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技能】答题过程中如何突破地理思维

考前技能——答题过程中如何突破地理思维

【典例展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位于新疆塔城市,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的战略节点位置,拥有塔城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国家唯一批准的农产品绿色通关口岸——巴克图口岸, 区内重点发展制造、医药等产业。连接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的是“西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西部”国际公路运输走廊,简称“双西公路”,我国着力推动哈萨克斯坦第二双西高速公路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的影响力。下图示意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国际公路大通道建设。

(1)指出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6分)

(2)说明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可以发展的主要产业类型。(6分)

(3)相比双西公路,简述第二双西公路(西欧——中国西部)对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货物运输的有利影响。(6分)

(4)说明两条双西公路的建设对于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的积极意义。(6分)

【答案】

(1) 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2分);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健全(2分);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要求高(2分)。(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 该地区特色农产品多,可用于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2分);位于边境,是交通枢纽,可发展跨境物流产业(2分);矿产和新能源资源丰富,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2分);生物资源优质、多样,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等(2分)。(答出三点即可,共6分)

(3) 缩短运输距离、节省运输成本(2分);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2分);扩大运输市场、完善交通运输网络(2分)。(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经双西公路,向东到达我国东部沿海(2分);向西经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到达欧洲西部(2分);公路是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与亚欧大陆东西岸的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更加紧密(2分)。(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大题以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为材料,涉及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因地制宜发展的主要产业类型、交通运输对货物运输的有利影响和对区域发展的积极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应用以及读图分析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根据材料和图可知,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位于新疆塔城市,属于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气候不适,冬季寒冷漫长,夏季高温酷暑;沙漠广布,多风沙天气;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要求高;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2)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可以发展的主要产业类型,主要考虑哈萨克斯坦的主要优势和我国的有利产业。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拥有国家唯一批准的农产品绿色通关口岸,区内重点发展制造、医药等产业。即该地区特色农产品多(如棉花、瓜果),可用于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纺织业);矿产和新能源资源丰富(油气资源、太阳能、风能等),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位于边境,是交通枢纽,可发展跨境物流产业;生物资源优质、多样,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等;荒漠风情,旅游资源独特,可以发展旅游业。

(3)读图可知,相比双西公路,第二双西公路距离缩短,可以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即缩短运输距离、节省运输成本;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市场、完善交通运输网络。(4)读图可知,双西公路向东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向西经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到达欧洲西部,所以双西公路使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与亚欧大陆东西岸的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交通运输网的完善 ,加强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实现地区之间的资源互通,贸易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

技巧1 利用地理事实突破地理思维

地理事实即各种地理常识,主要由地理概念、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和地理演变等内容组成。

依据地理事实对选项进行判断是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也是用来解答综合题的重要依据。该类试题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提供一幅地图或一段地理事实材料,然后就这一幅地图或这一段材料反映的地理区域、地理问题设问,需要考生对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常识性的知识要非常清楚。选择题中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该地最可能是”“图中各数码依次为”等。综合题通常的设问形式有“描述该地××的分布特点”“说明××的变化特征”等。

【典例剖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秘鲁伊基托斯市和俄罗斯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市分处于太平洋东西两岸,是世界上两个公路无法到达的城市。

材料二:秘鲁伊基托斯市位于亚马孙河沿岸,距离亚马孙河口有3700千米,平均海拔104米,这里原为印第安人的一个渔村,依靠橡胶资源逐渐发展成为城市,至今仍保存着亚马孙的传统风俗和绘有壁画的欧式建筑。20世纪初期,该市抓住橡胶产业的契机,吸引人口向城市集聚,成为亚马孙地区的商业中心。

材料三:堪察加半岛及南美洲局部区域示意图(下图)。

(1)描述图中南美洲局部区域的地形特征。

(2)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被誉为“冰火之地”,试分析其原因。

(3)橡胶产业是伊基托斯城市崛起的基础,该市依托橡胶产业是否明智?说明理由。

(4)分别阐述两城市“公路无法到达”的主要原因。

【答案】

(1)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以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海岸线较平直。

(2)纬度高,气温低;千岛寒流流经沿岸,降温减湿;地表多积雪冰川和冻土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

(3)是:橡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橡胶产业基础较好﹔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保护民族工业。

