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看见更好的自己,孩子自然就会努力做得更好

昨天中午吃完饭,我领着孩子去村里的小广场玩。

大中午,广场也没几个人。

这时我看到了下面这个健身器材。

然后我就问孩子敢不敢从上面翻过去。

孩子本来还兴致勃勃的,觉得自己可以,但是爬上去后就不敢翻过去了。后来我问她为啥不敢翻过去,她说爬上去后才发现好高啊,比旁边的树都高,于是就不敢动了。

后来在我的鼓励和传授的一些小技巧帮助下,孩子终于翻过来了。

成功之后,明显感觉女儿比较兴奋,然后又尝试了几次,再也不胆怯了。

再后来她妈妈也过来了,我女儿又在她妈妈面前显摆了一下,让她妈妈看自己多牛。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这可能是日常教育孩子中的一件小事,没什么特别的感受。但事实上,这么小小的一次教育,却反应了教育的本质——让孩子看见更好的自己。

让孩子看见更好的自己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表现出来的实力是你的真实实力吗?

有的人可能说了:这不是废话吗?当然是自己的真实实力了。

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绝大多数的人,他所展现出来的实力只是他实力的一部分。毫不客气地说,有的人可能也就发挥了自身实力的十分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能表现出多少实力,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实力本身,更取决于我们的心理因素。

说句不好听的话,很多时候,你认为自己行,你就真的行;你认为自己不行,你就真的不行。

举个例子,你认为老板说得不对,你敢于提出反对意见吗?很多时候你不敢。那难道是你没有这个能力?不是吧,你只是心理害怕,害怕提出意见后惹老板不快,把自己炒了鱿鱼。

再比如说,孩子上课回答问题,很多时候他明知道答案,但是也不敢站起来回答,为什么?他就是怕万一回答错了,被老师、同学嘲笑,丢了自己的面子,所以他不敢。

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表现出来的实力并不是我们的真实实力。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不是我们真实实力还好说,但严重的是,我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总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真实实力,于是就对自己产生了错误的自我认知,然后就按照这个实力来预判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我们达到的成就往往低于我们自己的真实实力。

如果你大胆地跟老板提意见,老板又展现出对你的信任,那下一次你也不会再害怕老板,你会大胆的反馈。你的自信心更强大了,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也不会害怕。

如果孩子站起来大胆的回答问题,虽然他回答错了,但是发现老师同学并没有嘲笑他,于是他下一次再遇到问题时也就不会再扭扭捏捏,敢于表现自己。

人一旦看见了自己可以达到的更高水平,就对自己产生了新的自我认知,就不会再用旧的自我认知来评判自己,就会期望自己做得更好。

你原本觉得自己跑步可以跑10分钟,但是发现你跑30分钟都没有问题,那么你下一次计划跑步时,肯定是奔30分钟以上去。

当孩子偶尔考了班里第一后,孩子就会重新评估自己,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下一次会继续努力争第一。

……

追求卓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这就是人最基本的本能。人一旦看到自己当前的水平极限,就自然而然地想追求更好,而不会再想停留在过去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教育孩子其实很简单,我们不断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极限,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挑战新的极限,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但是,一直以来,父母都在用错误的方式让孩子看到更好的自己,那就是鼓励孩子挑战困难。

错误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挑战自己

一直以来,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是不是鼓励孩子做难的事,让孩子挑战自己。孩子战胜了困难,自然也就看到了更好的自己。

严格地说,这样的教育方式不能说不对,但是有很大的弊端。稍有不慎,不仅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就比如说我上面让孩子挑战爬这个健身器材,我鼓励孩子爬的过程,是不是再让孩子挑战自己。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却又很大的隐患,因为万一孩子做不到呢?

