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武术宗师,“练”出了功夫的最高秘籍

真正的宗师,

其核心并不在于才艺、名利、地位,

而是一种高度的自我认知和专注:

抛弃其他一切无关紧要的东西,

把时间精力倾注在真正想要的人事物上,

从而扩展生命的最大价值和精神自由。

一、

《大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道:“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一以贯之,纯以神行。海内精技术者皆望风倾倒。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

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曾对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识,武功能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独孙禄堂一人耳。”

国术名家李景林曾谓:“环顾宇内能集拳术之大成而独造其极者,唯孙禄堂先生一人。”

展开剩余94%

我国的传统武术发展到近现代,逐渐产生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将形意拳练到登峰造极境界的,是创始人李洛能。八卦掌的开山鼻祖董海川,达到了炼神反虚的极境。太极拳的杨露禅,从陈家沟偷师18年后,能打遍北京,被称为“杨无敌”。

而能将这三门功夫都练到睥睨天下的,唯有孙禄堂一人而已。他练拳的秘诀就是“玩拳”。

二、

1860年,孙禄堂生于河北完县,原名孙福全。父亲孙国英,母亲安氏。孙国英是正七品的文林郎,以慷慨好义闻名乡里。孙禄堂自幼聪慧绝人,性情沉勇雄毅,史载“生而嶷嶷,超绝常儿”。

7岁时入私塾读书习字,同时随吴姓拳师学习少林拳、弹腿。文武兼修,还都学得很好,这份童子功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因为家贫而辍学,只得背井离乡,到保定一家毛笔店里做学徒。

13岁那年,形意拳师李奎元看中了孙禄堂的资质,就把他带到自己门下,学习形意拳,同时读书。一入师门,李奎元就告诉孙禄堂:“要练好形意拳,就必须先练好三体式”。

三体式,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在拳中有头手足是也。

三体又各分为三节,

腰为根节,脊背为中节,头位梢节;

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

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三节中各有三节,

此乃合于洛书之九数。

孙禄堂那时候年纪小,尚不明白这些道理,但他知道,做一件事情,就要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不管能不能成功,都要尽力。

三、

从这时起,孙禄堂每天勤学苦练,不论寒暑,从不间断。每天早晨起来就站桩,一站就是几个时辰,大冬天出的汗,能把棉衣打湿。李奎元见孙禄堂如此用工,心里很是高兴,能收到这样的徒弟,真是师傅的福分,于是就将自己的一身绝学倾囊相授。

劈崩钻炮横这五行拳自不必说,五行连环、十二形拳、杂式锤、安身炮等等,只要他懂的拳术,全部教给了孙禄堂。

在三年时间里,一个尽心教授,一个拼命去学,孙禄堂武功进步神速。李奎元感叹孙禄堂武学上的资质和天分,出于爱才之心,也怕自己耽误了徒弟的前程,就怕他推荐到自己的恩师郭云深门下继续深造。

郭云深曾经因为行侠仗义而入狱,在狱中练出了半步崩拳的绝技,并且凭着这一绝技打遍黄河南北无对手。郭云深一见孙禄堂,立刻惊叹他在武学上的天赋,当即收下。

一年后,郭云深感叹:“能得此子,实乃形意拳之幸也”。

郭云深交游广阔,经常去拜访各地的朋友。外出时,经常是郭云深骑马奔驰,孙禄堂奔跑在后,一跑就是几十里。全然不觉疲倦。遇到有泥泞的地方,孙禄堂便纵身一跃贴于马背上,一手轻扶郭云深的肩膀,一手托着马背。

到了地方后,郭云深与朋友交谈喝茶,孙禄堂就在旁边站三体式,练习各种招式。在郭云深门下经过八年的苦练,孙禄堂的境界,早已到了至虚的“化劲”,并且与门内外的各路高手广泛切磋,他每战必胜,未尝一败,胜而不伤人,谦逊如仪。

还与师傅郭云深一起,共同整理了形意拳的三步功夫:明劲、暗劲、化劲,

三层道理: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反虚,

三种练法:易骨、易筋、易髓。

郭云深赞叹说:“此子真能不辱其师”。

四、

1882年,孙禄堂已经研习了11年的形意拳,为了彻底揭示拳学原理以及博采众长,郭云深就推荐他到白西园处,学习易经。

在北京,孙禄堂一边跟随白西园学习易经,一边跟随程庭华学习八卦掌。程庭华是董海川最好的弟子,功夫最接近董海川。况且形意拳和八卦掌都是以内功为基础的拳,只是技术上各有特点。

