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旧文档--我为什么拍摄纪录片
我为什么拍摄纪录片(一)
这完全是个意外。
那天去参加一个公益活动,不是纪录片的事儿。活动之前,主办方一位工作人员拿了一台苹果手机,在现场简单录像,然后在手机上直接制作,十分钟后,完成了一部有片头、片尾、字幕和音乐的新闻片,当场播放。
我完全被惊到了!
天哪,怎么会这么容易?
主办方说:因为新技术的发展,拍摄纪录片已经不是专业人员才可以做的事情,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只需要一台有摄像功能的手机。
我一下子被打动了:那么,我也可以拍摄纪录片?我生活中那些无比精彩的残疾朋友们的真实生活,我们之间畅通无阻的交流都可以呈现出来?那些总被人认为是传奇的人和故事,可以在平实的生活中表现?
我的心蠢蠢欲动。
回去以后,我对第一个遇到的朋友说了这个想法:我想拍残疾人纪录片。她说,我有一套房子空着的,可以给你做工作室;遇到第二个朋友的时候,她说,太好了!让我的孩子跟着你拍吧,费用我们自付;第三次说这话,是一群同学,她们说,太好了!这事值得做啊,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帮你!
过了没几天,接到楚兰的电话:“只听你说要拍片子,有机器没?”我说:“还没有。”楚兰说:“告诉我需要什么样的,我给你买一台吧。”就这样,楚兰请了专业人士到香港买了一台当时最好的小索尼摄像机捐赠给我。
机器有了,才发现不会用,第二天我参加一个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对宋玉红说起此事,告诉她想参加一个公益导演培训班的学习,她说:哦,是上海公益人主办的吧,应该是我朋友的机构,我替你问一下。她打了一个电话,对方告诉她,我已经被录取了。
就这样,一个年近半百的女子,突发奇想要做一件完成不会的事,从零开始,被一支无形的手推动着,拿着朋友捐赠的摄像机,进到免费的公益导演培训班,开始了纪录片拍摄的学习和实践。
脚本、素材拍摄、构思、剪辑、后期。
每一个环节对我都是陌生并艰难的。
我除了热情一无所有。学习的过程中,我找不到灵感,没有想法,一直非常困惑和迷惘。可是没有时间浪费,与此同时,我开始了拍摄。遇到谁就拍谁。没有计划,没有目标,没有思路,好痛苦。
最初的时候,机器架在那里,不敢关,生怕遗漏了什么,一段素材甚至拍到一个多小时。什么角度呀、景别呀、视角呀,都不知道。
慌慌张张的,就这么开始了。
我对自己,很没有信心。
对所有的人都说,我想拍出的片子是:残疾人不低于任何人,也不高于任何人,只是和所有人一样的普通人。要平等视角,要表现出真实的人性,要发出残疾人自己的声音。
我做得到吗?
无论做不做得到,我只能前行,不能停下来了。
(2015-4-10)
我为什么拍摄纪录片(二)
项目是怎么开始的
已经开始了,就不能停下来。那还不是项目,只是事情。
宋玉红在家里和老公吵架,她说,随便拍吧,我是开放的。她面对镜头轻松自由,毫无负担;英子打来电话说,如果你要拍我们的纪录片,就快点来吧,因为不知道李虹哪一天就会不在了;子微说,好呀好呀,这是一个好主意,你拍吧;王大姐在镜头前面流下泪水,说起她的母亲……
那多么的信任,我怎么还可以说自己不行?
心虚得很,可镜头架在那里,走南闯北地拍着他们。
一次没有我的同学聚会中,他们打来电话,群情激动,说:我们一定支持你!这么好的事,M同学愿意出资百万,不许接受其他人捐款,他一个人支持就够了。电话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我在电话的这一头感动得一塌糊涂。相信天上掉下馅饼来了。
事情变来变去,最后不了了之。我反而松了口气:任何不是发自真心的意愿,我都不愿意接受。如果钱来了,我也不知道如何回报捐赠者,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给予对方想要的,这样的钱,不能要。
我并不着急,有一个道理深深明白:钱从来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我是否有能力做到?
