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缘】林贵增:又清明
又清明
文/林贵增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风吹绿神州地,清明时节又来临。
清明早上坟,鬼节(十月初一)晚上坟,这是祖先流传下来的俗规。每逢清明,我吃过早饭以后,右手秉香帛,左手携汤壶,去给已逝的先祖扫墓上坟。回来以后,和妻子一起去西牛良村给岳父岳母扫墓。岳父没有儿子,只有两个闺女,我是大闺女女婿,连襟也是西牛良的。
岳父在世时是个好木匠,我家的小推车就是他的杰作。他有一双灵巧的手,能用废钎头做成锋利的擦萝卜丝用的擦床,用凿子雕刻出精美的筷笼,上面的花卉飞鸟走兽图案栩栩如生,人称他“神手”张三。
两位老人是在四十几年前的一个冬天相继去世的。第二年清明节,我们去扫墓,黄土隆起的坟冢光秃秃的,只有年前殡葬时的花圈覆盖在上面,风吹日晒、雨雪摧残,早已褪色凋零。妻子、妻妹爬在坟头上大放悲歌,哭得撕心裂肺,死去活来,我和连襟站在一旁跟着抹眼泪。
随着时间的推移,冲淡了我们的悲伤,再一年清明节,我们来扫墓的时候,大家不再掉眼泪,只是默默地把供品摆上,点燃金元宝、冥纸,焚香祈祷,祝老人家魂归九重,早日进天堂。
一开始扫墓我们是步行而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我是骑着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驮着妻子过来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在农村,土地分到各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起早贪黑,把辛勤的汗水洒在大田里,庄稼年年获得大丰收。留足籽种口粮外,余粮全部卖掉,加上农闲时打工挣的钱,农民们腰包鼓了起来。渐渐地我家经济大翻身,近几年购置了电冰箱、空调、饮水机、电脑,原来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换成了四十寸的液晶大彩电,购买了三辆电动车。
前年清明节,我和妻子骑着电动车来给老人家扫墓的。连襟大前年去世,他的坟茔离岳父岳母的坟茔不远,给老人家扫墓的时候,捎带着连他也祭奠了。坟茔西面新修了一条贯通南北的柏油路,他们的坟冢裹在了绿化带里,车也能直达这里了。
去年新年伊始,天仿佛像塌下来一样,灾难降临神州大地,武汉传播新型冠状肺炎。主席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防治方案。他不顾个人安危,亲临武汉指导工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捐款捐物,各省医疗队纷沓而至。众志成城抗疫情,中国人民用钢筋铁骨的肩头挺过来了。清明节首战告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感谢白衣天使,山河依旧,中国安然无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夜里落了一场透雨,老农喜得眉开眼笑。墒情好,适时播种保全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粒”,农民播的是企盼、播的是丰收的希望。
今年清明节,儿媳妇单位放了假,她开车拉着我们去西牛良扫墓。
车窗外,远处巍巍的太行山芳草遍山坡,桃开杏败梨争艳,起伏重叠的山峦被雨水洗刷得更加清晰透亮。近处大道上、小路上,扫墓的人流络绎不绝,踏青的情侣依偎在草坪上卿卿我我,互诉衷肠。绿油油的麦苗一眼望不到边,微风吹过,荡漾着层层涟漪;岸头上、路两边,野花烂漫、争奇斗艳。路边的榆树上榆花盛开,北归的喜鹊飞来飞去,叼衔枝条在修缮去年留下的老窝;河岸上杨柳吐翠,黄鹂对鸣;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欢快游翔,蹦的一声跃出水面。
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给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简介:林贵增,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人,70岁的农村老人,平常喜欢创作些具有乡土气息的散文,小说。喜欢乡土文学,率性自由,热爱生活。作品曾发表于互联网平台,文章素材来源于个人生活见闻。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副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散文组长 施静云 编 委 (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