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上世纪九十年代,烟台乡村小学怎样过儿童节?

今天是六一,看着孩子们过节,大人们尤其是那些刚刚长大的人们,也很容易就回忆起自己过儿童节的往事。
节日,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同年代的儿童节,内容自然也有所区别。笔者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直到九十年代初上幼儿园之后,才知道“儿童节”这个概念。自此开始,直至升入初中,前后共过了大概七个“儿童节”,时间均为上世纪九十年代。
这七个“儿童节”的具体细节,虽然难以全部记住,但其大概流程及内容,仍有比较清晰的印象,下面就尝试按照“上世纪九十年代,烟台乡村小学怎样过儿童节”的主题,进行简单介绍。很多朋友应该都有相似的记忆,文中有遗漏之处,还请大家补充指正。
(九十年代中前期胶东乡村一景,
姜先生供图)
1、儿童节只能过到五年级
类似的回忆类话题,以往通常在标题中冠以“胶东”,但这篇的题目,则是强调“烟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青岛的学制与烟台威海并不同。前者实行的是“六三制”(六年小学、三年初中),而后两家实行的是“五四制”(五年小学、四年初中)。在这两种不同的学制下,过儿童节的人群范围也多少有些区别。
在理论上,过儿童节是以“年龄”为判断标准,如《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规定: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但在实践中,过儿童节通常是以“年级”为界,在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儿童节年年都过,然而只要升入初中,就基本与过节无缘。
上世纪九十年代,烟台乡村学校就是按照“年级”进行人群划分,儿童节只能过到五年级。到了六年级升入初中,大多数人就失去了过节的资格,只有一小部分文艺出众的学生,才可以通过参加六月三日文艺汇演的方式,“补”一个儿童节。
青岛具体是什么情况,笔者没有详细打听,如果也是按照“上初中”为分界线的话,那么那边的学生们似乎就可以多过一个儿童节。
2、文艺演出是重头戏
文艺演出,一直是儿童节当天的主要内容。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有的学校可能隔三差五就排练一个节目,人们对儿童节演出的重视程度多少也减弱了一些。但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九十年代,儿童节是一年当中为数不多可以看演出的时间,观众们大多翘首以盼,而学校方面也都会“厉兵秣马”,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进行节目编排。
就笔者的经历来看,当时的儿童节演出分为“六一”和“六三”两个阶段。六一当天,以完小(通常五六个村设一座完小,校园建在位置居中那个村)为集合地点,其下属小学(各个村的小学,一般只到三年级)和幼儿园(当时还习惯叫“育红班”)都来此竞技。经过打分评选之后,排名靠前的小学和幼儿园就获得代表整个完小出战的资格,等到六月三日那天,全乡镇的完小再共聚一堂进行汇报表演,简称为“汇演”。
在汇演时,乡镇里的中学(初中)也会象征性地派出一支队伍参加,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入选这支队伍。在别的同学上课的时候,他们却可以参加演出(相当于过儿童节了),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情。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参加儿童节演出的队伍,没有人不想获奖。虽然当时的乡村小学条件大多比较简陋,但学校方面仍会想方设法推陈出新,力求一鸣惊人。通常在六一之前的一两个月,各村的学校就会初选好演出人员,然后交由老师(通常是兼职教音乐的老师)进行指导和排练。每排练一段时间,就会淘汰一批不合格者。几经磨合之后,到六一演出之前,演出队伍已经堪称“精锐之师”了。
回报与付出成正比,对于这些“为村争光”的孩子们,学校方面也不会亏待,至少会提供一套时髦好看的演出服装,这在九十年代的乡村,已经相当有吸引力了。此外,倘若能够在正式演出中获得好名次的话,学校也会发点笔和本作为奖品。既有新衣服穿,又有奖品拿,孩子们对演出的态度也都很积极,皆以登台为荣耀之事。
(身穿白小褂、黑裤子的小学生们,姜先生供图)
3、儿童节当天的着装
如今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学校基本都有校服。然在九十年代,乡村小学尚无此条件。平时上课,大家的穿着五花八门,唯有重大场合才会要求统一着装。而“儿童节”就属于重大场合之一。
在笔者的记忆当中,那时过儿童节,学校要求的着装一般是:红领巾、白小褂、黑裤子、白力士鞋。之所以如此,应该与文艺比赛之前的体操表演有关。与少数幸运儿参加的文艺比赛不同,体操表演属于大锅饭,绝大多数学生都要上场。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的着装,更能体现出“整齐划一”的团体效果。
上面说的这套行头,穿戴起来,的确相当亮眼。但可惜的是,白色不耐脏,身上的小褂和脚上的白力士鞋,一不小心就会染上其他颜色。为此,有的学校会专门告诫学生:表演之前不允许吃零食,表演之后才可以“放羊”。
如果有嘴馋的学生不小心把衣服或鞋子弄脏,为了防止老师批评,他们通常会用粉笔头或者饽饽粉涂抹进行补救,只要挨过了体操表演这一环节,就万事大吉了。
这种着装样式曾经流行了很多年,因此家中有孩子的基本都会备一套。倘若身前有哥哥姐姐的话,一般也不用买新的,接着穿他们的就可以。
4、过节与零食
对于大人来说,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日,应该是春节与中秋。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差不多就是春节和儿童节了。这种感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尤其强烈,限于当时的物质条件,乡村小学的孩子一般也只是在这两个节日才可以放开吃零食。
前已言道,儿童节当天会有体操表演和文艺比赛。一般的孩子只参加前面的体操表演,到了文艺比赛的时间,就可以相对自由地走动。而大家走动的方向基本相同,就是从操场到校园门口的小摊边上。
六一是儿童节,也是小商贩们的节日,因为在那一天,多数家长都会给孩子们准备点零花钱,多的一两块,少的五六毛。九十年代中前期的物价并不高,一块钱差不多就可以吃到冰棍、瓜子、糖葫芦、棉花糖以及“bo lou jiang”(炒田螺)。有眼光的小贩,当天一大早就会来到完小门口占据有利的地形。运气好的话,他们一上午的销售额就可以达到百元左右。那个时候的一百元,跟现在可不一样。
表演了体操,观看了节目,品尝了零食之后,临近中午时分,随着报幕员的号令,儿童节的活动就告一段落了。
这种仿佛“过年”一样的感受,实在是太美妙了。因此,不少孩子们在儿童节过后的几天里仍会觉得意犹未尽。这个时候,学校的老师们就会在课堂上大声提醒说:“都给我收收心,下个月就快期末考试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