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父母怎么做?||渡过
关于孩子紧锁房门拒绝沟通的问题的确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话题,孩子这一行为背后其实反映了许多内涵。对此,渡过父母学堂将策划3期专题栏目01期——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TA在表达什么?02期——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父母可以怎么做?03期——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中的“隔绝”在上一期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孩子紧锁房门这一行为所蕴含的攻击性与愤怒,大家都很关注当孩子紧锁房门,而父母又很担心孩子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比较合适?这一期咱们就来聊聊,当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父母可以怎么做。1 孩子为何不愿与父母沟通?不愿与父母沟通也分多钟情况,而比较典型的是以下几种:1、紧锁房门,不与任何人交流2、和孩子日常交流没问题,父母感觉孩子内心痛苦,但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说(不愿意与父母说心事)3、与其他人交流很正常,但躲避与父母的交流要想了解孩子为何不愿与父母沟通,那还得问问孩子本人的想法。我采访到渡过社群内的3位孩子,TA们都曾经有过不与父母沟通的经历,TA们的心路历程或许可以给父母们启发。(1)跟父母说话挺累的小A今年15岁,双相情感障碍,目前服药中。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关就是几个月。“我那阵儿就关屋里,然后啥也不干,就最多打打游戏,就是为了消消磨时间,不想社交,因为跟父母说话也是有点累了。就是可能是出于一种对父母不信任,就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父母在自己心中的类似神像的东西崩塌了的感觉。”小A提到感觉自己心中的父母控制欲极强,是一个权威的存在,但是生病之后发现很多事情父母都是无能为力的,父母自己其实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觉察到自己的痛苦向父母倾诉不太会得到解决方法反而会让父母徒增烦恼后,小A选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与外界隔绝开,让自己冷静一下。在小A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的几个月时间,小A的父母做出一个举动,让小A觉得很安心。
图源:unsplash“我妈当时做的还行,她就是在外面就在外面坐着,在房间外面干活干什么,做自己的事情。我知道她一直在外面等着我,有一种默默陪伴的感觉,我就觉得已经很满意了。我妈没有来催促我,就是一直敲我的门让我出来。比如说要吃晚饭,我妈就说晚饭弄好了,然后之后一会儿我们去吃吧,她也不强迫我要跟她一起吃饭。没有一直强迫要打破我想要隔离的状态。”小A的妈妈默默的陪伴在小A身边,没有催促也没有紧张,没有控制也没有表现出难过。这样过了几个月,小A重新走出房门。回想起妈妈默默在房门外陪伴的那段时间,小A觉得,他对妈妈的信任度有增加一些。“我觉得,妈妈还没有放弃我,她很尊重我并且陪伴我。她没有愤怒沮丧,而是一直坚守在我身边。给我的感觉是,妈妈很在意我,至少我不想活的时候,我妈能突然跑到屋子里来,然后拉我一把。”这样的信任感开始在亲子间流动,不仅是父母信任孩子可以走出来,给孩子处理自己情绪的空间,孩子也会信任父母,相信父母不会放弃自己。最后小A也表示,自己很多痛苦的事也不会跟父母表达,因为他认为很多事父母是难以解决的,如果倾诉之后得不到解决,其实是会失望的,他不太愿意失望而归还给父母造成压力。(2) 想要一个人冷静一下小B,今年17岁,诊断为抑郁症。他在生病时的有一段时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持续半个月。回忆起当时关门的原因,小B这样回复:“可能是抑郁吧。我觉得和别人和父母交流非常累,然后想要清净一段时间。这个时候我虽然是一个看上去不好的状态,但我其实是想往好的方向发展。我就静静地呆着,这个时候父母也不要去打扰我,我这个时候是一个恢复的阶段,我是这么认为的。恢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就愿意与其他人说话了。”对于小B来说,自己抑郁的情况非常消耗能量,而自己没有多余的精力与父母交流,并且以往与父母交流的过程也有一些不美好的体验,所以当自己抑郁时,小B选择将自己关在房间内,希望给自己一段时间冷静一下。
