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空间:22蒋捷《声声慢》
我公众号创建于2014年07月04日,2015年08月21日正式运转。
2016年08月31日获得原创保护功能,2016年09月01日获得留言功能,2016年12月12日获得打赏功能,2017年9月4日获得插入GG功能,2018年05月17日获得返佣商品GG功能,2019年01月14日获得文中插入两条GG的功能,2020年05月30日获得付费阅读功能,2020年7月13日获得认证。
最初名称是“张广祥”,后改为今天的名称:丁中广祥。“丁中”是我工作单位丁沟中学的简称,“广祥”则是我的名字。常有人称我“丁老师”,这是缘于弄错了我公众号名称的含义。
记得很久以前就有朋友给我们留言说想听蒋捷的《虞美人听雨》。的确,这首词写得十分精彩,用听雨情境的转变道尽了人这一生的沧桑。但为了与晚秋季节相配,我今天还是决定与大家一起分享蒋捷这首知名度不如《听雨》的《声声慢秋声》。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说到“秋声”,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立秋特别节目中那首刘翰的《立秋》?其间也提到了秋声,不过那是初秋的秋声,是淡无痕迹,睡起却无处寻觅的秋声。而我今天与大家一起聆听的,将会是这世间最细腻繁复、百感交集的深秋之声。
“黄花”指的是“菊花”,这在李清照的词里出现得最频繁,例如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等。据说在唐之前,古人所种菊花都是由黄色的野菊花移植的,只有这一种颜色,所以常称其为黄花。唐宋之后,菊花在人工培育之中,颜色渐渐多了起来。但是,中国传统中一直有一种“尚古”精神,所以,尽管世事变迁,黄花这一古朴的称号在唐宋之后依然被普遍延用。
菊花、红叶,这是秋天最具象征意味的物什,而深巷、低窗,则将抒情场景锁定在了一处最平凡寂寥的所在。诗歌的写作原本就是这样触物兴情的,不必刻意去搜肠刮肚,满世界寻找素材和灵感。与刘翰《立秋》一样,诗人写了一个日常幽居的睡眠场景,只是与刘翰傍晚一觉入夜的惬意不同,蒋捷面临的是夜深难眠的辗转反侧,扰动诗人性灵的,是这“凄凉一片秋声”。
这是风雨声。江南的秋天,风是桂花风,雨是豆花雨。据古书记载,农历八月后天气转凉,花事稀少,唯独豆子还在开花,因而将此时的雨称为豆花雨。由于南宋偏安一隅,这个来自江南的词儿在宋人的频繁运用中超越了物候地域,本身带上了浓烈的忧伤气息。于是我们可以在后世白朴再次描写唐明皇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梧桐雨》中读到“豆花雨绿叶萧条”的句子。
这是更鼓声。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二十五点”,表明夜已将阑,而诗人将这一夜更声听尽,竟依然没有睡意。结合《虞美人》里那句“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我们可以想象人生衰朽之时,山河破碎之际,诗人捱过了多少个难眠之夜。
这是铃声。古建筑屋檐下一般都有风铃,我们在今天的寺庙中依然能找到。其用处十分广泛,其中之一是以“风吹玉振”的声音,达到警示、静心养性、或祈福的目的。原本用来静心的物件,却在更深夜重中扰乱了诗人的思绪。
古代男子身上一般都会佩戴玉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士人美好品德的象喻,所以人行动之间,常常伴随着玉器碰撞的声音。诗人误将风铃声当成了友人的来访,结果只是空欢喜一场。
这是角声、马声、笳声,总的来说,兵革之声。秋季是古人眼中最具兵革气的季节,因为其凋残万物的肃杀与战场的兵马杀戮十分相似,所以《秋声赋》里欧阳修听到了兵革之声。蒋捷经历过南宋的亡国。所以此处的兵革声,既可能跟欧阳修一样,来自诗人对战场的想象。更可能写的就是外敌打到江南的现实。
这是捣衣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到了人世间一种“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愁绪,古代女子的捣衣声中所渗透的,往往是这世间最平凡的家记忆,家破国亡之际,故人分离之际,还有什么比这最平凡的生活之声更恼人呢?
这是蛩声与雁声。全词从菊花、红叶这两种最具秋意的植物开始,最后终结在了最具秋意的两种动物之上。两者的叫声细碎而哀婉,丝丝缕缕牵动着诗人的愁绪,并将这种愁无限延伸,带向时间与空间的无限。
《声声慢》这个词牌原本叫《胜胜慢》,胜利的胜。最早见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笔下。而蒋捷这首词,一连用十多种秋声将慢词长调百转千回的愁肠道尽,可谓绝唱。因这深夜难眠的无限秋声,这个词牌从此变成了《声声慢》,世世代代,一声一声地诉说着国破家亡、人世离合的悲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