形意拳劲力整实,动作简捷;八卦掌身法灵活,手法多变。

于是孙禄堂早上练形意拳,走刚劲;晚上练八卦掌,走柔劲,很快在八卦掌上,也颇具造诣。

有一天,一位南方的武师北上京城,专访各派名师狡较技,所向披靡。后来访到程庭华家时,程庭华的弟子们与那个人较量,都不是对手。为了避其锋锐,程庭华数日闭门不出。

这时孙禄堂刚到程庭华那里时间不长,只是学习了几个月的转掌,并没有被程庭华列入徒弟的行列,所以并没有让他出手。但是孙禄堂自愿代替程庭华于南方人一战,在比武中,孙禄堂一出手就将那个南方人击出窗外。

这一手功夫深深的震撼了这个南方人,也震撼住了程庭华,仅仅学了几个月的转掌,就能有这种功力,虽然有形意拳的功底在,但要是学了八卦掌,还愁不能发扬光大?

于是将八卦掌的理法及招式,全部教给了孙禄堂。孙禄堂潜心学习了几个月,感悟到形意拳与八卦掌的道理其实是相同的。

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错的,躺下了。站着的才有资格讲话。都是两个拳头一个头,为什么是你站着,让别人躺下?

孙禄堂的答案就是:练。怎么练?玩着练。

这个玩不是玩耍的玩,而是玩味的玩。放弃其他的一切舒适与享受,抛弃一切不必要的琐碎,整个世界空空荡荡,只留拳道,是谓“玩拳”。

五、

孙禄堂的“玩拳”,是永不知足的学习和“自找苦吃”的磨练。

他学会形意拳和八卦掌后,与人较量,整个黄河南北都没人是他的对手,于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中国。

1885年,他从北京出发,开始在全国寻求技艺高超的人,向他们学习、比试,从中琢磨他的拳有什么不足,别人的拳有什么优点,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一样的地方,这样反复的对比、交融,他的积累一天比一天深厚。

这次旅程,途径河北、河南、湖北、四川、湖南、广东、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十一个省,曾访少林、朝武当、上峨眉,听闻有技艺高超的人,都不辞辛苦前往拜访,有不服气他而比武的,他都能赢得胜利。

孙禄堂喜欢攀援绝险奇峰,涉大川幽谷,有一次,遇见一个异人。这是一个云游道士,俗姓张,两人相遇之后,相聊甚欢,于是把各自的技艺互通有无、互相验证。张道士教给孙禄堂一则修心养气的法门,这个法门要是练好了,能够自然辟谷,清净腹藏气血之杂物。

孙禄堂把这则法门融入到形意八卦的修行之中,最终达到腾身走凌空、慧剑射神光的境地。孙禄堂这一路上遨游方外,登云天、造九级、逐虎豹、入莽林,一路行侠奇事极多,曾多次遇匪、独斗群枭,所向披靡。

经过这一番壮游南北、独会群雄,孙禄堂的功夫大进,形意八卦也融会贯通,武道功臻造极之境,行止坐卧、一念一应,无不依乎天理合于道。

孙禄堂的谦虚好学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即便他在弱冠之年就达到了“行至坐卧周身各处节能触之即发、仆人于丈外无时不然的境地”,但他并不满足,仍能虚心求教,听从在内修方面造诣很深的宋世荣的指点,进一步追求“有若无、实若虚”的境地。

向恺然说:“他有兼人的精力,能练兼人的武艺,

这一切都是因为好学不倦得来的”。因为这种好学的精神,他才能够在形意八卦都登峰造极的时候,还能像个小学生一样伺候卧床生病的太极拳家郝为祯,只是为了他能够在病好后,教自己学习太极拳。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郝为祯被孙禄堂的这份真情以及好学所感动,在病好后把自己的一身太极功夫全部教给了孙禄堂。

这时候的孙禄堂,已经52岁了。

活到老、学到老,孙禄堂是这句箴言的践行者。

直到很多年后,孙禄堂早已成为了大宗师,江湖地位独步一时,他还在刻苦不停地学习。“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释道正传真谛、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之精华,老宿所不能难也。旁及天文几何与地理化学博物诸学,为新学家所乐闻焉”。

正是因为好学,他文武兼修,不仅武功独步天下,文化修养也不逊于名儒。晚清翰林陈微明、状元刘春霖都因仰慕孙禄堂的学识而拜于门下,其他如国学大师马一浮、庄思缄、章太炎、胡朴安等,都因钦佩孙禄堂的学识而执弟子礼。

这种学识,使他日后开辟了以武入道的文化新领域。

六、

孙禄堂的“玩拳”,是诲人不倦的教拳。

他功夫有成之后,就与1888年返回保定。这时他的名声已经传遍大江南北,嫉妒者有之、不服者有之,想拿他立威者也有之。

一天,孙禄堂正准备去一家茶馆喝茶,刚掀开帘子准备进去,这时早已埋伏好的二十几个人突然从门内外冲过来围攻他,他“感而遂通,若电光击人,使前后偷袭者皆昏扑于地”。这一次失败的偷袭,使孙禄堂的形象更加的高大,众人“皆疑为天神”,

