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老师懂
文:聂传安
给众娃讲《社戏》中迅哥儿的情感起伏。
回农村,不读书且受优待,喜;不能看戏而同伴皆去,悲;峰回路转,双喜等带他去看戏,喜;戏不好看,又没豆浆喝,悲;回家路上偷豆吃豆,喜;豆主人六一公公追责,悲;六一公公原谅并送豆,喜……
文章悲喜交织,跌荡起伏,引人入胜。
“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正是此意。
讲到此时,我话锋一转,说:
文章少不了波折,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波折也是随处可见。比方说前几天欧阳——我把目光转向爱打篮球的欧阳增荣身上——忽然听到学校广播里通知说校篮球队要在下午第三节选拔队员,一定很开心;但是那天下午他因上课违纪,第三节课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做题,估计当时一定很痛苦;班主任——就是我——看到后,就让他赶紧下去参加选拔,他一定又开心兴奋起来;但是等他到了现场才发现因为迟到而错过了选拔,一定又是特别的遗憾。于是我们看到,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欧阳的心情忽喜忽悲不断变化的。
那天,我听到广播通知后就知道班上有篮球爱好者会动心,但我也知道因要的人少而对队员的要求很高,这班估计无人能入选,于是也没太放在心上。下午第三节在班上见到欧阳故意问他一句为何不参加选拔,才得知他想去却因犯错而被留,于是于他网开了一面;后来听说他因迟到而失去机会,就一直想找个恰当的机会给他安慰……
对,恰当的机会就是契机,而我觉得教育是很讲究契机的。同样的话,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语境下讲效果可能不同。于是有时为了寻找这个契机,我会一直等,等,等,边等边寻找——甚至去创造,去找那个最自然又能给孩子印象深刻的时机。今天的语文课上,我借着迅哥儿在乡下的情感起伏,联想到这孩子那天的情感起伏。——我能想到他所想,也能体会到他的感受。
此时,我觉得自己几乎可以与他共情。
共情,其实就是有相同的感受,其实就是懂得,这是一位老师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的关键,也是学生接受老师的重要前提。有时你不停地说“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好”的效果,远不如给他一个理解的眼神。
但是,光是懂得还不够,我还要带着他从不开心中走出来。于是我告诉这孩子:
你失去了这次选拔机会,的确有些可惜。不过我想对你说——我双眼盯着那孩子——你不要因为这事而影响了你对篮球的热爱。你打篮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某个队,而是爱它享受它,是你不论以什么身份、不论与谁打、不论在哪里打都全情投入的爱它、享受它……
那孩子点点头。
中途接班,又恰是初二,不少孩子不良习惯已成,改之不易,屡说屡犯,我也颇感辛苦。但气过了骂过了,又会耐心地抚慰他们,等着他们一点点向善的方向转变,从不敢懈怠!
因为知道他们都能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