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252):守身如玉——释“玉”(上)
朱英贵
一、“玉”字小引
“守身如玉”的意思是坚守自身的节操,使之像玉一样永远美好。
中国的玉石既为山川之精英,又含人文之精华。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玉器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在这么悠久的岁月中,罕有一件器物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玉器,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这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的贵族,用玉表示财富,用玉寄托祝福,用玉作为礼器显示权威和等级。在他们的生活中,吃饭用玉碗,饮酒用玉盏,喝水用玉杯,睡觉用玉床,死后以玉葬,用不同形状的玉器堵住七窍,或者奢华地穿上用玉片与金丝制做的“金缕玉衣”,认为这样能使灵魂不散,遗体不腐。玉有祥瑞之灵气,能使人远祸近福,除孽辟邪,平安如意,以至于道教的最高天神都被称作玉皇大帝。可见玉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着实令人惊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将玉视为瑰宝,珍爱有加。
中国人爱玉的别样情结,不仅仅是由于玉石质地的细腻温润、玉色外观的色泽美丽以及玉石性能的硬韧兼宜的诸多优良特性,而且还有渗透在语言、文字乃至心目中独特的美学价值——它凝结了国人自古以来的精神向往,即从对玉的珍爱之情中,传达出中华民族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玉璧
二、“玉”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玉”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玉”字的甲骨文为独体象形字,象用绳索贯串起来的一串玉佩之形,第一个字形贯串三片玉,第二个字形贯串三片玉并且绳索一端打了结,第三个字形贯串五片玉并且绳索一端打了结,三片或者五片都表示多片。金文和小篆都只保留三片玉并且不留绳索的头部,看起来像“王”字但不是“王”,古文字的“王”三横不等距,中间一横更靠近上边一横,而距下边一横较远。现代汉字的“玉”为了与“王”字相区别,便多加了一点,今天斜王旁的字大多为“玉”字旁(应该看作是未加点的“玉”字)。
《说文解字》卷一玉部:“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其貫也。凡玉之屬皆从玉。陽冰曰:'三畫正均如貫玉也。’”
许慎对“玉”字构型理据的解释为;“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并引用阳冰的说法“三画正均如贯玉也”以资佐证,这种解释释符合“玉”字初文的构字理据的。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认为《说文》对“玉”字的解释前六字应为“石之美有五德者”,并解释为:“者字新補。”而许慎那一大段话关于玉的“仁之方也、义之方也、智之方也、勇之方也、洁之方也”这五德的具体解释,其中的“方”即榜样的意思。可知“玉”字的造字本义是指细密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而许慎在对“玉”的这样一长段解释中透露出两点意思:
其一,玉是华夏祖先最为推崇的美石(玉,石之美),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许慎所谓五德(仁、义、智、勇、洁),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是具有温润的手感(仁),致密而透明的组织(义),舒扬致远的声音(智),坚韧的质地(勇),晶润的光泽(洁)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所有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中国文化学上的“玉”。
其二,依据小篆字形,“玉”字的构形为用绳索贯串起来的三片玉石(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三画正均如贯玉也),由此可知“玉”字的本义为玉石。玉为天然的石类,难以用象形的方法造字,于是便用古人身上佩带的玉器的形状来造字,而一块玉器仍然难以表现玉的含义,古人常将数片玉串成一串佩带在身上,于是就将用绳索贯串的多块玉器的形象一并画出,“玉”字就是这样构形的。
玉龙
三、“玉”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玉”字的本义就是细密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这种意义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玉”字贯通古今的常用义,例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再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又如:“玉,石之美者。”(《说文·玉部》)