前来学艺者数不胜数。于是他创办了蒲阳拳社,“每日潜心玩味深化不测之功用,研究易经黄老奇门遁甲等学,并兼教乡人文武两道”。

其中练拳最刻苦的要数齐公博。

齐公博自幼嗜武,曾拜孙禄堂门下学习了一年,但没有什么成果,就以为内家拳不适合自己,就前往沧州拜名师,这样学了几年,也没练出什么功夫来,于是又回到了孙禄堂门下,只求能学一技而已。孙禄堂就教他站三体式,让他每天只练这个。

开始齐公博很是困惑,因为他曾经学过这个,也没发现有什么新奇之处。孙禄堂知道他的意思,就说:“你知道你愚钝吗”?

齐公博点点头。

孙禄堂就说:“知道自己笨就好。这个三体式啊,是变化人体气质的总机关,需要站到胸腹松空、手足相通才能体会到妙处。如果到了这一步,劲可由拙换整、身可由滞化灵、心可由塞达能、意可由昧臻明。好好练吧”。

从此齐公博每天就只练三体式,就这么过了三年,齐公博练得“内气鼓荡、衣襟抖擞、意发神扬、如沐神光”。孙禄堂说:“功成了”。

开始教他形意拳的各种招式,一年之后,齐公博在形意拳上面造诣大增,在同门较量中,鲜有敌手。更神奇的是,从来最讨厌读书的齐公博,竟然因为练拳有成而身心通悟了,也能每天与书为伴,气质与从前已经截然不同了。

民国年间,齐公博到江苏国术馆任教,与孙振川、胡凤山、马承志等八人被誉为江苏馆的“八大金刚”,与馆内外各派高手切磋时,“使犯者无不一触即扑”,享有“活电瓶”的美誉,返回北方后,又被聘为河北大学的国术教授。

昔日的愚钝老农,竟然由武而至大学教授,可见孙禄堂教学的成功,亦可见拳术所具教化的功能。

七、

孙禄堂的“玩拳”,是将拳理运用到处事上的高洁品行。

1923年的冬日清晨,孙禄堂刚从外地赶回北京,走到院子门口时,看到白茫茫的一片,他就站在那里看着这厚厚的积雪,似乎不忍下脚破坏这天作银毯,于是纵身一跃,竟然到了北房的台阶上。从旁边屋檐下走过的徒弟看到了这一幕,特意用尺子量了一下,距离是三丈五尺。

后来这事就传开了:孙禄堂纵身一跃能有三丈五尺的距离。于是就有人说,郭云深当年一跃也在三丈外。孙禄堂听到这些议论后,当即否定:“我也就是勉强在两丈外吧”。说完用虎形一跃,然后师兄龚剑堂用尺子一量,果然只有两丈五尺。

那个徒弟就纳闷了,为什么师傅不跳的远一下呢?

还是另一个徒弟李玉琳看的明白,跟他说:“这是咱们师傅的敬师之德,你们拿郭老祖做比较,师傅当然故意不跳到三丈外了”。

孙禄堂平时只谈拳的事,从来不管俗世。自己家里有多少钱,也是一概不知道,要用钱了,只是跟夫人张昭贤要,夫人也用来都是听他的。

以至于1933年华北水灾,孙禄堂欲倾其家资赈济乡民时,他的夫人急了。赶紧找来孙禄堂的徒弟、时任中国银行主任秘书的雷师墨商议。

雷师墨说:“师傅年纪大了,又辞去了社会职务,平时总周济同道,总要留几个养老钱”。

孙夫人觉得有道理,就回家对孙禄堂也说了这番意思。没想到一辈子没跟自己红过脸的孙禄堂,这回竟然很激动,搬着铺盖自己住到厢房去了。

几天后,孙夫人憋不住了,又去找雷师墨。雷师墨知道自己的师傅从来不管钱,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但是他知道孙禄堂在自己任职的中国银行存有6万大洋。

于是就对孙老夫人说:“师母,您将这6万大洋分成两份存单,一万一份、五万一份。您将五万这份收好,将一万这份教给师傅,什么话都别说”。

孙老夫人回家后,把一万大洋那份存单往孙禄堂手里一扔,故意装着生气的回到自己房间里。不久孙禄堂就让弟子雷师墨把存单上的大洋全部取出,回到家乡用于赈灾。

尊师重道、护泽乡梓,这种高贵的品行在孙禄堂身上深深的烙印。出身贫寒不要紧,只要有高贵的品行护身,就是最高贵的贵族。

八、

孙禄堂的“玩拳”,是将乡野匹夫的搏击,总结为武道的哲学。

1907年,清政府设立东三省总督,任命徐世昌为总督。徐世昌想:东北大地土匪横生,秩序紊乱,不如找个武功高手通行,护卫安全。于是亲自登门拜访孙禄堂,邀请他跟随自己一起去东北。

