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琢 ▏莲花与佛教
作者 ▏申玉琢
谁说赏读莲花只能在夏天?
任何季节,只要随意步入一所寺庙,人们都可以见到莲花的身影。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不就端坐莲花之上吗?
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或大慈大悲观的世音菩萨,它们的须弥座不也是莲花的造型吗?
其余神祗,不是手执莲花,便是脚踏莲花,要么或做出莲花般手势,或是向空中抛洒莲之花瓣。
寺庙的墙壁、藻井、栏杆、神帐、桌围、香袋、拜垫之上,所刻所绘,所绣所制的莲花图案,更是门类繁多,数不胜数。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是何等之密切。
迄今为止,人类虽还不曾找到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作为发现莲花,享用莲花或栽培莲花的确切时间。但却知道,最早的宗教文物,却与莲花密切相关:这是一尊头戴莲花的裸体女神像,在印度恒河流域出土,是公元前4000年的遗物。
文献中有关莲花女神的记载,最早则见于印度的吠陀文献,说“莲神生于莲花,足立花茎上,头戴莲的花冠。”
由此可见:人们欣赏莲花、开发莲花的过程,几乎贯穿了人类发展的整个轴线。特别在东亚、南亚和澳洲的各族人民,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文字、图形、语言和风俗习惯等等,一代一代地积累了有关莲花的种种认知。除了食用、服饰、建筑造型外,在精神层面,也同样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莲花”文化。
但在“婆罗门教”的传说中,莲花和宗教的关系则又前进一大步。据说:大神毗湿奴在入定时,是从仙人肚脐中长出的一朵莲花中钻出来的。无独有偶的是,居住在印度中部的比罗尔人,在解释世界的起源时,也有类似说法—最初,天下皆水,有莲生出水面。傲游水中的大神,随荷叶冉冉上升起,并以莲花为座……
而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就相对晚些,公认始于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乔达摩出生的那天。他落地后走了七步,竟步步都生出莲花。或许,正是在这些“莲花”之启示下,才有他29年后,放弃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身份,从世俗走向思辩的传奇经历。
从此,莲花及其图腾便实至名归,成了佛祖和他所创宗教的象征了。从公元一世纪开始,佛祖的法像就落座于莲台上。而他的坐姿,也被奉称“莲花坐”,这是僧尼们打坐时一种典型的坐法。
与“婆罗门教”不同的是,佛教还相信莲花能反映持戒者修行的进度。说是:每有僧尼诚心礼佛,则西方“七宝池”即生莲花一朵,若能精进,则花渐大,倘或退惰,则花渐萎。无论此说有无根据,但莲花在佛教中的地位,已是不可动摇了。
莲花随佛教之传播,在爪哇的婆罗浮图佛坛上,在缅甸的蒲日古城,在泰国的苏可泰和高棉的吴哥窟等地的寺庙里,在斯里兰卡的钟形塔里,在藏传佛教的“唐卡”上,都可以看到它的芳踪。据说;在藏传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中, “叭弥”的释义:就正是莲花!
在中国,最早有关于莲花的文字记载,可见于《诗经.陈风》“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和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诗句。
荷花在佛教中虽是极乐净土的象征,但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加持汉字“六书构字”之大义,在“莲花”文化上又引申出“出淤不染”,“莲藕连生”,“莲蓬多子”等诸多婚嫁与繁衍的内涵,并与瓠、瓞、瓣,匏等象征着生殖、生育的过程。
由于“莲”与“连”读音相通,国人亦将“莲藕连生”,“莲蓬多子”的吉颂之意,广泛用于剪纸、刺绣、年画等艺术领域,并以鱼戏莲花、鱼游莲花之构图,作为喜结良缘的吉祥物。后又演变出 “连年有鱼”、“连生贵子”等图案,有的还被打上儒家功名、利禄及科举的印记,如:“一路连科”(“一鹭莲荷”)等等,演化出众多的变体。另据考证,早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就有莲和龙相配、莲与螭接合的纹饰了。
至于佛教中以莲为喻或以莲命名的词汇,则更多如恒河沙数。除前面提到佛祖的坐姿为“莲花坐”外,佛祖身下的须弥座也称 “莲花座”或“莲台”;佛教宣传西方极乐世界为“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极乐世界的情景——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 之说;有的佛经典籍还将佛国称为“莲花国”或“莲国”。其他诸如将庙宇称为“莲刹”; 信佛之人称为“莲胎”;佛眼称为“莲眼”; 佛主之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侣之袈裟称“莲花衣”;法师讲经讲到高深精妙处为:“口舌生莲”或“口吐莲花”;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到达西方之莲花净土,故又名“莲宗”等等,也都与莲花有关。
甚至,人们耳熟能详的《法华经》,它的全称也叫做《妙法莲花经》!由此可见,莲花在佛教中的地位,莲花与佛教的相互交融,已经达到莲即是佛,佛即是莲,佛莲不分的哲理境界!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
一般的说法是:佛教出自印度,当地气候炎热,四季莲花盛开,给人印象最深。而真正的原因却是莲花的生命特征与佛教的宗教观念不谋而合。
佛教是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其解脱途径是:从人生苦海——学佛修行——达到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
其过程正好与莲花在污泥浊水中超凡脱俗,不为污秽所染,最后开出鲜洁之花的生命过程如出一辙。
所以无论在梵宇、名蓝还是荒刹、野寺,只要有佛教的地方,都始终贯穿着莲性即佛性的哲理,并在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塑造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他们大都坐在莲花之上,有的还手执莲花,坚持《从四十二章经》所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 之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