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萆薢分清饮
清别浊治膏淋之经典方:程氏萆薢分清饮
(2010-08-21 10:33:37)
标签:
中药程氏萆薢分清饮健康 |
分类: 中药科普知识 |
著名的萆薢分清饮有两个,一个记载于宋代杨倓的《杨氏家藏方》中,称为杨氏萆薢分清饮(益智、川萆薢、石菖蒲和乌药各等分。共为细末,加入食盐少许,每服9克。有温肾利湿,分清化浊的作用。主治虚寒白浊证。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是治疗下焦虚寒型淋证的代表方,《方剂学》教材常把 该方作为正方。另一个为清代医学大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所制,称为程氏萆薢分清饮,此处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这张程氏萆薢分清饮。 程氏萆薢分清饮剂由川萆薢二钱、黄柏(炒褐色)和石菖蒲各五分、茯苓和白术各一钱、莲子心七分、丹参和车前子各一钱五分组成(川萆薢6克,炒黄柏和石菖蒲各15克,茯苓和白术各3克,莲子心2克,丹参和车前子各4.5克),有导湿理脾,清热利湿,分清别浊之功。主治膏淋,也可用于其他多种淋浊之证。
膏淋是淋证的一种,其特点是小便频数,如米泔水状,尿道疼痛、排尿不畅、少腹坠胀疼痛。对此症,有一种比较形象的描述:小便滴下如浊液、如脂膏,或小便白浊,频数无度,便器中尿液表面如有油脂,光彩不定,一会沉淀,继而如膏糊状。另外还有所谓赤白浊,是指小便混浊,有时色红,混有血液。本类病证主要是由于湿热互结于膀胱,煎熬而成淋浊。
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此证病因在于贪酒色或过食辛热荤腻之物,以致热毒、腐物、瘀血内积。众多医家认为,膏淋中的白浊成分是精液,膏淋的发生常与心思妄动和纵欲有关。由于民间有“一滴精如十滴血”的说法,一旦出现此类症状,病人常产生极大恐惧。此证病位主在膀胱和小肠,膀胱、小肠属腑,多热少寒,膀胱气化功能不利、小肠分清泌浊失司,则小便失常。与之相关的还有肾(肾主水、主藏精)、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易亢,易移热于小肠)、脾(脾土能制肾水)三脏。因此,本证治疗中的针对性立法应该为分清别浊、清热利水、宁心健脾。
本方中以川萆薢为主,利湿通淋,分清别浊,为治疗本证的特异性药物;配合黄柏清热燥湿,车前子利水通淋,清利膀胱湿热;石菖蒲化湿通窍、定心志以止小便频数;佐以茯苓、白术健脾祛湿,使脾旺能运化水湿;另配莲子心、丹参清心火,以阻心热下移于小肠,及小肠之热上扰于心。全方配伍理论清晰,思路严谨,选药精当,故而疗效极佳。
本方卓越的疗效源于作者程钟龄对本方证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他突破以往医家共持的“五淋”的认识,将淋证概括为8类:即石淋、膏淋、气淋、血淋、劳淋、冷淋6类,加上“过服金石热药,败精流注,转而为淋者”和“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以致大小便牵痛如淋,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两类。程氏一反流行数百年的杨氏治膏淋的“下焦虚寒说”,认为淋证“大抵由膀胱经湿热所致”,大力倡导湿热学说,以清热利湿为大法,这与临床所见的膏淋初期以湿热为多的情况十分契合,是对淋证治疗的一个重要贡献。另外也有医家认识到,本证与性传播也有一定的关系,运用清热利湿法对此进行治疗,现在看来也是非常恰当的。
萆薢和黄柏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黄柏还能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车前子有利尿作用,石菖蒲能调节免疫功能以及镇静、抗焦虑,均对本类疾病的治疗产生积极作用。
本方临床主要用来治疗前列腺、尿道的急慢性炎症、乳糜尿以及滴虫性阴道炎、慢性盆腔炎等多种疾病。目前这些病呈高发趋势,且缠绵难愈,给病人带来极大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惑。很多病例对抗生素不敏感,或者反复使用抗生素而出现耐药,或者无明确感染因素。本方的疗效广泛、确实而肯定。但多数医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杨氏萆薢分清饮上,而忽视了对本方的研究。针对临床淋证湿热证型远多于虚寒证型的实际情况,本方的应用面应该广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