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节线下分享---《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前天,第26个世界读书日,是读书人,尤其是图书馆人重要的节日。

我们图书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一届读书节,我们图书馆的主题是“进步的阶梯”。

在线下,我也组织志愿者开展了线下读书交流活动。

主题仍是“进步的阶梯“,不过具体内容我建议阅读致用类的书籍,采用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推荐的拆书方式。

对《这样读书就够了》的思考

这次参与志愿活动的是19级法学院的同学,参加线下读书会的有9位同学,他们准备认真,发言积极。

原本计划在100分钟内结束的活动,延迟到将近200分钟。

也许我没有带个好头,本来要求每位同学分享,交流总计10分钟,我花去了将近20分钟。

这次活动,让我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有三点:

1,我大概晚发言或不发言更好

最早发言可以为同学们接下来的交流打样,起到示范作用;最晚发言可以更方便控制时间,而且线下交流,还是应该同学唱主角,我是否发言也许都不重要;

2,要进一步控制活动的参与者人数,限定时间

现在想来两小时的活动时间,以七位主发言人为宜;;每个人主发言时间8分钟内,互动交流8分钟内,总体16分钟;16X7=112分钟,前后耽搁,中间延迟,这样大概也就120分钟了。

3,活动分享内容的选择也许可以更明确

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听学生分享,常让我浮想联翩,不同的人看同一个内容,听同一个内容,关注的重点,吸收的部分估计都不同;

再加上分享的过程本就是开放的,需要用自己的话表达内容,同时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自己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对于书中的内容更不是奉若神明,只能接受不能反对。

那么预先确定一本公认还不错的书,让每位同学选定其中一个章节,进行分享,也许更能集中大家的智慧。

这次活动,我初划了主题,同学选择主题以及与主题相关的书籍,章节;有些同学也没选择划定的主题范围。

内容丰富,但失之驳杂,也许不够深入;

下回我想可以我先选定书籍,或组成的分享小组选定一本书籍,然后感兴趣的同学各自选定其中一篇章,利用这两个小时进行拆解,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思考,交流自己的困惑与疑问。

--------------------

回到我的分享本身,活动中,我们在一个群里,发言的时候,用语音形式发送到群里;

一人发言完毕,其他参与者提问,也用语音形式记录;

所有人发问完毕,再由主发言人一次性回答!

我分享的是古典老师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的第三章 价值观:做一个有定见的人。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听一听,文字版本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记录:

1,对我分享内容的总结以及补充

2,对于参与者提问的进一步思考

3,其他九位分享者分享内容对我的启发

-------------------

1,对我分享内容的总结以及补充

古典老师这一章的内容很丰富,下面是其章节目录:

Chapter 3
  价值观:做个有定见的人
  1 成长空洞——填满你内心的空洞
  2 玩“假我游戏”的人
  3 来玩一场“真我游戏”
  4 给自己来场成人礼!
  5 亚当夏娃的价值观童话
  6 马斯洛需求高管会
  7 价值观——给生活来点定见!
  8 为什么你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9 假如你迷失了梦想的路
  10 生活高手的价值探戈
  11 定见——价值观的修炼
  12 梦想与他人期待冲突怎么办?
  13 谢谢你,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14 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15 守住自己的金线
  16 外一篇:这世界有普世价值吗?

我读了其中的大部分,分享的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及作者的思考:

a 三十岁女青年的苦恼

术中介绍了这样一位女青年,三十岁,未婚,公司中领导的得力干将,在做心理咨询,有多位各有追求的闺蜜。

她在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以上四类人----父母,领导,心理咨询师,闺蜜,代表着家庭,企业,社会,朋友向她提供人生的建议与期待。

父母:结婚生子

领导:努力晋升

心理咨询师:做自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闺蜜:以上三类建议之一,视自己的选择以及期待而定

古典老师认为他人的意见可以分为:

真心为这位女青年考虑的建议;

出于个人偏见,利益的期待。

女青年怎么办呢?