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无论如何鼓励孩子,孩子都不敢尝试,不敢去挑战?这时候往往父母就气急败坏,觉得这么小的困难孩子都不敢挑战,认为孩子是烂泥扶不上墙,于是就开始批评指责孩子,甚至嘲讽讥笑孩子。

别说没有,就连我这个天天研究如何教育孩子的,有时候都控制不住情绪地讥讽孩子,更不用说普通的父母了。

而且,当孩子不敢挑战时,他们不仅要面临父母的失望、嘲讽,对于孩子本身的自信心来说也是一次严重的打击。他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就是不行,下一次再面对类似情形时,他们大概率还是不敢挑战。

也就是说,用这种挑战的教育方式,如果成功了,那没问题,什么都好说。但是万一失败了,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就是这种挑战教育方式的弊端。

那不用这种教育方式,如何让孩子看到更好的自己呢?

今天我就教大家我们“肯定式教养”理念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教育技巧——关注行为,而不是关注孩子。

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一直以来,绝大多数父母都是采用一种“否定式教育”理念,就是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缺点不足,然后要求孩子改正,从而达到让孩子变优秀的目的。

比如说,看到孩子磨叽,然后就要求孩子不要磨叽;看到孩子胆小,就要求孩子不要胆小;看到孩子粗心,就要求孩子不要粗心……父母们是不是都在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是不是都在否定孩子的缺点不足,要求孩子改正。

这种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把问题归结于孩子。既然问题是孩子自身导致的,那要求孩子改变也就理所当然了。所以我们会看到,父母发现孩子什么问题就要求孩子改正什么问题。

但问题的产生往往并不那么简单,很多时候跟环境等客观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说孩子磨叽,可能并不是他主观认知问题,也并不是他性格问题,很可能是他没有时间观念。所以无论父母怎么强调,只要孩子没有掌握时间概念,那父母无论怎么要求孩子改正,孩子可能都做不到。

但是“否定式教育”理念看不到这一点,父母就会把孩子的失败归结到孩子自身。但因为问题但产生不光孩子自身的因素,因此孩子可能即使很努力也无法解决问题,最终父母就会对孩子很失望,就会批评指责孩子。而孩子也会在父母的批评打击下,失去自信。

显然,当孩子挑战失败时,父母就更容易会把失败归结于孩子自身,认为孩子不努力、不认真、胆小等,就会批评指责孩子,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害怕挑战。

但是我们“肯定式教养”理念不同,我们肯定式教养理念认为孩子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一般不会批评指责孩子,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优点,然后肯定表扬孩子,放大孩子的优点,从而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

那既然孩子是没有问题的,那问题来自哪里?显然我们会关注孩子行为,寻找是什么因素导致孩子行为出现了错误。

那我们肯定式教养如何让孩子看到更好的自己呢?很简单,为孩子表现创造有利条件,让孩子更容易展现优秀的自己

我们不会说让孩子挑战这个挑战那个,那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我们更多的是为孩子扫清障碍,创造良好的表现条件,孩子成功也就自然而然的了。当孩子成功后,我们在肯定表扬孩子,让孩子内化对自我的认知,更新对自我的评价。

而且这样教育的方式好处是,我们没有说让孩子挑战,也就不存在失败后对自我认知的否定,不会打击孩子自信心。

比如说同样让孩子爬健身器材,我是不是可以假装带孩子做优秀,带孩子爬呢?当我爬过去后,孩子有了模板,信心会更强了,他也就敢去尝试了。一旦她做到了,我就可以表扬肯定她,说她很勇敢。孩子是不是看到了更优秀的自己,更新了对自我的认知?

即使我爬过去了,孩子没有去尝试,失败了,因为我也没有说这是一个挑战,孩子也不会说因为这次没有做到就觉得自己胆小。

简单地说,“否定式教育”遵循的是“先改变认知后改变孩子行为'”,但我们“肯定式教养”遵循的是“先改变行为后改变孩子认知”。

这就是两种教育方式的不同。

“肯定式教养”理念的这个教育小技巧你学会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