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带来的“趣”与“味”
昨天的文章写的是我上《木兰诗》的一个片断。写到木兰对天子“拜”时,附有一言,说有一生对这一瞬间有记录。今天先上二班李婧仪同学的文章:
今天聂老师给我们讲《木兰诗》时要我们用一个字概括段落文意。
在“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这一段中,聂老师用了一个“拜”字(注意,不是念第四声而是念第二声)。木兰拒绝名利,一心只想回家。这时,老聂脸上出现了一丝坏笑,慢慢地握住自己粗糙的手,说:“六班的同学想让我把'拜’字换成'白’,前面再加一个'小’字。不过我一般不想写比我帅的人的名字,所以我还是坚持用'拜’。”
我们一听,都露出了不怀好意的笑容。
小白老师(六班班主任)就是比你年轻比你帅。这是事实。
认命吧聂老师。你已经不再是那个年轻的你了!
口语中,受英语影响,表达“再见”之意的“白”“拜”似乎通用。上课时老师故意插一句闲话,自恋地说不想用“白”而用“拜”,有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学生关系之意,其实也有给孩子的记忆里留痕,让他们的人生路上有更多的风景之意。自然,这些边角料也能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所以,看到婧仪丫头们的“不怀好意的笑容”,看到他们毫不留情地贬损,老师心里依然很是开心。

还是讲这一课时,六班的邓文雍同学有另外的发现:
老聂上语文课时讲到“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时,说木兰的姐姐边化妆边向门外看。突然,一个名字从我的脑海里跳出来:李清照。
李清照的词中,有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句“倚门回首”让我印象深刻,我仿佛看到那个女孩子靠着门回首一嗅青梅,双目含情。从“当户理红妆”到“倚门回首”,同是描写女子,同是写女子的看,都饱含感情。从北魏到南宋,这相隔数百年的凝望,让我现在还怦然心动!
文雍平时言语不多,但从此文看到,她内心中所存人物形象很是丰富。当老师讲到“当户理红妆”的“阿姊”时,她能马上联想到曾经背过的清照词中的女孩,并迅速将两个女子的神似处提炼出来,然后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能再现形象,能概括形象,又能比较形象,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来说是多么的难得!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我想,这个过程的发端应该是让孩子们觉得语文有趣,语文有味。形成了口味,才会终生难忘终生不舍终生追求终生与之为伴。
于是,我们的人生也因语文而变得更美好。
这不正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