突然有一天,接到美女作家的电话:文联有一个机会申请项目,你愿不愿意试一下?反正无所谓,填个表格什么的,申请到了就可以有一点经费,申请不到也不损失什么?我可以给你提供平台,其余的事就不要麻烦我了。
好呀好呀,我兴奋起来,非常愿意一试。
接下来,填表、修改、写方案、写预算,好辛苦啊!一大堆的不明白,四处请教。终于完成,交出去,不管啦!
几乎忘了这事儿,消息来了,通过初审、二审,就要进入决赛了。真的吗?关心的人那么多,“五朵金花”因此建立,那是一个网络的群,大家在里面兴奋、鼓励和玩笑。
那一天刚到福州小瑜姐家,为了孙大姐的书,行李还没有安放好,电话来了:明天下午到深圳某酒店进入最后的项目答辩。不能不到,不能换人,不能没资料!
天,那就是打仗啊!在电脑上订了第一时间的机票,提了个小包,小瑜姐开车送我到机场。深圳的朋友在机场接到我,天已经黑了,一到朋友的家里,打开电脑,开始准备答辩材料,到午夜。第二天,楚兰开车来接,一整天的陪伴:到文联送交资料,到酒店准备答辩。答辩的时间一直往后推,天快黑了,评委们脸都是黑的,我进去的时候只说:快点,没时间了,尽量简洁。陈述听了一分钟,说:停!还有什么?视频看了一分钟,说:停!镜头完全不能用!没有特别的话就结束吧!
我转身出来,完全不去想成与不成。
评委里居然有一位曾经的老师,她非常意外在那里见到我,当她把好消息传出来的时候,我像做梦一样:评委们被你深深打动,全票通过!他们说,没见过拍得这么烂的镜头,可是太感人了!
各种尖叫声和欢呼声,在“五朵金花”里响起。
接下来又是等待,等到政府终于开始走项目程序又过了半年。美女作家打来电话,非常激动,同时非常严肃,说:我们必须好好拍这个片子,一定要拿奖才能对得起帮助的人!现在,专业团队必须进入!
我又惊又怕!完全没信心做出拿奖的片子来!不知道拿专业团队怎么办?我没有脚本,没有文案,甚至不知道要做成什么样子,不知道要专业摄像师如何去拍?不知道如何指挥专业团队,也不知如何被他们指挥?
方寸大乱。
作家这时候非常强势坚定,我忽然意识到,是恩主和老板来了!这个项目,不是我的,是他们的。
慌乱之中,一直在逼自己:写脚本啊,拿出想法来啊,告诉别人你要拍什么,让专业摄影师去拍出来……
我把自己关到德州郊外的小酒店里,看前期素材,找灵感,看看故事要怎么讲。
又飞到深圳,与李虹、英子夫妻沟通,第一部片子,拍他们,我们共同生活,连续拍摄一次三周,处理完素材又来拍三周,三次三周,素材累积到了三百多G,全部看一遍素材需要半个月……
拍摄的过程是愉快的,我们真的共同生活了,尤其是李虹父母回家乡的那几天,英子正好想看看自己是否能够独立生活,我们非常愉快的相处:生活第一,拍摄第二。
我还是拿着这台小机器,先拍着。专业人士说机器不行,钱下来的时候,我已经知道,这钱与我关系不大了。作家是整个项目的负责人,明确表示,没钱换机器。机票和住宿费用没问题吧。
不管这么多了,我只想完成,无论怎么完成,完成的效果如何,一定要完成。
但我还是在各种压力下心脏狂跳,血压飙升。突然有了高血压病。看病、吃药,我一定要完成它。
各种跌宕起伏啊!也是凭生难得的体验,痛起来真要人命,想起来真比戏剧丰富,这就是我的命运。
跳着脚吵过,午夜不眠大喊大叫过,从来不曾经历过的,巨大的强迫的压力下的,我的慌乱与迷失,困扰与坚持。只问自己的心:是真诚的吗?是本心吗?是贪念还是慈悲?
痛到心慌、怕到发抖,也逼着自己面对!不能逃走!
哭着、笑着、拥抱着、怒骂着,纠缠在一起,太戏剧了,不表演不能活的人生啊!被我遇到了。
不要怕,来什么面对什么。一直提醒自己,一直说服自己。
年都不要过了,完成它!