否:经济结构单一,市场风险大;橡胶种植的扩大,对雨林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4)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半岛上地广人稀,人流、物流需求量少;纬度高,气候寒冷,多冻土;地形起伏大,修建难度大。伊基托斯:位于亚马孙丛林腹地,相对封闭;周边地区人口稀疏;周边地区气候湿热、丛林茂密;水网密布,修建难度大。

【解析】

(1)依据图中的标高和河流流向,可以确定地形地势特点,该区域东部多在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以山地为主;整体地势西高东低;海岸线较平直。

(2)冰是指冰川,火是指火山。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地表冰雪分布广,时间长;千岛寒流流经沿岸,对陆地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板块挤压,多火山。

(3)该题时开放性题目,是与否都可以,但需要阐明理由。是:由材料可知,该地橡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该地依靠橡胶发展成为城市,说明橡胶产业基础好;继续发展橡胶产业能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保护民族工业。否:只发展橡胶产业,其他产业得不到发展,造成经济结构单一,市场风险大;扩大橡胶种植面积,必然会破坏热带雨林,会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

(4)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勘察加半岛远离俄罗斯重心,地广人稀,人流、物流需求量少;纬度高,气候寒冷,多冻土,地形起伏大,修建公路难度较大;伊基托斯:位于亚马孙丛林腹地,受森林阻隔,与外界交流少;密集的雨林内部人口稀疏;周边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丛林茂密,水网密布,修建公路难度大。

【技巧点拨】

加强对材料所提供地理事实的信息提取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只有对事实材料做到“心中有数”,解题时才能“信手拈来”。一旦对事实材料理解出现偏差或错误,就可能犯“张冠李戴”“颠倒黑白”之类的错误。利用地理事实解题,其一般步骤是:审题,弄清问题的指向,明确考查的是哪一类地理事实;调用相关的地理事实,进行直接解答或说明。

技巧2 利用地理规律突破地理思维

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解答高考试题经常运用的地理规律主要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及演变规律。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是指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如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演变规律是指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如我国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等。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距今100多万年前,黄河流域内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我国地势从西低东高演变为西高东低,以及青藏高原大范围冰川的出现,为黄河的贯通和形成创造了条件。末次间冰期气候变暖,流域内古湖泊水位升高向东溢流并不断下切,最终将各自独立的内流水系连通,黄河得以形成。由于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到达下游,河床淤高,成为悬河(一般平原河流洪水期水位高于河流沿岸地面,而悬河即使在枯水期水位也高于河流沿岸地面)。历史上,悬河决口、改道频发。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规模的综合治理让黄河从“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实现了岁岁安澜。下图为黄河流域分布图及下游某位置南北向地形剖面图。

(1)黄河上下游贯通之前,流域内的古湖泊在间冰期曾一度为淡水湖。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2)说出青藏高原的隆起对黄河上下游河道贯通的作用。

(3)说出黄河下游悬河形成后对下游地区水系的影响。

(4)与一般平原河道相比,悬河决口后洪泛区受灾更严重,解释其原因。

【答案】

(1)冰川融水补给多;补给大于蒸发。

(2)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地势西高东低,促使河水向东流;高原上形成大范围冰川,气候变暖时冰川融水大量补给河流,河水流量增大;落差加大,使河水流速增大,侵蚀作用增强

(3)(悬河)黄河水单向补给地下水;成为海河和准河的分水岭;易决口、改道,使流经的河湖发生淤积。

(4)悬河河床高于周边,决口后,水流居高而下,受灾面积较大;洪水过后,河水继续流入泛区,受淹时间长;沉积的泥沙影响耕种。

【解析】

(1)由材料可知“距今100多万年前,黄河流域内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因此黄河流域内古湖泊成为淡水湖的原因主要从湖水的补给和蒸发两个角度分析回答,同时要注意两者的数量关系。在间冰期,气温较高,冰川融水补给较多,且冰川融水补给大于蒸发,古湖泊水位不断上升,水量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淡水湖。

(2)黄河在贯通之前,流域内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势演变为西高东低,为黄河自西向东流淌创造了水系条件,与此同时,高原上季节性的冰川融水也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随着气候变暖,这种补给增多,河湖水量增大,加之落差增大,流速加快,为黄河上下游的贯通创造了水文条件。

(3)抓住黄河含沙量大和地上悬河的基本前提,从水系之间的水源补给、水系之间的空间位置、水系的时空演变等角度分析。分析如下:黄河下游悬河形成后,黄河水由高向低单向补给地下水;随着河床抬升,地势变高,成为海河和淮河的分水岭;地上河河槽浅,河堤易决口、改道,携带的大量泥沙使流经的河湖发生淤积。

