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克 | 人生最大的绊脚石是什么?

我们通常所过的人生中,很少有独处。

即便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是拥挤不堪的,被太多的影响、太多的知识,太多关于经历的记忆,太多的焦虑,痛苦和冲突占满,我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钝,越来越不敏感,在一个单调的模式里运行。

我们可曾真正的独处过?还是我们一直背负着昨天的负担?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僧人从一个村庄走往另一个村庄,他们遇到了一个女孩,正坐在河岸边哭泣。

其中一个僧人走上前去问:“小姑娘,你哭什么?”

她说:“你看到河对岸的那所房子吗?今天清晨的时候,我从对岸趟着过来的,现在河水涨了,我回不去了。没有船。”

“哦,”僧人说:“没问题”。说着,他背起小姑娘,把她送到对岸。然后,两个僧人继续前行。

过了几个小时,另外一个僧人说:“师兄,我们发过誓绝不碰女人。你今天所做的可真是罪过呀。当你触碰女人的时候,难道你没有愉悦,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吗?”

那个僧人说:“两个小时之前,我已经把她放下了,但你还一直带着她,不是吗?”

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我们总是背着各种包袱,我们从来不死心,从来不肯放下。

只有当我们全然地关注一个问题,并立刻解决——从不把它带到第二天,下一分钟——才会有独处。

那时,即便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挤的房子,或是在一辆公交车上,我们依然在独处。

独处,意味着一颗新鲜的内心,一颗天真的内心。

内在的独处和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自由,自由的成为,自由的去往,自由的运转,自由的飞翔。

毕竟,善良只能在空间里绽放,正如美德只能在自由中绽放一样。我们可能有财务自由,但内心却不自由,因此没有空间。

一个人内心若没有这样广阔的空间,任何美德和高尚的品行,便无法运转或生根。

空间和寂静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当内心在独处的时候,不受影响,未经训练,不被数不清的经验劫持的时候,内心才可以发现全新的东西。

一个人可以直接看到,只有当内心寂静的时候,才有可能变得清晰。

在东方社会,冥想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带来这样一种内心状态——也就是,控制想法,相当于不断重复一个祷告,来让内心安静下来,并希望在那种状态中理解一个人的问题。

但除非一个人先奠定基础,那就是从恐惧中解脱,从悲伤、焦虑和各种自我设置的陷阱和欺骗中解脱,我无法看到内心怎有可能真正变得寂静。

这是最难交流的事情之一。我们之间的交流,意味着不仅你理解我的用词,而且我们双方,你和我必须同时热切地关注,不是片刻之后或片刻之前,而且能够在同一个水平上照见彼此,是吗?

而当你根据自己的知识、喜好或观点来阐释你所读的东西(注:典型的自我欺骗),或者当你正在费尽周折去理解,那这样的交流是不可能的。

在我看来,人生中最大的绊脚石就是不断地挣扎着去触及什么、去完成什么、去获得什么。

我们从孩提时代就被训练要去获得和完成什么——恰恰是那些脑细胞自身创造并渴求这种成就模式,为了能够有生理的安全感,但是心理的安全感跟成就毫无关系。

我们在所有的关系、态度和活动中渴求安全感,但是,正如我们已经发现的,压根就不存在安全这个东西。

去亲自发现在任何的关系中没有所谓的安全感——意识到心理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将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当然,外在的安全——住所、衣服和食物——是必要的,但是内心对安全感的渴求(注:所产生的那些不明智的行为),会摧毁外在的安全。

若要超越意识的局限,空间和寂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个如此不停歇的、活跃在自我利益中的大脑,如何才可以变得平静?

一个人可以去训练它,控制它,塑造它,但这样的折磨不能让内心变得安静;只会让内心变得愚钝。

显然,仅仅去追求静心这样一个画面是毫无价值的,因为你越是强制它,内心越是变得狭隘和停滞。任何形式的控制,比如压制,只能产生冲突。所以,控制和外在的秩序不是条路子,而一个没有秩序的人生也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被各种外在秩序规训着:社会的需求、家庭、我们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经验,遵循某种意识形态的或事实的模式——那种形式的秩序是最令人麻痹的事情。

秩序必须没有控制,没有压制,没有任何形式的恐惧。

这样的秩序怎样才能发生呢?不是秩序在前,自由在后;自由总是在最开端,不是在最后。

要理解自由,也就是不受制于任何的秩序,这本身就是秩序。

那种去学习和观察的举动本身就是秩序(英语单词 discipline/秩序 的词根的意思就是 learn/学习),这种去学习和观察的举动带来了清晰。

理解控制、压制和嗜好的整个本质和构架需要全然的关注。你不必强加秩序来探究它,但探究这个举动本身就带来了自己的秩序,其中没有任何的压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