古典老师说一般而言,两个极端的反应。

一是尽力调和他人的意见与期待,看谁对自己重要,谁更有说服力,谁要求更迫切,就满足谁的期待;

二是完全置之不理,我行我素,认为所有人都愚昧自私,并不替自己考虑,而且给出的意见相互矛盾,于是抱怨,彷徨,不知所措,或者干脆随心而动,变来变去。

古典老师倡导的当然不是这两个极端,而是有定见。

尽管看上去最后也难免或者满足他人的期待,或者背道而驰。但实质上是有差别的。

这就是选择的自由。

用古典老师的话说,就是这位女青年可以选择接受,了解所有人的期待;但并不采纳所有人的期待,而是综合大家意见后,自己为自己负责,有自己的定见。

定见一旦形成,那么除非形成定见的前提发生变化,否则哪怕提出期待者又改了主意,或者另一种期待的声音更大,自己也不改变。

另一方面则是不再抱怨,了解到他人对自己提出建议与期待,也是他们的自由,而且是自己改变不了的自由。

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声音!

谢谢你,你说的很好,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b 守住自己的金线

重要的不是对于百米之外的他人的选择指指点点,而是当选择的线穿过自己的双脚,往左,往右,自己知道一种方向守住了自己的道,另一种方向则是背离了自己的道!

那条线就是金线!

有时是否背离只有自己知道,但不要自我欺骗,毕竟这太难了!

古典老师讲的是他与他妻子的一次选择。

选择是否违背口头承诺,提前终止与一位保姆的雇佣关系。

这位保姆过年要回老家,约定干两个月,照顾刚生完孩子的古典老师的妻子及孩子;

但古典老师一家过年期间也必须有保姆帮忙,刚好第一位保姆正在节假日休假,可以对第二位保姆进行试用。

问题是家政公司安排的第二位保姆因为在北京没有固定住所,所以如果试用通过,就必须住进雇主家。意味着要与之前的保姆提前中断雇佣关系。

古典老师那时没有那么多钱,雇佣两个保姆有些困难。

面临的选择:

1,向第一位保姆做出解释,给予一定的补偿,想来对方也会感激,理解;

2,遵守之前的口头承诺,哪怕需要付两份工资也在所不惜。

古典老师及其爱人有一项追求的价值是助人,他们甚至专门抽出时间去帮助很远的陌生人,他们讨论应该如何选择。

觉得要选择2,这是对第一位保姆的帮助,自己不应该欺负这位保姆不懂得用合同保护自己,古典老师一家守住了他们价值的金线。

当时他们感觉世界都更光明了一些,哪怕很可能要多付一个月的钱。

最后的结局倒是皆大欢喜,家政公司听说他们如此为保姆考虑,给予了更多的协助。

我叙述的也许没有古典老师自己讲述的精彩,但这个故事看后我还是挺感动的。

让我想起了刘备教育儿子的话: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里面的善恶如果变成遵循自己的价值观以及违背自己的价值观,讲的就是守住自己的金线了。

c 价值观最重要的是真实,而不是高大上

古典老师讲了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面临过选择,是承认地心说,还是坚持日心说。

选择前者,可以苟活性命,只是被关进监牢;

选择后者,估计要像布鲁诺一样为真理殉道。

伽利略选择了前者,据说他与他人交流,说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己作为老人,怕刑讯折磨的疼痛。

古典老师很欣赏伽利略,认为他也是有定见的榜样。

伽利略并不认为只有自己能够发现日心说,真理并不会因为一时被掩蔽,而终究被掩蔽。他遵循了自己的内心!

进而古典老师提出价值观,最重要的是真实,而不是显得高大上。

所以价值观也不是用来显摆给他人看的,而是作为自己人生的指导!

最后,我给每位同学发了一份书中介绍的,探索自己内在价值观的一系列问题。

这里也列出来,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下面是18种常见的生涯价值观,请仔细阅读每一条解释,并假设:

获得和失去这个价值观的感受是什么?