(4)根据图文信息,悬河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位均高于河流沿岸地面,所以悬河一旦决口,河水持续流入洪泛区,洪泛区受淹时间比较长。而洪水期决口后,洪水居高而下水势猛烈,加上河水含沙量大,洪泛区受灾更严重。

【技巧点拨】

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试题考向和设问指向,然后提取试题的图文信息,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回忆相关规律的完整表述;调用相关的地理规律,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试题要求作答。

技巧3 利用地理原理突破地理思维

地理原理是指具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也是解答地理试题的最主要依据。重要的地理原理包括地球上存在生命现象的原理、水平衡原理、地质作用原理、生态平衡原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农业布局原理、工业布局原理、交通运输布局原理、商业网点布局原理、人地关系原理等。

【典例剖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煤精又称煤玉,被誉为黑宝石,中国的主要产地是抚顺西露天煤矿。煤精雕刻是抚顺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是中国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抚顺也是我国昆虫琥珀的唯一产地,随着全球“琥珀热”的升温,抚顺琥珀以“色彩丰富低调、光泽明亮柔和、质地细腻温润”闻名于世,经雕刻制成的工艺品美不胜收,极具收藏价值。抚顺琥珀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抚顺琥珀、煤精雕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抚顺煤精、琥珀的原料已日渐枯竭,煤精雕刻的传统工艺濒临失传。现在,抚顺将大力发展琥珀煤精产业作为城市发展战略之一,结合抚顺琥珀煤精的人才、品牌和传承优势,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形成全新的产业格局,抚顺琥珀煤精产业的明天令人期待。

(1)分析抚顺成为我国煤精琥珀主要产地的区位优势。

(2)你是否赞同抚顺继续大力发展煤精琥珀产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3)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抚顺市现阶段发展煤精琥珀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抚顺煤炭资源丰富.原料充足;煤精琥珀雕刻.加工工业历史悠久;民间手工技术独特精湛;政府大力支持。

(2)赞成:可以带动居民就业,提高社会就业率;价格昂贵,可增加居民经济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抚顺地区知名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等。不赞成:原料日渐枯竭;继续大量开采煤炭会加大生态环境压力;传统工艺濒临失传;价格昂贵使购买人数少、购买力不足等。

(3)开发相关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打造自主品牌,提高知名度,传承传统文化;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进行技术创新;政府政策的支持等。

【解析】

(1)依据已学知识,抚顺煤炭储量大,煤炭资源丰富,用于煤精琥珀雕刻的原料充足;抚顺的煤精琥珀雕刻工艺水平高,民间手工技术独特精湛,加工工业历史悠久;政府对煤精琥珀雕刻行业的大力支持。

(2)赞成:煤精琥珀雕刻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发展煤精琥珀雕刻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的就业率;煤精琥珀雕刻产品价格昂贵,利润较高,发展煤精琥珀雕刻可增加居民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发展煤精琥珀雕刻,可以让大家更好的认识并了解抚顺,提高抚顺地区知名度;大力发展煤精琥珀产业,有利于保留煤精琥珀雕刻的传统工艺,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不赞成:抚顺的煤炭资源经过近百年的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趋于枯竭,原料来源日益减少;继续大量开采煤炭资源会加剧资源枯竭的速度,加大生态环境压力;从事煤精琥珀雕刻工作的人数日益减少,传统工艺濒临失传,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煤精琥珀雕刻品价格昂贵,购买人数有限,市场购买力不足。

(3)大力开发与煤精琥珀雕刻相关产品,提升精品意识,延长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企业之间相互的信息交流,加强相互技术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研发的投入,打造自主品牌,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传承传统技艺;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及时对技艺进行更新,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经济;政府要加大政策的扶持。

【技巧点拨】

依据地理原理解答问题,首先应把握地理原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领域,准确认识有关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其一般思路是:根据图文信息,把握“题眼”,确定相关知识的联系;回忆相关原理的完整表述;调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试题要求作答。

