官轮廓不明显。头向左转与左腿相连,颈下部有一小孔。细腰,背部正中施数道横短线,两侧各刻划一、二道纵向凹弦纹。四足立于四角,尾垂于两腿间。整体形象略显简略,写意较强,可能是羊钮或橐驼的变形;下部方形基座边长2厘米,一角稍有残缺。从传世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印章看,官印的质地主要有金、银、铜、玉等,钮式有魑虎、龟、鼻钮、蛇、马、羊、鱼、橐驼等。羊钮、橐驼钮多见于中原王朝颁给边疆少数民族的官印中。印面阴刻二行三列共六个篆字,为“张帀(zā)千人丞印”。因使用过久多有磨损,笔划宽窄、深浅不一,印文间残留少量绿锈。“张帀千人丞印”印文为六字复合结构,由“张帀”和“千人丞”两部分组成。根据史籍文献记载,“张帀”可能是西域长史管辖下的某一地名;“千人”为武官;“丞”为千人的属吏。所以专家认为“张帀千人丞印”,很可能是属于魏晋时期西域长史营下一名秩三百石的普通官吏的官印。
汉●司禾府印
出土地点: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
尺寸:通高1.7厘米,边长2厘米著名的“司禾府印”、“汉归义羌长印”,是新疆地区发现的属于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而“张帀千人丞印”的发现,填补了楼兰历史研究文物资料上的空白。这枚小小的印章,对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魏晋时期西域长史营的职官体系、深入研究两汉至魏晋时期西域职官制度,以及实证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治,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