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主义VS因地制宜—“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二百三十二
经验主义VS因地制宜
公孙述派任满、田戎、程泛乘船下江关(今四川奉节县东),击败冯骏、田鸿、李玄,攻克夷道(今湖北宜都)、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占据荆门、虎牙二山。
他们在江面上架起浮桥、斗楼,并在水下立起攒柱,断绝水道,而大军则在山上安营,抵拒汉军。岑彭几次进攻,都失利而回,便建造直进楼船、冒突(船名)、露桡(船名)数千艘,做大进攻的准备。
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岑彭与吴汉、臧宫等将领调集南阳、武陵、南郡的兵士和桂阳、零陵、长沙的棹卒(水手)六万人,会集荆门。吴汉认为棹卒多费粮草,提议将他们解散。
岑彭则认为蜀军势大,棹卒不可解散,并上奏皇帝,说明情况。光武帝对岑彭说:“大司马(吴汉)习用步骑,不晓水战,荆门之事,一由征南公为重而已”。征南公就是指岑彭。
于是,岑彭在军中招募抢攻敌人浮桥的勇士,许以重赏。偏将军鲁奇应募,率勇士驾船逆流而上,直冲浮桥。结果战船被江中攒柱阻住,难以前行。鲁奇一面率军士死战,一面用火把焚烧攒柱,将桥楼烧毁。岑彭尽起全军,顺风并进,所向无前。蜀军大乱,溺死者数千人。汉军斩杀任满,生擒程泛,而田戎则逃回江州。
事实证明,岑彭用水军的建议被证明起了大作用。如果听吴汉的解散水军,那么公孙述就不可能顺利平定。管理者应如何因地制宜,授权合适的人做决策?欢迎大家探讨。
这个案例是典型的经验主义,也就是说像吴汉这种惯于陆战的指挥官会想当然地从自己以前的成功经验来判断,并得出所谓的预测。这种经验主义在相类似的项目中可以有好的作用,但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往往体现出极大的经验成本。
所以,套用以前的所谓经验处理新的问题,在新的环境中往往会出现问题。就像原来的诺基亚手机仍然用瀑布模式开发,质量很好,但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需求;中国共产党在起初处理本国问题时沿用苏联经验,一切以共产国际指示为准,到后来的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才真正开始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商业和政治的案例不胜枚举。
因此,对于新的环境和问题,不能简单套用经验,否则会付出更大的经验成本。那么如何才能避免经验主义,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呢?我个人认为关键有两点:
第一、组织形式必须是灵活可变的。我们所熟知的瀑布和敏捷模式,其核心是不是开放式的,能不断将外界的反馈输入组织系统,并不断像阿米巴原虫一样发生改变,就是灵活可变的。
事实证明,灵活可变的组织具备不断发展的能力。就像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保持对广大民众和各方人士的意见开放和接纳;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是保持对世界的经济开发和利用。
第二、任用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来经营。就像刘秀力排众议,任用熟悉当地情况的岑彭,就像遵义会议确立熟悉中国国情的毛泽东为领袖,始终“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始终“让调查研究过的人有发言权”,保证适合当地当时情况的合理决策。
请思考:你认为应如何设置组织形式和激励机制,“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