技巧4 利用图表信息突破地理思维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其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是文字性材料无法替代的。地图类型多样,主要有区域图、结构原理图、等值线图、景观图等。提高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乃至文科综合成绩至关重要的环节。读图时要明确观察对象;要按一定顺序(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观察;要抓住重点或特点进行观察;要启发联想,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降雨发生时,雨滴由一定的高度降落到地表,具有一定的雨滴动能。雨滴动能作用于地表,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团粒被分散、溅起和增强地表薄层径流紊动等现象称为雨滴溅蚀作用,雨滴溅蚀是土壤侵蚀的初始过程。近年来,许多地理学者针对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中的降雨因素,通过室内模拟降雨或野外定位监测对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某高校林学院研究团队,在研究降雨下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养分输出机制时,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等前期准备工作,采用了室内模拟降雨方式进行,下图为研究团队获取的部分实验数据资料。

(1)与野外定位监测相比,说明研究团队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的原因。

(2)指出该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所涉及的具体方面。

(3)据材料描述地表泥沙量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4)分析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可能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1)①获取研究数据时间较短,加快项目研究进度;②根据研究需要,实验过程及要素可控制;③受外界因素影响小,实验过程及数据观测难度小。

(2)①实地测量坡地的坡度(或坡长);②实地采集土壤样本;③植被覆盖率调查;④查阅当地气象统计资料。

(3)趋势:10-20分钟内,迅速上升达到最大值,之后呈减小趋势。

原因:①在降雨发生时(10-20分钟内),地表土壤松散物质多,雨滴溅蚀,堵塞土壤孔隙,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同时增强了地表径流的紊动强度,侵蚀能力增强,地表泥沙量增大;②随降雨时间的延长,地表土壤松散物质减少,加之雨滴对土壤的溅蚀能力一定,因此随径流流失的泥沙量相应减少。

(4)①浅薄的土层被侵蚀,石漠化加剧;②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地退化;③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及地下水环境的污染;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室内模拟实验的好处,主要从时间短、要素可控、受外界影响小、观测难度小等角度来说明。室内模拟降雨,获取研究数据时间较短,能够加快项目研究进度,提高研究效率;在室内进行模拟实验,实验过程及要素是可控制的;受外界因素影响小,实验过程及数据观测比较容易完成。

(2)因为该实验主要研究“降雨下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养分输出机制”,其中关键词包括“降雨”“坡耕地”“土壤”“输出”等,所以与该实验相关的因素就应该包括天气情况、坡度、土壤性质与结构、植被覆盖等,具体来说,实验前期要实地测量坡地的坡度(或坡长);实地采集土壤样本;植被覆盖率调查;查阅当地气象统计资料。

(3)据图可知,以降水20分钟为界,之前,泥沙量迅速增加,之后,泥沙量减小,所以分析时要从20分钟之前和20分钟之后分别进行分析。在10-20分钟内,降雨发生时间较短,地表土壤松散物质多,雨滴溅蚀,堵塞土壤孔隙,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同时增强了地表径流的紊动强度,侵蚀能力增强,地表泥沙量增大;20分钟后,随降雨时间的延长,地表土壤松散物质减少,加之雨滴对土壤的溅蚀能力是一定的,因此随径流流失的泥沙量相应减少。

(4)本题主要考查土壤侵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喀斯特地貌区浅薄的土层被侵蚀后,会导致基岩裸露,石漠化加剧;土壤被侵蚀,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下降,土地退化;侵蚀过程中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进入水体,会导致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及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

【技巧点拨】利用地理图表信息解答问题时,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根据图表名称,判断图表类型;第二步,依据图例和注记,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第三步,回顾教材,构建联系,找准解题依据;第四步,调用知识,分析信息,准确作答。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从图表中提取信息。

技巧5 利用知识迁移突破地理思维

知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问题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视角比较新颖,突出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很高。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式,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2020年12月1日--2021年1月15日,我国在45天内遭遇4次全国性寒潮,其频率之高、寒冷之强世纪罕见。全国多个省区市的气温最低值纷纷创下新低,南方地区还出现了冻雨。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C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气象专家解释,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和秋季北极海冰偏少是今年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的重要背景条件。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的气候。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海冰偏少,极地高压的势力减弱,使位于其上空的北极涡旋易频繁南下,有利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增强。

(1)结合图文分析2020年12月1日--2021年1月15日,我国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原因。

(2)随着北极海冰面积的大量减少,使得北极变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进行解释。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方冻雨的主要危害。

