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邓铁涛谈中医发热病学

新冠肺炎的肆虐,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新冠肺炎的几个症状中,发热占了80%多。

今天小师妹整理了国医大师邓铁涛的中医发热学术构想,供临床中医师探讨学习。

1990年邓老在《展望》中明确提出创建“包括发热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热病学》”,并强调:

(1)必须保持、发扬中医学重视宏观整体、动态观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特点;

(2)引进西医的科学方法进行辨病,在准确辨病的基础上,按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实行辨证—辨病—辨证之方法;

(3)在《发热病学》中应加入“内伤发热”的内容,亦即“论发热,除外感发热一大类之外,还有内伤之发热,这是中医学一大特色,这是西医学至今未有而中医领先的伟大成就。

'甘温除大热’之说倡于金元时代……用甘温如参、归、术、芪之类治疗39℃~40℃之高热,这是中医之绝唱,可惜能掌握此技者尚少耳!故应大大加以发扬、提倡与普及”。

可见,发热病学的内容自宏观到微观,从中到西,从寒到温,从外感到内伤都包括了。

创建中医发热病学,正是要在历代医家的研究和经验积累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新知,研究发热病的证治规律,构建新的理论体系以统一外感、内伤发热之辨证论治。

发热病辨证纲要

邓铁涛总结发热病的辨证提纲,宗张仲景之法划分为外感辨证与内伤辨证两大类。

1

外感发热病辨证纲要

外感发热病包括伤寒三阳病证和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诊断上应统一寒温辨证。

首先结合发病季节,辨其属于风寒、风温、湿温、暑温、秋燥、冬温、温毒等。

然后鉴别其发热之表、里、半表半里,及营及血。

表证发热,以发热、恶寒同时并见为特点,包括: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风温(热)表证(卫分证)、湿温表证(卫分证)、秋燥表证(卫分证)。

半表半里发热,特点是寒热往来,包括:少阳证、疟疾。

里证发热主要有:阳明经证、阳明腑证、热邪壅肺证(气分证)、暑温气分证、脾胃湿热证(湿温气分证)、肝胆湿热证、疫毒内陷证(营分证)、热陷心包证(营分证)、热入营分证、热在血分证、热盛动风证等。

对于外感发热病的辨证,邓铁涛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很重要。

外感发热病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如伤寒多发于冬季,风温多发生于春季。

春季病起急骤,热自内发,往往为春温;

夏季多湿温、暑温;

秋季多秋燥;病发一方,更相染易,多为瘟疫。若是瘟疫应结合西医传染病方面的辨病,有利于总结提高疗效。

属于外感发热病的瘟疫病,有麻疹、水痘、白喉、发颐(痄腮)、烂喉丹痧等,临床皆以发热为重要症状之一,均在诊断鉴别的范围之内。

再者,要重视掌握证候的特征。

因为外感发热病证之表里层次比八纲复杂而具体得多,如邪热入里有“气分(阳明)”和“营分”之不同。

热在气分必见壮热、恶热、口渴、苔黄、脉洪等;

热入营分则以身热夜甚,心烦昏谵,舌红绛,脉细数等为特征。抓住这些特征逐一细辨,论冶才能准确而严密。

2

内伤发热病辨证纲要

内伤发热病的辨证以脏腑辨证为总纲,以五脏相关学说为指导。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

内伤发热病阴阳气血的病变不能离开脏腑而孤立存在,临床要辨明内伤发热病证的部位、性质,并确立治疗原则,最后都必须落实到脏腑上。

因此,内伤发热病辨证可以脏腑辨证为总纲。

发热病辨证首先需辨其病位的脏腑归属。

例如发热每因劳累而起,伴乏力自汗、食少便溏或食后腹胀,病在脾胃;

发热因郁怒而起,伴胸胁胀痛,叹气则舒,口苦口干,病位在肝。

进而辨证候之虚实:由于气郁、痰湿、血瘀、内生五邪所致之发热属实,如大肠湿热证、膀胱湿热证、风湿热痹证等;

由于阴阳气血亏虚所致者属虚,如肝肾阴虚发热证、脾肾阳虚发热证(真寒假热证)等。

虚实证候之间可以相互兼夹、转化。

气血阴阳亏虚而致发热者,可兼夹湿、痰、郁、瘀诸实邪,形成虚实错杂之证,如气虚发热迁延不愈可致气滞血瘀而成气虚血瘀之发热;

同样,气郁、痰湿和瘀血所致发热,日久可损及气血阴阳,病情由实转虚,如气郁发热日久耗伤正气则成肝郁脾虚之发热。

以五脏相关学说为指导,指的是脏腑辨证要从整体出发,不仅要考虑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还必须注意脏腑间的相互影响。

虽然内伤发热病的证候不如外感发热病之有明显的、迅速的传变,但是内伤发热病亦不是只在一脏一腑不移。

以肝与其他脏系的相互关系为例,其内伤发热证候主要有:

(1)肝火犯肺(木火刑金),多为潮热,并见咳血、咯血、易怒、胸疼等。

(2)心肝火旺(木盛火炽),燥热或自觉发热,并见渴喜冷饮、易怒、夜寐不安、头痛甚或发狂。

(3)肝虚及肾,多为潮热、低热,并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咽干喉痛、盗汗、男子梦遗、女子月经不调等。

(4)肝木乘脾或肝郁脾虚,多为郁热,表现为局部灼热或自觉发热,并见胁痛、脘腹胀痛、呕吐或泄泻等。

发热的原因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方面。

外感发热病是致病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与人体正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邓铁涛强调:外界环境与气候的变化、人体正气的盛衰、致病物质(戾气)的伤害是外感发热病发病的三大关键,缺一不可。

六淫外邪或疫疠之气侵袭肌表,卫阳奋起与之抗争而致发热;外邪化热入里,邪正激争,阳热盛极则壮热不已;若邪热耗伤人体阴精、津血,使阳盛阴虚,则发热迁延。

内伤发热责之体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包括:

(1)阳盛则身热。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因过食辛温燥热之品或脏腑功能过亢致阳气亢盛而发热。(2)阴虚生内热。因暴病、久病、房劳等损伤气血精津导致阴亏、血虚无以敛阳而发热。

(3)气郁化火。或七情所伤,五志过极皆从火化。或痰湿、瘀血致气血壅滞,郁而发热。

(4)阴盛格阳。或由人体阳气虚极将外脱,阳气浮越于外,或阴寒内盛迫阳于外,亦可导致发热。

(5)中气下陷,阴火内生。因忧思过度、劳逸失常、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中气下陷,气虚而发热。

关于发热的病因及治疗,您在临床有什么独特的经验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