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丨“退补”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动了谁的奶酪?

编 者 按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的实施方案》,引起了行业从业者热评,焦点多在生物质发电中央补贴资金退坡上,然而笔者认为,《实施方案》明确了降补-退补-市场化运维的补贴路线图,或许也为即将到来的“十四五”生物质发电的“去补贴化”定了基调。中央补贴的钱不好拿了,企业得有较强的运维、管理及抗风险的能力,避免成为被政策、资金牵着走的提线木偶。本文纯属个人观点。
本文2958字,阅读约需6分钟
前言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坚持“以收定补、新老划段、有序建设、平稳发展”,进一步完善生物质发电建设运行管理,合理安排2020年中央新增生物质发电补贴资金,逐步形成有效的生物质发电市场化运行机制。

笔者梳理《实施方案》发现,信息量巨大,指向也很明确:

2020年中央下达的15亿补贴资金,是硬杠红线,补完即止;

明年将通过竞争方式确定上网电价,补贴可能跌破0.65元/度;

明年中央不再独自承担补贴资金,地方政府也得掏腰包;

中央的补贴钱不会源源供应,会逐步减少,直至退出,最终交由市场化运作;

从业者应该提升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附加值,降低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提前做好断补准备。

初看是要以政策来规范生物质发电业态,再看则是对已建、在建、未建生物质发电项目的一次重新洗牌。毕竟,生物质发电,对于减少碳排放、推动资源变废为宝意义重大。

全国上下一盘棋,就看从业者怎么下

早在今年1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将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增补贴项目装机规模。

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稳步推进新增农林废弃物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给了业内人士“有望保障更多生物质发电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补助资金”的希望,但并没有确定的补贴数额。

此次《实施方案》明确,2020年申请中央补贴的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是纳入生物质发电国家、省级专项规划。二是2020年1月20日(含)以后全部机组并网的当年新增生物质发电项目。三是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等要求,配套建设高效治污设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所在城市已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四是申报情况属实,并提交信用承诺书,没有且承诺不出现弄虚作假、违规掺烧等情况。

实际上,《实施方案》明确了降补-退补-市场化运维的补贴路线图,或许也为即将到来的“十四五”生物质发电的“去补贴化”定了基调。

总之,中央补贴的钱不好拿了,企业得有较强的运维、管理及抗风险的能力。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路径依赖”理论,说的是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适应性预期以及既得利益约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并且轻易走不出去。

纵观能源行业、环保行业的发展轨迹,除了政策的支持外,无出其右,资金/基金补贴便会紧随其后,行业会毫无悬念地吸引一些社会资本入局,经过一阵跑马圈地后,补贴资金韭菜也到了成熟期,被收割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然而,当补贴资金逐渐减少或者断补,过度依赖资金的从业者和开发项目便会陷入已建的靠补贴,在建的没钱建,未建的基本上只能寻找接盘侠的旋涡中。

只要存在资金补贴,“路径依赖”就会如影随形

行业发展的曲线有两种:一种是政策引领、资金加持、市场优胜劣汰,无烂尾项目工程,行业规范正向发展。另一种是政策支持,社会资本注入(如PPP、EPC),形成寡头/巨头,以项目为抵押,通过借贷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持续重仓后,继续跑马圈地,最终势弱者出局,行业龙头长期盘踞。

对后者而言,项目的建设、运维以及企业自身造血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质量。利弊并存,一旦重仓过度,资金链断裂,对于企业而言都将面临不小的打击。

根据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数据,

2020年上半年,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51万千瓦,同比减少63万千瓦。

究其原因,一方面环保趋严,加之疫情影响,施工进度迟缓,行业发展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政策不明朗,社会资本投资回归理性。

对于高度依赖政策的行业来说,资金补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说好的补贴,说减就减,是不是在游戏?

笔者认为《实施方案》还真不是游戏,只是提前告诉你我“降补”的理由,行业发展不能全靠政府来供给,最终得走上市场化运营的道路。

不自立,无以立。做人如此,行业发展亦然。

回看《实施方案》,其明确了纳入当年补贴项目的规则,即按项目全部机组并网时间先后次序排序,并网时间早者优先,直至入选项目所需补贴总额达到2020年中央新增补贴资金额度15亿元为止。

未纳入2020年中央补贴规模的已并网项目,结转至次年依序纳入。自2021 年1月1日起,规划内已核准未开工、新核准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并确定上网电价;新纳入补贴范围的项目(包括 2020年已并网但未纳入当年补贴规模的项目及2021年起新并网纳入补贴规模的项目),补贴资金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分地区合理确定分担比例,中央分担部分逐年调整并有序退出。需中央补贴的在建项目应在合理工期内建成并网。

按照8月31日,国家电网公布2020年第三批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项目清单的公告,入库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有57个,其中农林生物质项目(含沼气发电)18个,占比31.6%。而对于15亿元的补贴资金,匀在生物质发电项目上可谓杯水车薪,僧多肉少已是定局,多少生物质发电项目对补贴资金觊觎已久,只要并不了网(国家电网),资金就不算是自己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关键是很多从业者手中没粮,不慌才怪

2016年12月出台的《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能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生物质能年利用量约5800万吨标准煤。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900亿千瓦时。到2020年,生物质能产业新增投资约1960亿元。其中,生物质发电新增投资约400亿元,生物天然气新增投资约1200亿元,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产业新增投资约180亿元,生物液体燃料新增投资约180亿元。

如今“十三五”临近收官,当初坚持分布式开发,坚持用户侧替代,坚持融入环保,坚持梯级利用的基本原则,以及将生物质能利用纳入国家能源、环保、农业战略,加强协调、协同推进,研究将生物质能纳入绿色消费配额及交易体系,发挥中央和地方合力,完善支持生物质能利用政策措施体系,正在发挥效力。

另一方面,《规划》提出要制定生物质发电全面转向热电联产的产业政策。研究出台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和液体燃料终端补贴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生物质能领域。引导地方出台措施支持现有政策之外的其他生物质发电方式。本身也明确了生物质能利用的众多场景和可能性。

相较于《规划》,《实施方案》只是按照既定的目标在走而已,只不过,在具体的实施路线中会有一些“惊雷”。行业从业者不必大惊小怪。

了解光伏行业的人,想必对2018年的“531”新政并不陌生。

时年高速发展的光伏产业,被突如其来的政策收紧,补贴退坡踩下一脚“急刹车”,全行业哀鸿遍野,工人讨薪追债、工厂停工减产,甚至户用光伏曾一度停顿。十余位光伏企业负责人联名上书,矛头直指国家发改委。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一度依赖补贴发展飞速的光伏行业遭遇了滑铁卢,在补贴退坡面前,溃不成军。

笔者认为,“531”新政前,国家发改委在召开的相关会议上也若隐若现地释放了补贴退坡的信号,只不过当时光伏行业一片形势大好,从业者们“居安不思危”,缺乏危机意识,才导致在新政出台时毫无招架之力。

光伏行业如此,生物质发电也一样。市场化运维基调下,降补乃至断补都是正常的。

后记

研究政策是为了行动路线不跑偏,把准政策脉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败关键还在于企业得有较强的运维、管理及抗风险的能力,避免成为被政策、资金牵着走的提线木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