仔细掂量这个感受。在里面挑出你觉得自己此生最重要的八个,填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舒适的生活:一种充足丰富的生活

平等:机会均等,人们像兄妹一样友好

振奋的生活:一种新鲜、有趣、有活力的生活

家庭安全:家人的身体、精神安全

自由:独立与自由地做选择

健康:身体和心理健康

内心和谐:没有内在冲突,宁静祥和

成熟的爱:精神和身体的亲密无间

国家安全:国土与家园不被攻击

快乐:一种享受和闲暇的生活

救赎与超脱:灵魂被救赎、解脱

自尊:自我尊重

成就感:持续地有所成就

社会认同:社会的认可与尊敬

真实的友谊:紧密的伙伴关系

智慧:对生命的成熟洞见

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和争斗的世界

美丽的世界:自然和艺术的美丽

(资料来源:The Nature of Values by Rokeach)

①八项最重要的价值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发生一场变故,让你不得不失去其中两项,保留六项,你会选哪两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发生一场变故,让你不得不再失去其中两项,保留四项,你会选哪两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发生一场变故,让你不得不再失去其中一项,保留三项最核心的,你会选哪一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自《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最后想说的则是,书中古典老师提到价值观的明晰,取决于阅历与反思。

就像有一句话说的,都没有经历过世界,哪有什么世界观?

形成价值观的阅历没有人能够帮忙,取决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通过阅读,学习得到的视野的拓展;

而反思则可以通过一些专业人士及专业工具的帮助,使得完成得更有效率!

而且价值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对自己,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会有所调整。价值观的修炼过程,古典老师给出了四阶段模型:

我特别想喜欢古典老师说的一句话:

梦想如果是找到的,那么也很容易丢失;

但是如果梦想是自己一点一滴慢慢建构出来的,则更加坚实!

自己要做自己梦想的创造者!

----------------

2,对于参与者提问的进一步思考

参与者向我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你在大学期间的理想是什么?

2,大学选择考研,而没有选择工作,与价值观有关系吗?

3,你与朋友或爱人在价值观上的发生冲突,如何解决?(书中给出了什么建议)

4,你价值观发生过巨大变化吗?尤其是大学毕业的时候?

线下交流中,我是综合在一起回答的,有些问题想法较多,也就回答得更多,有些问题就没那么多想法,回答得也就比较浅。

这里既然重新思考,就一条条说一下吧!

1,你在大学期间的理想是什么?

人的记忆是会欺骗自己的。

会遗忘,会改造对自己过去的认识!

所以现在的回答无非是依据我的记忆,回想自己那时大学的理想。

其实也没啥特别的,我想我读大学的理想,依据我投入最多的时间,心力来看:

应该是寻觅理想中的爱情;

然后被时间往前推,推到需要选择人生的出路,也遵循着社会认可的大方向,选择满足高中时的名校梦,决定考北大研究生;

多少还有一些科研的梦想,但想的也不太清楚,一切以考研成功为标准。

到了研究生期间,则是接触到世界脑力锦标赛,更准确说应该是世界记忆力锦标赛,因缘巧合,花了许多功夫,大概那时的理想是成为世界记忆大师,通过给他人培训赚许多钱。

抽象来看,其实都是在寻找自己天赋擅长,能够帮助自己自我实现的事情,只是到底是全心全意去追求了自我实现,还其实只是对现有事务的逃避,也很难说。

是发现了自己独特的天命所在,还是被流俗规训,也很难说。

总之,回想大学生涯---本科及研究生期间,很明确的理想:

追寻爱情

-----也许是荷尔蒙的驱动,也许是浪漫爱情的幻想等等;

我的整个大学生涯的暗线大概就是这个了,屡败屡战,愈挫愈勇,尝遍各种滋味。

追寻荣耀

-----这也是一种外在的驱动,名校,高学历,世界记忆大师等等,都是他人安排的赛道。

对我而言,差别只在是否有能力达成那时的目标。

考研一次成功了;

博士学位却没有拿下,学术梦想破灭了;

记忆比赛也没显出天赋,仍然没有拿到世界记忆大师的荣耀,哪怕这种荣耀已经有成百上千人达到---但这也不知是否成了现在自己的执念,心结还是理想,总之还在追寻;

追寻财富

-----本科当家教,感觉能够贴补家用,部分自食其力,那第一次自己赚钱,确实兴奋得不行,哪怕只是100元;

考研给自己很大的动力,就是想着如果那一届考上了,那么学费是不用交的,之后就不一定了---实际上想多了,研究生补助政策是越来越好的;

读研究生期间参与了一些记忆培训公司的活动,也看到了公司赚钱的诱惑。估计也就萌生了从事培训事业的想法。

所以,这些算不算理想呢?

我觉得从较低层次上说,可以算。

所谓较低层次的理想大概就是以我的需要为中心,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依次递进的追求吧!