可上天另有安排啊。
家人突然重病,生命有危险了。我放下一切,项目不管了,片子不要了,完成不完成不知道了。回家,照顾生命垂危的人。
作家冲出来,骂也骂了,喊也喊了,看素材,写脚本,开始剪片。她在关键时候担当了。
家人活过来,项目也基本成型,而且还有时间可以打磨。我飞回项目组,开始最后的忍耐。
忍住,到最后一刻!终于完成了!不管它了,是好是坏,别人怎么看;不管它了,成果算谁的?名利怎么分!
它带着人性所有的特性:善的恶的复杂的生动的,诞生了。
《此生》,是这部片子的名字。
我为什么拍摄纪录片(三)
没有一分钱是可以白得的
很惭愧,这个道理我明白得有些晚。
过去若干年,白白得着的真不少,一直坦然受了,没有不安。以为那是上天以另外的方式送来的。
我心里想法是:上天只要每个人做自己能做的事,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尽量付出,帮助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也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包括财物。
这年经的一些事,突然又有了新的认识:没有一分钱是可以白得的。
是的,就算别人真心给的,也不能随便接受,需要清楚是不是该要的。财物都是带着信息来的,需要交换才合天道。有没有相应的东西付给对方,是需要考虑清楚的。
由于此前的经历太过顺利,得到许多帮助,过程和结果都很愉快。所以,我开始相信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可以随意享用。
这一次,项目就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样,我接住了,以为如何如何。事情一发生变化,我就全乱了,傻掉了,怀疑他人的用心,也怀疑自己,内心一直处于纠结和检讨中。
等我明白了一些事,果断放弃财权,只要完成作品就行,基本的费用报销就好,其余的,不管不问,由他们去。也没多少钱,为了一个钱字,让我脸红。
实在无法与人争利,自己这边先就难堪得要命了。
根本过不了心理关。
自劝自解还是相当擅长的,最终能够自己平衡。还是那三句话: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
尘埃落定,细细想来,该是你的自然会来,不该你的来了也会跑。原本只该这样,也不委屈。
但有一句话从心里跳出来,记住了:没有一分钱是可以白得的。
从此,再不轻意接那些机会和钱物,除非对方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才会考虑。或者清楚与对方目标一致,价值观一致,大家正好要去同一个地方,才携手同行。否则,绝不白要一分钱。
这是我付出高升的血压和狂跳的心脏这个代价学习到的。
我为什么拍摄纪录片(四)
拍摄团队怎么用
这问题一直困扰我,到今天。
最初渴望呈现的纪录片,是那种平实、与被拍摄者共同生活、自然、绝不表演的类型。真正进入之后,也知道纪录片分不同类型,所谓专业的、大制作的、摆拍的,都不在我的考虑之列。后来开始学习了,用16年时间跟踪一位拍摄对象,最后完成了获奖无数纪录片《秉爱》的冯艳老师的观点深深影响了我。她就是自己拿一台摄像机,深入到拍摄对象的生活里,最后成为姐妹,共同生活,对方已经完全忘掉摄像机的存在。
冯老师说:“拍摄一个纪录片之后,如果没有进一步认识自己,如果对拍摄对象的认识与之前没有改变,那么这次拍摄就是没有意义的。”我理解,这是认识自己同时也是认识人性的过程。
她说:“不要预设立场,清空自己,只是纪录,我们不确定会拍到什么,生活会如何发展,要做的是客观的纪录下来,不评判,不被情绪左右。”
她还说:“把权力交给被拍摄的人;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发现缺点。”
她的话,我非常认同。
我无法想象,如果有一个摄影团队一直跟着我,我如何拍摄?灯光、录音、专业摄像,不停摆拍,如何能呈现出真实的生活?
可是进入项目的时候,事情完全不是这样,不断有人提出来:必须有专业的摄影团队加入!必须拍出专业的水平!必须使用专业团队!
先不说钱够不够,问题是,我不知道拿专业摄影团队怎么办?