【答案】

(1)北极海冰偏少增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使得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大;拉尼娜现象产生时,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较常年偏高,上升气流旺盛,近地面气压降幅快,增大了亚欧大陆南北气压差,使得冷空气频繁南下。

(2)海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海冰面积大量减少后,下垫面的反射作用减弱,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增多,产生的地面辐射增强,给近地面大气的能量增多,加快了北极变暖的速度。

(3)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因此增多;农田结冰,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冻雨冻结在电线上时,可能会导致电信和输电中断。

【解析】

(1)本题需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注意材料信息“气象专家解释,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和秋季北极海冰偏少是今年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的重要背景条件”。首先,根据材料“北极海冰偏少,极地高压的势力减弱,使位于其上空的北极涡旋易频繁南下,有利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增强”可知,北极海冰偏少增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使得冷空气更易南下,加重了我国的冷空气强度;其次,根据材料“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以及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拉尼娜现象产生时,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较常年偏高,上升气流旺盛,近地面形成低压,这使得亚洲南北气压差加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加大,有利于促进冷空气南下。

(2)海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随着全球变暖,海冰融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从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地面温度升高,一方面,地温升高促使了海冰的融化;另一方面,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由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又加快了北极变暖的速度。

(3)本题主要从冻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角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因此增多;农田结冰,会冻伤越冬的农作物,或冻死早春播种的作物幼苗,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对林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果冻雨冻结在电线上时,可能会导致电信和输电中断。

【技巧点拨】利用知识迁移解答高考试题,主要注意掌握以下策略:

(1)从教材中迁移:高考试题教材化、考纲化的趋向明显,命题者往往将地理原理图表化,或将教材图表语言化。因此,学生要夯实基础,过好教材关。例如,可以将鲁尔区的整治措施迁移到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2)从生活中迁移:不接触生活,就不能将有用的知识“生活化”,积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通过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可以测量当地的纬度。

(3)从新情境中迁移:高考试题往往提供新的情境,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比、联想、延伸,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到新的问题上。这类题的解答经常要用到逆向思维。例如结合三角洲形成原理分析刚果河口没有三角洲发育的原因。

技巧6 利用图像突破地理思维

利用图像解答问题,是指将没有图或有图但需要转换的试题,通过描绘略图或把图形转换成自己较为熟悉的另一种图形,来帮助分析解题的方法。图解法能显现答题的思维过程,避免由单纯地想象而产生的思维失误。灵活运用图解法直观地表现解题条件或将条件具体化,往往能事半功倍。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大兴安岭地区人工种植的蓝莓多为进口品种,主要分布在山谷、洼地地区。该地区的蓝莓品种均喜湿、怕旱、耐寒,但在超低温天气下,仍需要人工堆雪来减轻冻害。果农发现,冬季时半山坡的野生蓝莓和山谷中种植的蓝莓受到冻害程度不同。随着蓝莓产量的提高,目前已有30多家蓝莓加工企业崛起于大兴安岭地区。下图为大兴安岭某地区冬夏季节山谷、山顶气温日变化示意图。气温(℃)

(1)与夏季相比,说出山顶冬季气温的特点。

(2)试分析当地果农采用人工堆雪方式来减轻蓝莓冻害的简单原理。

(3)分析大兴安岭地区大力发展蓝莓加工企业的原因。

【答案】

(1)冬季山顶气温低于夏季;冬季山顶气温日较差明显小于夏季;冬季山顶气温全天高于山谷气温。

(2)冬季时堆雪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堆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

(3)蓝莓产量较大,原料丰富;蓝莓果实容易腐烂变质,不便于长距离运输;可延长产业链,提高蓝莓产业附加值,增加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等。

【解析】

(1)据图示曲线气温数值高低判断,左图整体气温较低,应为冬季气温曲线,右图整体气温较高,应为夏季气温曲线。夏季,白天山谷气温高,夜晚山顶气温高,山谷和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变化更大。而冬季,山顶气温较高,山谷气温低;山顶气温曲线日变化小,即日较差小,而山谷气温曲线变化大,即气温日较差大。

(2)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当地莓植株高度较矮,约0.3-0.8米,容易人工堆雪覆盖。冬季时堆雪覆盖,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保持土壤的温度,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积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可以吸收保存地面辐射的能量,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补偿地面损失的能量,从而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减少了冻害的发生。

