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城传奇】临邑大地上的遗址鲧堤——英雄治水的见证
在中国历史上,禹作为治水有功的英雄人物,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与敬仰。鲧却被人们误以为治水不利而被处死的悲剧人物,传说未必真实,事实胜于雄辩,位于临邑县翟家镇鲧堤刘村的鲧堤,与鲧堤下游的古水故道,是英雄治水的有力见证。
四千多年前,泱泱华夏古国洪水肆虐。据济南出土的古代墓葬资料分析,春秋战国前,华北地区的气候,像现在的江南水乡,雨水丰沛经常出现水涝灾害,水患危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鲧作为部落联盟首领,被推举为治水官吏,鲧义不容辞的担当起繁重的治水任务,鲧带领百姓挖渠筑堤,冬战严寒夏战酷暑,历经九年,华夏大地到处留下鲧治水的踪迹,山东冠县、陵县糜镇、河南内黄县、濮阳市、河北清河县、威县、南宫县都存有鲧堤,翟家镇鲧堤刘村的大堤以及下游的故道见证了鲧治水的功绩,特别是古水故道,纠正了鲧治水只堵不疏的谬论。
鲧堤,在鲧堤刘村东北,高2米多、周长20米余,鲧堤历经四千多年,无论风吹雨打历经沧桑,仍保留一段古堤,从大堤往东北方向,依然清晰可见四千多年前鲧治水的河道,从鲧堤刘村往东北方向,经过理合镇徐家村村后、翟家镇高家村西南呈东北西南状、离高家村五百米范家祖坟处略呈南北状(稍微偏向东北),高家村村南、孙家村村南呈东西状,在孙家村村东呈南北状,出孙家村往东北至解家村村后,一路延伸东北而去。
一条低洼、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河道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徐家村后高家村西南一带,地势平缓,河道仅比两边平地低洼,从生产路上明显看出,从河道处往南一下子出现下坡,一直往南缓缓低洼,在原高家村范氏祖坟边沿,有一段很深的河道痕迹,此处是河道拐弯处,明显冲刷的河床直立陡峭,在此往北拐,所以西北岸陡峭最深处有2米多,这条陡峭河段因一九七二年修水库,与整平土地已经荡然无存了,在此往东北的深沟也填埋,只有高家村前的芦苇湾,一直延伸到孙家村南,明显看出一条深沟呈河床状,特别是高家村南的芦苇湾现在依然很深,最深处可达3米,出高家村往东只比两边地势低洼半米、一米不等,在孙家村东是最深处,孙家村在河西岸,此处的河道比村庄低洼3米多。
离孙家村50米处翟家镇至解家村公路北,因在此往东北方向拐弯,有一处深2米多的陡峭河岸,现在依然清晰可见,往东北而去,有一条明显的河道,比两边地势低半米至一米多,经过四千多年的雨水冲刷、沙土掩埋仍然存在。可以想象出当年河流洪水湍急、澎湃奔腾的景象。
实际上,德惠新河河道基本是鲧治水的古河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惠河放线时,从赵棒槌水闸往东北延伸而去,直冲高家村村庄,按照第一次铺线的河道,将高家村半个村去掉,往东北就可以接上孙家村东北的古河道,因从鲧堤刘村至理合镇龙家村一带二十多里,土地肥沃、村庄密集、人口众多,才改道从赵棒槌水闸与于家桥往南调头,穿过了从理合镇张庙村至龙家村一带,沙土飞扬、低洼盐碱的不毛之地。
但到龙家村德惠河几乎呈南北走向,将在赵棒槌水闸与于家桥往南调整的河道又拐了回来,然后仍然大致顺着古河故道一路东北而去。幸亏当年决策者,为我们留下了鲧堤,特别是留下了鲧治水的古河故道,让我们看到,当年鲧治水并非是只堵不通、只防不疏的治水方略。
从鲧堤和古河故道,我们可以看出,鲧有三个治水基本方略。
一.筑堤防洪
鲧堤就是筑堤防洪的有力见证,在河北威县仍存有20公里长的鲧堤遗址,在南宫县仍存有高7米、宽15米鲧堤的遗址,翟家镇鲧堤刘存有高2米广4米的遗址,等等。鲧堤四千年来,虽经冲刷依然存在,可见当年筑堤时一锨锨一筐筐的艰辛,和一夯夯的基础的坚固,可见当年防洪治水的认真精神与顽强意志。