“玉”字在其造字本义的基础上,产生了如下一些引申义:
其一,泛指各种玉石制品。如圭璧、玉佩、玉簪、玉带等。例如:“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书·舜典》)孔颖达疏:“五玉,公、侯、伯、子、男所执之圭璧也。”再如:“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礼下》)孔颖达疏:“玉,谓佩也。”又如:“内官衣蟒腰玉者,禁中殆万人。”(明·谢肇浙《五杂俎·物部四》)
其二,指玉制的乐器。例如:“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万章下》)朱熹集注:“玉,磬也。”这里的“玉”是指玉制的乐器(磬),这段话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磬(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再如:“明年服丹径仙去,洞庭月冷吹横玉。”(宋·陆游《烧丹示道流》诗)此“玉”指玉笛。又如:“繁丝哀玉,适足写其绸缪;短拍长歌,亦正形其怨咽。”(清·洪昇《〈长生殿〉序》)此“玉”指玉笛声。
其三,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例如:“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唐·李咸用《小雪》诗)此喻雪。再如:“井辘声急推寒玉,笼烛光繁秉绛纱。”(宋·曾巩《早起赴行香》诗)此喻水。又如:“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宋·黄庭坚《念奴娇》词)此喻月。又如:“剩倾老子尊中玉,折尽繁枝不要春。”(宋·陈与义《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之四)此喻酒。又如:“青峭江边玉数峰,烟梳雨沐谁为容。”(金·王庭筠《送子贞兄归辽阳》诗)此喻山石。又如:“谷口森森玉万竿,凤毛摇动不胜寒。”(明·王洪《题竹次夏文度韵》)此喻竹。又如:“鹤氅溪桥寻梅玩,万玉枝头绽,芳姿雪衬妍。”(明·无名氏《四喜记·亲忆琼英》)此喻花。又如:玉色瑗姿(如玉的色泽姿态),玉溜(如玉的目光),玉笋(美女如玉的手指)等。
其四,用作敬辞:尊称对方的身体或言行。例如:例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战国策·赵策》)再如:“将敬涤耳,以听玉音。”(《文选·曹植·七启》)又如:“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唐·白居易《长恨歌》)又如:玉札(对别人书信的敬称),玉文(对他人文章的美称)等。
其五,形容美好的人或事物。例如:“古人之词,凡所甚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记》之'玉女’,《仪礼》之'玉锦’,皆是也。”(清·俞樾《群经平议·尔雅二》)再如:玉容(美丽的容颜),玉照(美人的照片),玉立(美好挺立),玉宇(华丽的宫殿)等。
其六,形容珍贵的人或事物。例如:“王欲玉女,是用大谏。”(《诗·大雅·民劳》)朱熹集传:“玉,宝爱之意。”再如:“千乞为国家自玉。”(清·宋之桢《复李劬云书》)又如:玉食(珍贵的饮食),玉苗(珍贵的幼苗),玉编(珍贵的典籍),玉液(珍贵的美酒)等。
其七,形容具有晶莹、纯洁、精美等特点的事物。例如:“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宋·沈括《梦溪笔谈》)沈括所言的“玉清”是指道教的“三清境”(玉清境、上清境和太清境)之一,后来,“三清”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则成为“三尊”的居住地,其中“太清”与“上清”自不待言,“太”与“上”都有最高与极致的意思,唯有“玉清”的“玉”含义含蓄而丰富,综合具有晶莹、纯洁、精美、珍贵等属性;玉清“元始天尊”约在晋代才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它被说成是由赤混洞太无元的青气化生的,每到劫数终尽,天地初开,就出来传授秘道,开劫度人。而王昌龄所言的“玉壶”,就更不是由玉石做的壶,而是指综合具有晶莹、纯洁、精美、珍贵等属性的美好环境。再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又如:玉魄、玉华(洁白的月光),玉屑(喻洁白的雪花),玉羽(洁白的羽翼),玉虬(洁白的虬龙)等。
其八,表示关爱,相助,磨练。例如:“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宋·张载《西铭》)再如:“由来放逐涂,多是才为崇。严霜玉汝成,瑕垢无终弃。”(清·朱鹤龄《吴弘人示余〈汉槎秋笳集〉感而有作》诗)
根据上面对“玉”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玉”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