(3)大兴安岭地区蓝莓产量提高,蓝莓加工的原料丰富;蓝莓果实采后旺盛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侵染会使其快速腐烂变质,不便于长距离运输,适宜就地加工;蓝莓果实采后进行加工,可以延长产业链,提高蓝莓产业的附加值,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企业增多,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 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技巧点拨】利用图像法解答问题,主要有以下思维模式:

(1)图文转换。许多无图考图的选择题,其考查的地理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如地球运动类试题。做题时单凭想象往往较难解决,且出错率较高,这时如果进行图文转换,将题中所给的文字信息转换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图形。即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2)添加辅助线。此类题目已经给出图示,但原图信息比较抽象,添加辅助线可使比较抽象的图示信息趋向明朗化、简单化,进而利用加工提炼出来的信息进行判断。该法适用于光照图和等值线图的判读。

(3)图形转化法。试题中的某些图像比较抽象或者不太常见,这时需要认真分析图,将其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或者常见的图形,以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技巧7 利用答题模板突破地理思维

利用答题模板解答问题,是指通过分析问题,确定题型是否适用平时总结的答题模板,列出答题模板中的要点,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从而突破解题思维,熟练记住各答题模板的要点,往往能事半功倍。

【典例剖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人口2.62亿,约1.5亿分布于爪哇岛。爪哇岛面积大概占印度尼西亚的6%,GDP在全国的占比却超过一半以上。爪哇岛有火山112座,其中活火山35座。该岛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岛,多分布于海港和山谷地区。下图为爪哇岛地形图和雅加达气候图。

(材料二)印尼首都雅加达人口超过1000万,整座城市坐落在爪哇岛西北海岸边的低洼沼泽地带上,一共有13条河流。雅加达城镇化较快,97%的土地被混凝土和沥青覆盖,但自来水管道建设极为落后。雅加达是世界上地面沉降速度最快的城市,目前雅加达约40%的部分处于海平面以下,局部地区甚至低于海平面4米,其北部在10年里下降了2.5米,并且还在以每年1-25厘米的速度下沉。

(1)爪哇岛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从自然角度分析原因。

(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雅加达地面下沉严重的原因。

(3)2019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亚宣布,将在加里曼丹岛上的东加里曼丹省建新首都。除了地面下沉外,分析印尼迁都的原因。

【答案】

(1)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地质构造破碎,地表物质松散;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
(2)人口众多,用水量大;自来水管道建设落后,过度、超量开采地下水;虽然年降水量较多,城市土地被混凝土和沥青覆盖,地面径流较快汇入13条河流;城市地面硬化广泛,阻碍下渗;
(3)地势低洼,易受洪水影响;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受海水入侵严重;人口众多,交通拥挤,环境承载力有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加里曼丹岛的开发)。

【解析】

(1)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坡体不稳,泥石流主要是碎屑物在洪流的裹挟下沿山谷流动。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降水集中或者丰富的地区,地势陡峭的地区和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地区多发。不同点在于泥石流还要考虑到地表松散的碎屑物的多少。而地表松散的碎屑物一般考虑地质结构或者地表植被覆盖度,风化的强弱等。爪哇岛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震火山频发,岩石容易破碎,加上该地区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多,地形起伏大,容易多发滑坡,泥石流。

(2)地面下沉一般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超过了地下水的更新和补充速度导致的,而一般降水较少,水资源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较大。而降水少或者下渗少的地区地下水补充和更新较慢,容易出现地下水漏斗导致地表塌陷。雅加达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人口多,用水需求量大,过量开采地下水,虽然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但是由于城市地面以硬底化为主导致下渗少,地下径流补充少,地下水使用快于更新。因此地面下沉严重。

(3)雅加达整座城市坐落在爪哇岛西北海岸边的低洼沼泽地带上——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于地势较低的地区威胁较大;该地区城市面积不大,但是城市人口过大,超过了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而印度尼西亚是个群岛国家,大部分的岛屿人口都较少,为了协调国家内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别的岛屿的开发,因此印尼迁都。

【技巧点拨】利用答题模板解答问题时首先要分析问题,判断题型:

(1)根据问题的表述确定是特征描述类、比较类、评价类、原因类等类型。

(2)其次列出各类型的内容,例如本题是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首先列出水循环的各主要环节,然后分析影响地质灾害的因素,最后从水循环各个环节的角度结合影响自然灾害的因素和材料。

(3)规范语言,尽量使用地理专业术语、简洁明朗,有条理性。

部分图文转自中学地理研究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