那就试一试吧,他们来了,摄影师、摄影师助理、灯光师,还没算上录音师。天,一大堆的机器、线路装满了整个屋子,人都走不过去,别说正常生活了。他们开始提拍摄要求,灯光准备好,路线准备好,拍摄对象配合,行走、按摩、敲背、对话、听音乐、回答问题。完全是摆拍,大家都很紧张,只盼着快点结束。
用了半天,特写和漂亮的画面都有了,好吧,够了。
拍摄对象紧张极了,说:如果再拍半天,身体真的就受不住了。重病的夫妻需要赶快休息,恢复生机。
这些画面与此前我独自拿着机器,长时间跟随,大家共同生活时所拍摄的风格完全不同。可以用到梦里,而不是生活里。
“一定要拍出高水平的专业的作品,否则对不起你自己的付出,也对不起这些被拍摄的人!”精英人士们都是这样说的。
“你这是残疾人的自我保护,害怕健全人的参与!你在内心说:这是我们的苦难,你不要碰!”他们如是说。
“你必须找到专业团队来合作,你只能做一个协调人,而不是自己拍摄,因为你成不了专业摄影师!”他们认为。
我说不过他们,心里很委屈。又说不清楚。
可我要的,不是“专业”与否,是残疾人立场的表达,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用我们自己的方式。
他们听不见我的话。
专家的话在第一时间都会吓到我:你的机器不能用,效果太差!你拍的镜头太烂,一个也不能用!这些镜头没用脑子,不好!
我不怕批评,只怕“无用”,而且又无法改变。因为我真的不是专业摄影师。
即便我有钱,即便可以随意使用专业摄影团队,那样的拍摄能呈现出残疾人自己的视角吗?能够拍摄出自然、真实、不表演的生活吗?
我认为不能。
我不知道拿专业摄影团队怎么办,今天还是这样。
我为什么拍摄纪录片(五)
我的捆绑与解放
我是一个有许多捆绑的人,这一点,可以找到许多理由:我所受的教育、血型、星座,我的性格。我毕生的努力都是“解放自己”。
我很容易被概念、条文、规则所捆绑。一下子就跳进去,老老实实地遵守一切制度,绝想不到要违反或者突破一点点。所以,很多时候手脚都动弹不得,所想的只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竭尽所能。如此,能做的事也就有限了。
对于我,许多事是不能碰的,当然,决定的事也是不能变的。改变是艰难的,失去了内在的“正当性”,我会变得非常无助和无力。不知如何是好,真的傻掉了,一直傻到事情结束。
当我遇到一个善变的人,所有的规则都不能捆绑他,我就完全傻了。对于多变的人,我的理解力永远跟不上,也许,数年以后,有一天,我会突然明白此前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件事和某一个人。
当别人对我说:你的自我保护、你的捆绑、你的生硬、你的规则太可笑了!你知道吗?!
我就被击中了。
拼命理解别人的逻辑,渴望解放自己。我会照着新的规则设计工作,又把自己划到另一个条条框框之中。
遇到无法理解的人和事,逼自己理解,逼自己“善解人意”是我的另一种自我需要。如果无法解读别人,也会服从,完成之后再结束,是习惯。无论如何,完成它!我这样想。
当执行着无法理解又似乎突破自己条条框框的工作时,以为自己被“解放”了。事情结束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样,所有的捆绑都在那里,一点没有松开,而让我沮丧的,是自己的盲目和服从。进一步发现自己:被动、软弱、不情愿的妥协和无助,没有力量。
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我的老师说过: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看到这个捆绑与渴望解放的自己。更看到自己的无力与无助,我因此怜惜自己,也怜惜同样无助的生灵。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发现,一个人成为这样或者在某种环境中会表现出那样,是因为他此前的经历与他此刻的环境决定的。包括我最不理解的人,如果我也像他一样长大而且面对与他一样的环境,我也会有和他一样的状态与表现。
那么,捆绑如我,也因为我所经历的一切。渴望解放,将是我一生的期待。
所以,我要继续拍摄纪录片。
这是我2014年到2015年所经历的事情。
也就是那一年,呆子重病了,此后,一直在病中,直到不治。
我放下纪录片的拍摄,陪伴在他的身边,直到他可以自理,就离开几天,再回去。
如此这般。
那一年,我还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做什么。
如今,时间又过了近5年,我一事无成。
余生,还是决定把此前拍摄的素材编辑成片,也是对信任我的所有朋友和支持者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