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
商洛市古文化研究院
庆祝2021两会成果展
商洛市古文化研究院
少习地标的发现
小与少甲骨文本为一字、春秋战国沿用。
武关
(发现了秦(简)四关之一的秦商(武)关;)
(简介)
少习地标的发现与《水经注疏》杨守敬《水经注图.丹水图》及与古数据的吻合,秦武关是今竹林关。(2017年由陕西省文物局、考古院、博物馆等主导的“商洛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新闻成果)。也佐证了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东汉武关位置所指。
史载:“少习山下是武关”。由于历史变迁交通路经改道,秦武关的位置仅留下一串古人不同的地理位置数据。
《后汉书》载:东汉的析县:“〖析〗故属弘农,故楚白羽邑。有武关,在县西。有丰乡城。”;东汉学者《汉书注》作者文颖曰:“武关在析西百七十里弘农界。”;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载:“武关西北百二十里有商城”。张守节《正义》在解注《史记·苏秦列传》引:“商阪即商山也,在商洛县南一里,亦曰楚山,武关在焉”;《括地志》“故武关在商州商洛县东九十里”;《徐霞客游记》载:从“月日滩”到龙关(竹林关)为40里;杨守静《水经注疏》:武关山下,去内乡县一百七十里;“商州至武关185里”。从而引起学界郭、谭诸派对秦汉武关的推断之争。认为武关地点一直在今武关镇说、武关“移动多处”说、汉在今武关说、又有二者兼容说,等。
今发现的少习地标山下有竹林关,且本地《商洛地区志》载:竹林关“明清多次重修关城”“距龙驹寨45公里”(古志应写九十里,与《括地志》武关九十里、徐霞客游记略同);“徐霞客游记”明代曾为“龙关”的变化,再用地标参照古人数据证明,今竹林关确是秦武关地望。
少习地标的发现,为《岳麓秦简(肆)》四关之一的秦商(武)关、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东汉析县武关、《史记集解》、《水经注》、《史记正义》、《括地志》、《一统志》、《水经注疏》、等,及《地湾汉简》“定阳令张□,武关候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史稿地图集》、以及为今人研究武关相关的内容位置、“武侯”瓦当等为秦汉物的鉴别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尤其此地标与武关的位置地望,与杨守敬《水经注图.丹水图》所绘标注的少习山、武关同,即今竹林关丹水旁;《后汉书》及古人所载的少习武关东至商城、商洛县、商州,西至析县、内乡县的历史距离数据相吻合,诠释了学界对秦武关地点数字变化之疑。揭示了少习地标、武关同河流下游水旁秦汉丹水县与旱道至析县的路经关系,是《岳麓秦简(肆)》秦商(武)关外两条线路地域、以及《史记》张仪诳楚中“商於”六百里之地、与汉中六百里秦南武关楚山前区域的连接与秦、楚出入武关的方向。
此少习地标武关与杨守敬《水经注图.丹水图》标注的少习山武关在丹水北岸合。
杨守敬是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生人。清乾隆九年,即1744年的商州志《商州属疆域图》的竹林关在丹水南岸已存在志中,本地志载:此关丹水的南岸,明、清曾多次复修,因1956年洪水仅存城隍庙。即今址。
但杨守敬仅指北岸武关而未解注指此处丹水南岸的关城。(与本文研究武关关城之初在此少习山下北岸同)
即武关的位置先以丹水与两山相夹为障,在此丹水北岸地标山下东侧、应包括今白李村。之后关迁至丹水南岸今竹林关城隍庙附近。
通往故武关及与古人数据相关的路经,古人先以水路通过,即由古“商邑”沿丹水过武关,旱路在水路旁。
后有旱路两条,一至徐霞客曾逗留的“月日滩”连接“古路河”路,即今丹竹路连接竹林关(丹水南岸)。二为沿今312国道,走苏白路连接(丹水北岸)。
另一水路较短,今银花河路,是通往古“酆邑”山阳,连接秦峣关及通往秦汉中郡道路。也是春秋“司马起丰”、以及东汉析县治辖治理山阳、武关的路经。
武关以西除水路旱道在水南岸,在八十里后分道。
少习地标、武关的发现,也佐证了《后汉书》及东汉人武关的记载是正确的。
《后汉书》,前四史之一。其中有多处记载多人武关进出相关事件,并在析县辖地做了具体的描述。
对《后汉书》武关的解注、王晖2016年《唐之前武关故址地望考辩》文,除当时因尚未发现不可移动的“少习地标”,认为武关疑在《图集》今商南过凤楼一带外,其对《史稿图集》今312国道旁今武关位置地界,不可能属《后汉书》东汉析县武关、后汉人的“170里”距离计算方法的观点可从。