有些类似于目标,但比起一般目标而言,影响比较深远,需要投入较多心力与时间更多而已。更能够为那一段生命提供前进的方向,动力与生命的意义!

而从较高层次我追寻的那些也许又不算。

所谓较低较高层次,也无非是一种人为的标准,我想的标准也很简单,较低层次的理想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我的爱情,我的荣耀,我的财富;

而较高层次的理想,大概是为了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超出自我之上的。

某个事业,某个真理,某些更广大人群的利益---弱势群体,民族,国家,人类,生命......

也许当较低层次与较高层次交融的时候,那才算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吧。

从这个意义上,我想大学期间也可以说没到这一步,现在也没到这一步!未来是否能走到这一步,也可以存疑!

理想也会受挫,会改变,会放弃,会被拔高,会被抽象化,会改头换面,会换了方向........

最后,讲两个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

其一是常见的鸡汤,问几个砌墙的人,在干什么!

一个说在砌墙,很老实,估计想着干活赚钱,赚钱养家吧!

一个说在建大楼,也许可以说在从事房地产行业;

一个说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市,甚至可以说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心灵鸡汤的故事里,往往有这样的结局:

十年以后,第一个工人还在砌墙,

第二个工人成了建筑工地的管理者,

第三个工人则成了这个城市的领导者。

----不管信不信这个结局,我想三位砌墙者估计都要拿工资的或者在追求着更长远的物质或精神的回报吧!

其二是看过的一个笑话:

父亲问我人生有什么追求?

我回答金钱和美女,父亲凶狠的打了我的脸;

我回答事业与爱情,父亲赞赏的摸了我的头。

至于对于理想的态度,我认同古典老师对于价值的态度!

真实最重要!

2,大学选择考研,而没有选择工作,与价值观有关系吗?

有关系。

本科的时候觉得自己将来要干一番大事业,怎能拘泥于三尺讲台?

也不知道怎么干大事业,觉得考研,追求更高学位也许能找到答案。

结果并非如此,而只不过通过考研以及读研的经历,更加认清了自己。

硕士毕业,反而觉得能够到中学当老师,非常不错,只不过因为面试未通过,与这个职业失之交臂。

回过头来看,大概价值观中除了有对自己的期许,还有对自己清醒认识的成分吧!

而清醒认识就需要阅历,需要生活的毒打,以及自己是否能抗住或者扛不住的经历。

3,你与朋友或爱人在价值观上的发生冲突,如何解决?(书中给出了什么建议)

书中好像没有讨论这个问题。

但是对于他人建议的看法,形成自己定见的看法,我觉得也算是答案。

接受,理解他人的价值选择,但不一定采纳对方依这种价值选择对自己提供的建议。

难点其实在于互动!

是三观不合,肯定做不了朋友吗?

是三观胜过血缘,同窗或者同乡吗?

是三观不合,肯定无法发展亲密关系吗?

是需要强合三观吗?........

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我倾向于认同不要强合三观----最初是听王烁老师在认知训练营讨论过这个话题。

正因为人们三观不合,才有套利空间。

三观完全匹配,很可能加剧内卷,产生剧烈冲突。

自己的三观也在不断变化,只是相对稳定而已。

结成亲密关系,了解对方的三观很重要,如果有无法接受的地方,确实可能关系无法长远,这也是无奈的现实。

求同存异,底线思维是我期许自己能够采纳的态度。

4,你价值观发生过巨大变化吗?尤其是大学毕业的时候?

我觉得大学期间是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

之后,我并没有察觉自己有什么突变。

我想这与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生际遇相关吧。

张仪进入社会,被昔日同学苏秦狠狠教育,许多书中也常有这样的黑化或者被逼迫向现实低头的情节。

也许我的经历没那么复杂,面对的冲击也就没有这么大。

也或许早就低了头,所以也就不觉得有啥大变化。

总之,我个人经历,觉得价值观不会有突变,但变化总是缓慢的,自己与自己朝夕相处,所以不易察觉,而他人也许感觉更明显吧。

就像中年油腻男的肚子,也不是一下子饱满起来的。

-------------------------

3,其他九位分享者分享内容对我的启发

很丰富,不过准备在总结参与者的分享之后再总结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