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复清明

但凡是节假日一如既往地是回到县城,回到老家。这已成一种定势,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养成从2017年就开始了。

彼时,一片繁华表象之下,内外交困已步步紧逼。

四年后的今天,孩子各有所学,家庭生态亦扭转颇多,互动之态渐深沉,渐融洽,虽有误解散发,却也断无势同水火之虞,均大为宽慰。

这也跟岁月沉淀有关。静水流深,古井不波。

不过,醇厚的味道一方面来自于岁月的浸泡,透着悠久的味道,一方面倒也难免在因循之余,活力丧失,散发出一丝丝暮气沉沉的颓废。

这几年,活力的确从身边流逝不少,像是坚硬骨头上的骨密质,表面上还是那个形状,而在质地上却苍白到吹弹即破的状态。

尤其是在听闻朋友去世的清明节。

一周前,一位同事因心梗突然辞世,我希望在这里很尊敬地记录下这位陈新建老师的名字,他善良、爱笑、尽责。回到家,听媳妇讲起一位2002-2005年共过事的朋友因糖尿病并发的心肺肾脾等功能衰竭而去世的消息,一时难以接受。这位名叫程巍的好老师是个80后,他同样的善良、爱笑、尽责尽力。

对外界计较的少,对自己隐忍的多,面对困厄,甚至身上要命的病痛,他们大都选择了拖一拖,等一等,选择了隐忍。

在他们身上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第一次对被称为美德的品质有了忧伤和愤怒。病魔并不因怀抱美德而不去侵袭,却常常喜欢攻陷你疏于守护的防线。

进而,唇亡齿寒,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情绪多在心头萦绕弥漫。

独自返程的时候,一路上一语不发。因为安静反而更容易洞见的自己早已千疮百孔了。

我看到熬夜的自己,看到久坐的自己,看到眼睛失神的自己,看到圆肩驼背被颈椎病牢牢捆绑的自己……这样的状态快要把我挤压成纸片了,而我却选择性忽略了。

妻子对我多是提醒和劝告,甚至带我去锻炼。我的做法往往是偷工减料的,逮住点空就静下来而不是动起来,大多是在看手机,记点文字,还美其名曰吾善养浩然之气,,用文化素养填补身子不会有错的。

看点好东西的确没错。也许像胡杨树那样将死而不倒多少跟这点有一毛钱的关联吧。

可是,油尽灯枯的日子总会到头的。因而,现在的出行或者返程我很少觉得有创业干事业的奋进之感了,多的是耗油的流逝感。

这不是清明吃孕育生命的鸡蛋、弥补身体能量的伤身草,以及踏青插柳应有的生命力勃发感。

在这个特殊的,觉醒的清明节,我们还是最好以逝者安息,生者奋发姿态加强锻炼,提升身体机能。在锻炼好身体的前提下,聚焦文化素养的提升,毕竟前者是1,后者是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