今有朋友国外传回2003年新华网“陕南武关古城遗址发现有文字的秦代瓦当”文求证。原文载:“(2003年)在武关古城遗址发现了一处陶窑,并采集到大量模印(篆书)'武’字的板瓦、和盖有'武’字印戳的筒瓦,一件残损的'武侯’文字瓦当,及少量侧面中心部位都模印一个楷体大大的'城’字的城砖。”“这一发现为研究秦汉至明清武关城池的变迁提供了实物佐证”。
此发现秦汉定位与《后汉书》、《图集》秦汉武关记载地不同,经查本地2013年版《商洛考古文集》却未录。市县博物馆均无此文物收藏和记录。疑之初此瓦当年代仅属学术研讨过程,后有争议而未录。
今少习地标的发现与杨守敬《水经注图.丹水图》少习武关位置地望的重合,重新解读《后汉书》武关的位置,东汉也与此“武侯”瓦当年代有异。此瓦当应同属本地志清有重修此城的记载。并且,今《地湾汉简》中“候”之“候”非“侯”,与此地所现瓦当武侯之“侯”有别。这也是清人重新建城时将爵位候与关候混为一谈而烧制城设施所用砖瓦用字之漏。
有《守望武关》《三进武关》等载:在武关城“历年多次出土铜鼎,铜钫、铜剑、铜矢”等汉物,经在本地县市博物馆调查也未有此汉物出土的记录。
为此,今发现的少习山下秦武关,汉至隋前也应在此。
图1 《后汉书》析县武关、弘农界路口大图(《中国历史地图地图集》上标注)
图2(图1截图)《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图:《后汉书》“〖析〗故属弘农,故楚白羽邑。有武关,在县西。有丰乡城。”;东汉学者《汉书注》作者文颖曰:“武关在析西百七十里弘农界。”古商县与析县弘农界《图集》为今商南富水镇。杨守敬弘农界指淇河西岸山界。东汉武关仍在少习山下。(注:东汉尺=0.235-0.239m)
图3、《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图析县弘农界,是今商(南)富水。河与西峡西坪淇河西岸之间的界山312国道路口附近。(高德地图)
武关镇至富水镇77里,与古170里,今约145远甚;竹林关城隍庙至富水镇138.2里(有改道,及东汉弘农界点仅以《中国历史地图集》为参考)。与古170里,今约145近。
图4、新发现的少习地标、武关与杨守敬《水经注图.丹水图》标注的少习山武关在丹水北岸合。即武关的位置先以丹水与两山相夹为障,在此丹水北岸地标山下东侧及今白李村。后关迁至丹水南岸今竹林关城隍庙附近。
《水经注疏》对《水经注》中《史记》、《后汉书》相关武关距离也与今发现少习地标、武关、及从武关向西两县分界处里程约同。即:《水经注疏》“《史记》,高祖降析、郦,因袭攻武关,破之。(戴改析,下同。析县见下,郦县见《湍水》篇。)文颖曰:武关析县西一百七十里,(朱在作右,《笺》曰:谢云,疑作在。赵、戴改在。)宏农界也。”“《元和志》,析水北自卢氏县界,流入内乡县。今内乡县西有淇河)”“武关山下,去内乡县一百七十里”(《读史方舆纪要》《隋书-地理志》载:隋朝时析县改为内乡县。即今河南省西峡县。)
图5、《荆州记》:“武关西北百二十里有商城”
《荆州记》是南朝宋盛弘之的作品。在今籍典百科可知:《荆州记》“南北朝齐、梁、西魏时期及之后的著述中颇见注称,唐、宋地理典籍中尤多征引。”今竹林关及路,在商城的正西北方向;312国道旁武关及路,在商城的西方向;今竹林关至古商城约102.8里与“120里(折合今106里)”,近。今(郭《史稿》图集)武关至商城80里(史料70里),谭《图集》过凤楼武关约220里(沿丹水)相差甚远。
从路经方向上说,南朝宋时武关位置仍在今竹林关。
图6《括地志》“故武关在商州商洛县东九十里” ,“故”既“原来,旧时”指新旧两武关城。或武关已被遗弃成为遗迹。
今竹林关至商镇(商洛县)沿河古船河边路(如图)约80里,与徐霞客游记此水路至龙关(竹林关)略同。由于此段两山相夹原始武关路径因千年不走仅保留水路,旱路从“月日滩”至“苏沟口”段已无旱通路。
《徐霞客游记》载:从“月日滩”到龙关(竹林关)为40古里。今从商镇“堡子城”至月日滩 、保仓村约40 里(约47古里),共约古里87--90里,与《括地志》故武关至商洛县九十里同 。
张守节《正义》在《史记·苏秦列传》引:“商阪即商山也,在商洛县南一里,亦曰楚山,武关在焉”指商洛县对面的商山,也称南山,因春秋战国山后为楚地,是与秦晋、魏为界的山,亦曰楚山。西至楚水出的秦汉中郡北与上雒界、东汉析西界起,东至丹水在故武关,即今竹林关州河口的丹江河与银花河交汇所包围的楚山尾,河相隔处是少习山、武关。
(图略)
杨守敬所谓185里及所绘图与今发现同。(图略)
敦煌博物馆王国伟爨书展品(秦楚大道发现记局部)
编辑:校队:王 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