二.开挖河渠,疏浚河道
古水故道时缓时陡、时浅时深,部分河段现在仍然有2----3米,且陡峭直立,虽经四千年沧桑巨变,足以证明当年河道工程的浩大。如果按传说中鲧治水只堵不通、只防不疏,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古河故道,怎么会有达3米多的河道呢?况且河岸直立陡峭,如果不是开河挖渠,怎么会有如此深且宽的河道呢?传说中鲧水来土掩,只堵不疏的说法是荒谬的。宽深的河道是鲧开沟挖渠、疏浚河道的有力证据。
三.河道放线,经过精心勘察设计
原来的古水河道,是一条十分明确地分界线,在古水河道的南岸,是低洼盐碱沙土飞扬的的沙质地,而古河道北岸则是土地十分肥沃的红粘土地,特别是下雨后,在高家村通往赵家村的生产路上,古河道以南因为是沙质地,雨后可以立即行走,甚至可以走车,道路平坦丝毫不粘鞋子,而河道北雨后却无法行走,烂泥将鞋子吸附在地上,车辆更无法行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特别是建国前后,西从张庙村、赵家村,南到夏家村、尹家村,北到孙家村、解家村、郭庙村,往东从赵家湾村、郑家村、沙窝李村一直延伸到商河县境内,都是沙土地,每逢春天大风扬沙,就会出现局部沙尘暴,一夜之间大风就可以在村庄附近形成土山,土地沙漠化十分严重。而北岸,土地则良田万顷,一条古水河道基本将理合镇、翟家镇一分为二,理合镇以及往西延伸到林子镇、临盘镇,往东延伸到商河县境内,是低洼盐碱沙质土地,翟家镇境内、往东西延伸为红土地,难道这是巧合吗?
我想:当年四岳推举的,尧任命的鲧,一定是一个精通水利工程、懂得勘察设计的水利专家。设计的河道,一是排涝泄洪,二是水利灌溉,三是防风固沙。可以想象出四千年前,古水河道以南沙漠飞扬、人烟稀少,一条大河将沙土拦截在河以南,北岸的百姓则乐享鲧修建的这条大河,涝能排、旱能灌的富足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多、迁徙,土地的进一步的开垦利用,南岸也逐渐繁荣富庶起来。
传说鲧治水九年未平,禹治水十三年而成,这充分说明,治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不断的努力才能完成的。神话传说中,说他和禹同样是治水有功的人,鲧死后化为会飞翔的黄熊,传说希冀了广大百姓对治水英雄的怀念与敬仰。
鲧治水九年在华夏大地遗留下无数大堤,但却被杀害,后人认为他死得很冤,屈原在《天问》就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的疑问,意思是他想顺应百姓的愿望把水治好,帝为何把他诛罚呢?
四千多年过去了,鲧治水有功而受诛,也可能是冤假错案,也可能是帝受小人谗言,鲧无论是怎样死去的,但如果再给他一个治水只堵不通、只防不疏的罪名,那是我们后人对治水英雄的极大的误解,不能因帝杀之而强加其不应有的罪名。古往今来多少被帝王杀害的有功之臣?难倒被帝王杀害都是因错而杀吗?象岳飞、于谦一样,被扣上莫须有罪名的功臣何止一人?
杭州西湖的苏堤,是苏东坡整治西湖、灌溉农田而建的治水工程,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治理四川的水利灌溉工程,使川西平原富裕起来。苏轼、李冰父子成为历史上治水的功臣,但苏轼、李冰父子的治水工程量与作用,与鲧相比差得很远,同样是造福数万、数十万人民的工程,只是年代久远,鲧本人又遭冤杀,才使人们将其遗忘,在中国水利史上未留下多少笔墨,鲧在我们这方土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其挖掘宣传,告诉全国人民,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大鲧与大禹一样,是我国古代治水专家,为人民水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