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林现场=艺考现场?
央视蒋林的现场报道是广受业界认可的,其中也包括专注于现场报道教学的相关学者。传媒大学播音系的同学们在上课期间,一定会被老师们推荐收看来自他的一些现场报道片段。
我相信艺考生们应该也对蒋林的现场报道不会陌生。在你们的学习或模仿过程中,会不会产生一些疑问?或是遇到一些难处?
在今天的写作中,我想借用他的两个视频片段,更多的从艺考生的角度来对现场报道进行简单剖析,争取能让你有所收获。
首先列出这两个视频:
一个是汶川十周年重返灾区,一个是天津港爆炸。两个现场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偏静一个偏动,一个时间跨度大一个则属于分秒必争。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偏偏是要从不同类型的两个现场中,总结出属于共性的特点来。
那么,从中能够让我们(艺考生)了解到哪些有价值的学习点呢?
大调度
蒋林是善于运用编导思维进行资源调度的,比如从两个短片中我们都能看到他充分使用了多样化的影像呈现方式,像是插入短片像是无人机航拍。对于播出级的现场报道,在能够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这样的呈现是非常棒的,可是:艺考生在考场中显然是无法实现这一点的,这就意味着,你只能利用你已有的资源——口述、肢体动作,甚至是简单的走动,来让你的报道变得丰富起来。“边说边动边走”,对于肢体协调性对于大脑中多线程的处理能力,可谓是极大的挑战。
海量信息
这两个现场一个五分钟一个六分钟,如果你有心的话,你可以把文字稿敲下来,你会发现这不是一篇短文章。即使抛开内容之中逻辑性不谈,单单能把这些信息记忆下来就不是一件易事!可,记忆力恰恰是现场报道应着重体现的能力之一。因此,在艺考中,对于给定材料型的现场报道,你想拿着稿子去做一个现场的想法是荒谬的,你想秒杀其他人,请从瞬间记忆考试材料开始。
由这个话题引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就是:虽然你看到的只有蒋林一个人出镜,可是他的现场报道远远不止一个人来完成,幕后有团队来支撑,因此他可以得到方方面面的现场信息。然而,在考场中,你拿到的可能只是“做一个艺考的现场报道”(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复试“应答与展示”原题),此刻,你的信息从何而来?如果没有平常生活的积累,如果没有专门化的训练,如果考试当天没有刻意的观察,这个现场报道你做的恐怕会寡淡无味。
情与事
蒋林现场被称道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够很好的把情与事进行结合。比如第一个重返汶川的报道,他身处现场却还能很好的把缅怀之情包裹在其中,让人看后能够有所思考、慨叹,着实难能可贵。但是,艺考生在考场中该如何操作呢?我强烈建议考生们在考试中,还是应当把叙事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为什么?因为你们的考试时间非常短,只有区区两三分钟;因为你们有可能会被中途打断。像你们看到的蒋林的现场报道往往都是热点事件的系列报道,也就是说他完全可以把信息的优先层级进行排序,即使这一次说不完的,在下一次连线中再行补充。可是同学们在考场上是一次过,不存在说给你两次机会,让你一次偏煽情一次偏叙事。紧抓现场,把事情说清表透,是艺考型现场报道的核心。
要有细节
这个细节当然是现场的细节。这也是我在课上一定会重点要求学生去思考和实践的部分。重返汶川里蒋林用一个小片讲述了一个身穿当年抗震救灾T恤的中年人这个细节;天津港里他又用两个片子的对比来呈现了起火点减少,以及风向对于烟雾扩散有利这两个细节。细节永远是最“迷人”的,因为这些细节说明了:
“我们为什么把你派去现场”
“你在现场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