对于这位翰林清流,孙禄堂一向钦佩徐学问和人品,于是欣然前往。这份差事断断续续的竟做了15年,直到1922年徐世昌卸任大总统为止。

这15年里,孙禄堂想了很多。武术自古以来都是乡野匹夫们搏斗的工具,难登大雅之堂。看着徐世昌那因文化而养成的儒雅风度,孙禄堂想:“天下大道相通,拳理跟儒释道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

武至极而文。

孙禄堂深入总结、提炼,于1915年出版《形意拳学》一书,这是公开出版的有关形意拳的第一步专著。他参儒道两学、合丹经易理重构形意法、理,建立形意拳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提出“中和为用、和之中智勇生焉”得理论。

理论上的研究一旦开始,就像是打开了思维的枷锁,停不下来。

1916年,孙禄堂撰写并出版了《八卦拳学》一书,这是有关八卦拳的第一部公开出版专著。在这本书中,孙禄堂提出“一以贯之、纯以神行”之道,并发明先后天相结合的技术和理论系统,授以“天人合一、神化不测”之功用,创立了八卦拳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1919年,出版《太极拳学》一书,这又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关于太极拳的专著。孙禄堂在书中说:太极拳的本质不过是研求一气伸缩之道。形意拳、八卦拳也是如此。一气者即中和真一之气,由无极而生。

故拳学莫不是自虚而始再还于虚,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用法不同,各有侧重,但他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凭着几十年的勤学苦练和文武两道的深入研究,孙禄堂终于不用再学拳了,因为他把拳都学完了。

他要干一件大事——创拳。

“宗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经洗髓两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行、取河洛之理,依先后易之数,融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真谛,系统创立孙氏太极拳之理法。“

按理说,事业到了这一步应该知足了。

一个河北农村的贫寒子弟,与大总统呼朋唤友,社会名流都拜入门下磕头执礼,走到哪都有人拥护,家庭幸福,银行还存着几万大洋。也该享享清福了吧。

孙禄堂没有,他还是想着“拳”。

因为当时海内外武林名家请教他的人很多,北京的四民武术社、天津的中华武士会也常请他去讲课,但是他常感慨说:“我虽然摆弄了一辈子拳,但是现在看来,100个人中也难以遇到1、2个明白拳的真意的”。

出于这种教化众生的情怀,孙禄堂将自己练拳的心得和体悟,编撰而成《拳意述真》并公开出版。他在书中还阐发了拳与道合之理,并论述了通过修拳而至炼虚合道的亲身体悟,进而揭示出由拳悟道的进阶天梯。从而使武术真正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宋世荣赞叹孙禄堂说:“禄堂仁棣,学于后、空于前,后来居上。独续先宗绝学”。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九、

拳术毕竟是拳术,不是仙术。

1933年,孙禄堂预言了自己的驾鹤之日。孙夫人大惊失色,赶紧让女儿带他去德国医院做全面的体检。孙禄堂笑着说:“吾身体无恙,去何医院。只是到时将有仙佛接引,吾欲一游而”。家人怎么肯,坚持要带他去做检查。

孙禄堂也没办法,只能由小女儿做伴去体检。

检查结果很好,德国医生史蒂夫说:“孙先生的身体无任何不良迹象,比年轻人的身体还要好”。

回家后,孙夫人又请名医孔伯华来家中为他把脉。孔伯华说:“孙先生六脉调和,无一丝微瑕,这么好的脉象,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家里人这才安下心来。

当年秋天,孙禄堂突然返回家乡,并且不吃不喝,每天只是练拳习字,这种状态持续了半个多月。到了12月16日早上,他对家人说:“仙佛来接引矣”。并说你们快去烧纸,迎接人家。自己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在炕上,嘱咐家人不要哭,还说:“吾视生死如游戏耳”。

小女儿问他:“父亲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孙禄堂只说了一个字:“练”。

说完,一笑而逝。

十、

什么才是真正的宗师?

真正的宗师,其核心并不在于才艺、名利、地位,而是一种高度的自我认知和专注:抛弃其他一切无关紧要的东西,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自己真正想要的人事物上,从而扩展生命的最大价值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正如孙禄堂一样:

只过1%的的生活。

过1%的生活,才会拥有99%的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