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有人被冒名顶替,考研有这个可能吗?
近几日,中国某省份爆出一些令人震惊的陈年旧事:参加高考的学生被冒名顶替了,而且目前查出来的数量是几百例,但这只是目前查出来的,没有揪出来的呢?有多少?未知。
今天和昨天,不断有学生在后台说,让我发表一下看法,说我是大V,是名人,要发声。
看到这样的声音,我想了想,好像自己不是啥大V,更不是啥名人,因为也只有你们认识我。
你要是走大街上,随便拉住一个人,问问他:“你知道纯洁的彦祖是谁吗?”
他可能说:“吴彦祖,我认识,但纯洁的彦祖,不知道是谁?还有人叫这么可爱的名字吗?”
另一种可能是,被您拉住的那位,一脚把你踹翻在地,再踩上一脚,说:“哪凉快哪呆着去!”
事实上,我也关注这件事,而且我也认为,如果这件事真如媒体报道的那样,国家确实应该刮骨疗伤,深挖“顶替”事件背后的利益链和所有相关人员,并绳之以法。毕竟高考涉及到千万家庭,千万青年人。我也痛恨那些靠夺取别人美好前程,改写自己人生命运的恶人。
但我始终没有针对时政写太多东西的习惯,原因很简单:我不是媒体人,更没有进行过深入调查取证;我也不是公、检、法、纪的工作人员,在没有掌握证据、没有详实资料支撑的情况下,任何观点,都可能是片面、偏颇、甚至偏激的。
不说话、没有态度,其实也是一种恶,但在为了解事件全貌的情况下,贸然说,说错话,也是一种恶。
不知道,各位是否听说过“贩卖焦虑”这个词?大概意思是,一个热点事件爆发后,无论是公共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利用热点事件对个体造成的冲击感,来引起关注。
而那些不断被大量类似“焦虑”信息冲击的人,会因为接触大量“焦虑”信息,而陷入无限的感慨、感叹中,会觉得义愤填膺、太不公平了,甚至觉得世道乱了,社会太黑暗了。
不断暴露在焦虑信息中的人,最终成为“贩卖焦虑”的牺牲品,被流量消费,被别人利用了,还傻了吧唧地顶着正义感的光环帮别人数钱,给媒体造势。
在心理学,称之为“创伤性心理障碍”,比如之前新冠肺炎肆虐开始时,就有人抱着手机整日刷疫情的信息,在忧心忡忡中,荒度时日,甚至有点上瘾,每天都情不自禁和有所期待地刷着相关报道。
当然,我不并反对任何人去应该关注热点事件,因为只有社会和大众的严重关切,才能通过舆论倒逼政策改革和官方更彻底的调查行动。这没错!
但我想说的是,热点事件不应该,也不能成为你注意力的全部。做好自己手头上最重要、最应该做的事情,比你一番热血倾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焦虑、去批判、去呼吁,更有意义。你只有让自己强大了,才能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才有能力去改变世界。
所以,关注的同时,也多想想,如果你已经成年,却连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都没有,在该学习时玩手机、刷双微一抖、看B站快手,你所有的热血和激情澎湃,都是对自己最无情的讽刺。
还有同学问我:“老师,高考有人被冒名顶替,考研有这个可能吗?”
我想说:以前有没有,我无法判断,但如今在网络如此发达,信息管理相对规范完善,渠道相对透明,监督相对到位的情况下,考研录取时被冒名顶替的可能性很小!
但每年考研复试环节,确实会有学生诟病某些高校复试时歧视非本校或非名校的三本、二本或自考考生,进而在复试时故意打低分;不可否认,这种现象有存在的可能性,但就个体而言,如果你初试成绩很突出,复试时能对面试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且正确合理,又有谁会质疑你的水平,故意给你低分呢?何况,复试时,不只一个老师,而且考生也不是面试老师,站在考生自身角度,恐怕也无法与导师站位高度一致去看待问题吧!
而且,读研比考研更累,考研期间你掉多少头发,读研期间掉掉的头发,只会更多!即便考研能冒名顶替上岸,后面的路,其实更难走,除非你的导师正好是你老子,然后老子帮你完成了学业,拿到了文凭,这种事不是没有,概率小很多。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主要是因为昨天完成了种牙手术的第一步,牙还是在肿胀和疼,写写字,转移一下注意力。
最后,说一句:如果你正在准备四六级和考研,如果有着自己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你更应该做的是先做好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了,你才有机会让你的家庭和亲人变得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了,至于你能否改变世界,就得看你将来有多大本事了和造化了。
今天的每日一句:
Life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 The trick is to enjoy the ups and have courage during the downs.
人生潮起潮落。诀窍在于学会享受潮起,而潮落时有足够的勇气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