图源:unsplash(3)父母根本不懂我小C是一个平时一直笑嘻嘻的人,他曾经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三个月之久,但父母完全没有发现这件事。“当时刚好因为疫情线上教学,我就以这个为借口,把门关起来,但那时候我其实状态不好,我当时三个多月不想跟别人讲话,而且因为有学习这个借口,我也可以不跟父母见面,他们也不会觉得很奇怪。我觉得他们估计没有意识到,我曾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过,他们估计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开开心心的人。”小C的想法是自己既不想让父母知道自己状态不好,但是如果父母真的不知道自己状态不好,小C又会觉得失望,对父母的信任度再次降低。可能这样的想法在父母看来很奇怪也很别扭,但是小C认为,这代表父母是否真的关心他。“比方说他们的问题通常都是你睡得好吗?吃得好吗?你刷牙了吗?洗脸了吗?之后就没问题了,就感觉都是很客套的话,就他问不到你的点子上。我知道父母关心我,但是关心的都不是我关心的问题,就反而他们问出这些问题,我会觉得稍微有点反感啊。就觉得好奇怪啊,为什么你老是问这些无关痛痒的问题,这样的关心真的好表面,好浅层。”对于小C来说,父母好像都被自己表面上的快乐与开心欺骗了,而自己内心的痛苦被忽略了。他并不愿意主动表露自己的痛苦,一方面他担心自己的痛苦会让别人感到不高兴,一方面认为父母的交流姿态有些高高在上,好像是“救世主”的样子跟自己聊天,而自己很厌恶这样的感觉。
图源:unsplash2 孩子想要父母怎么做?除了以上三位接受采访的孩子,还有近十名孩子针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复。如果孩子将自己关在房门里,孩子们普遍排斥家长这样做:强行闯入孩子的房间,指责孩子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的行为,强行让孩子出来不断敲门询问孩子的想法,迫切的想要了解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家长哭泣着表达自己的关心,请求孩子快点变正常漠不关心,觉得孩子也就这样了,不再理会孩子的死活当孩子选择将自己关在房间内,孩子们希望家长可以这样做:我想要冷静一下,给我一点时间,可能是一周,可能是半年,希望父母可以等我。我真的很累了,没有精力和外界交流,你们暂时别来打扰我在门外默默关注我,不要打扰我,但是也不要放弃我如果我很危险,虽然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但也请救救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们,但我也不知道要怎么样才能信任你们面对家长想要了解自己痛苦的想法,孩子们作出如下回复:对家长缺乏信任感,不想跟家长说这些事难道说了就能给我帮助吗?你们真的能够理解我吗?真的能够帮我解决这些事吗?说了之后,这个世界上只会多一个难过的人,这也让我很愧疚了解到我的痛苦之后,你们确定不会伤害到我吗?如果让我感到痛苦的就是你们,你们可以接受吗?
图源:unsplash3 看到孩子的内在需要从上面孩子的回复中来看,孩子有很多的“想要”,比如我想要父母完全理解我,我想要父母对我百依百顺,我想要父母在看不见我的情况下还能知道我的状况;我想要父母远离我但不要放弃我……但是这些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父母真的可以完成孩子的这些“想要”吗?另一方面,假如父母真的完成了孩子的“想要”,那孩子的需要有被满足吗?“想要”和“需要”真的是蛮抽象的名词,我举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个人想要中五百万,这是“想要”,那他需要的是什么呢?五百万可以满足他什么心理需求呢?如果拥有了五百万那会改变他什么呢?如果没有五百万,那他能不能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呢?金钱是一种物质,而我们需要满足的是这一物质带来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有的人可能会说,如果有五百万,那我现在就可以不用担心我未来的工作了——五百万提供给他安全感以及放下了目前的生涯焦虑;有的人可能会说,如果有五百万,那我就可以直接搬到外面住,离开父母的控制——五百万提供给他独立的机会,让他能够获得掌控感,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想要”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很重要。回到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这个问题上来。 孩子想要家长不打扰自己,给自己一点空间,这反映了孩子的什么“需要”?而家长这么想要了解孩子的痛苦,了解孩子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那么想要孩子与自己交流,这又满足了家长自己的什么“需要”呢?或许了解自己的需要,关照孩子的需要,这两者同时进行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