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旧”丞相为何而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丞相石庆病逝于丞相之位。这是汉武帝时期,第四位在任丞相逝世。此时的丞相在刘彻的一系列手段之下,权力已经被分割的七零八落,最后所剩的也仅仅只是丞相虚名而已。这点从石庆为相数年,却毫无建树就可以看出。若是仅仅是虚有其名,也就罢了,但是伴君如伴虎,虽说丞相只剩下名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法理上仍旧是权力中心的重要角色。而且晚年的汉武帝对权欲更重,疑心更甚,在这种氛围下,酷吏如狼如豺,时刻准备择人而噬,扬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丞相石庆病逝于丞相之位。这是汉武帝时期,第四位在任丞相逝世。此时的丞相在刘彻的一系列手段之下,权力已经被分割的七零八落,最后所剩的也仅仅只是丞相虚名而已。这点从石庆为相数年,却毫无建树就可以看出。若是仅仅是虚有其名,也就罢了,但是伴君如伴虎,虽说丞相只剩下名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法理上仍旧是权力中心的重要角色。而且晚年的汉武帝对权欲更重,疑心更甚,在这种氛围下,酷吏如狼如豺,时刻准备择人而噬,扬名立万。
在武帝生命后期首先登场的便是公孙贺,与其他人相比,公孙贺一方面是汉武帝起家时的心腹,另一方面又和刘彻连襟。但是即便是这样的身份,也无法让公孙贺得以善终。
公孙贺先祖为北地义渠人,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在时间与政策的共同作用下,逐渐汉化。其父公孙混邪在汉景帝时因参与平定吴楚叛乱有功,被封为平曲侯。就这样,公孙贺一脉从原本的外族胡裔,一跃成为汉朝勋贵。
刘彻被立为太子时,刘启为了增强太子实力,为日后继位做铺垫。从功勋之后中选择有军功或者有能力的年轻人作为太子舍人。这一做法目的就是将贵族势力与刘彻绑在一起,从而让原本毫无根基的太子迅速扩大影响力。而公孙贺因为多次立有军功,又为平曲侯之子,因此也被选为刘彻的太子舍人,从此,公孙贺的一生荣辱就与刘彻彻底绑在了一起。
在刘彻继位之后,公孙贺的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从原本籍籍无名的太子舍人,成为九卿之一的太仆,负责掌管天子出行车舆马匹。骤登高位的公孙贺并没有过多的表现,仍旧踏踏实实的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刘彻并未忘记他,作为潜邸时的心腹,公孙贺总会在合适的时机登场。汉武帝宠爱卫子夫,对卫氏亲族也安排的十分周详。除了任命卫青为建章监,加侍中头衔之外;又让公孙贺娶卫子夫姐姐卫君孺为妻,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举动,一方面抬高了卫氏亲族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公孙贺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汉朝重视军功,任何一个热血男儿往往都向往驰骋疆场,金戈铁马的生活。这种环境中,本就出生功勋家庭的公孙贺自然也不肯落于人后。刘彻自然也给了公孙贺机会,但是公孙贺似乎并没有成为绝世名将的天分,我们来简单看看公孙贺从军生涯。
公元前134年,公孙贺以轻车将军的身份驻守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之中,准备执行汉朝中央制定的诱击匈奴单于的计划。但是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却因为泄露计划而以失败告终,包括公孙贺在内的众人全部无功而返。
公元前130年,匈奴大举入侵,公孙贺再次以轻车将军的身份率军出战,但是因为无所斩获,再次无功而返。
到了公元前124年春,或许是幸运之神终于想起了公孙贺,也可能是在卫青主角光环的照耀之下,公孙贺以骑将军号随卫青出击匈奴,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公孙贺捕获匈奴王,终于立了大功,班师回朝后,于四月丁未日,汉武帝封公孙贺为南奅侯,食邑一千三百户。
对匈奴的征战还未结束,公元前123年到公元119年之间,公孙贺连续三次以左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兵匈奴,可惜的是三次皆寸功未立。不仅没有立功获得奖赏,公元112年,列侯进献祭祀宗庙的黄金成色不够,多达六百人因此被剥夺爵位,其中就有公孙贺。好不容易拼尽力气获得侯爵之位就这样得而复失,公孙贺的前途似乎从此晦暗难明。但是幸好,简在帝心这一词不是说说而已。
公元前前111年,武帝欲给因军功封侯又因罪丢爵的公孙贺等人复侯机会,便封公孙贺浮沮将军号,遣其领兵一万五千骑从五原郡出击匈奴。可惜的是由于匈奴在武帝年间一系列连续反击中元气大伤,在漠北之战后更是远遁漠北。所以倒霉的公孙贺远走二千余里至浮苴井却并未遇见匈奴一人,最终无功而返。
这就是公孙贺的军事生涯,从某种程度上,公孙贺的从军之路更像是富家公子为了刷资历而采取的手段。并不像卫青等人那样,真正将征战疆场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甚至可以这样说,公孙贺虽然以功勋之后的身份加入汉武帝的心腹队伍,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军事才能站稳脚跟。
人无完人,不是所有人都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天分的。那么军事才能不够显眼,政治才能呢?田庆病逝,汉武帝急需丞相一职的继任者。综合考虑之后,公元前103年封公孙贺为葛绎侯,并诏其续任丞相之职。 然后当时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对大臣的要求及监督非常严格。自丞相公孙弘老死任上之后,李蔡等继任者皆因罪自杀,前任石庆虽秉承其家严谨作风,亦数次受到武帝谴责。公孙贺害怕自己不能担此重任,一但有所纰漏恐将祸延于身,不肯受丞相的任命,见武帝生气后才不得已拜受。 公孙贺升任后,太仆之位空缺。于是,武帝又将自己的外甥、时为侍中的公孙贺与卫君孺之子公孙敬声擢升为太仆。
公孙贺的担心是正确的,厄运很快就来了。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将他送入不归路的却是自己的儿子公孙敬声。列举一下公孙敬声的资源,姨夫是皇帝,父亲是丞相,自己是九卿之一的太仆。这是一个标准的无法无天二世祖的形象。公孙敬声行事骄奢不守法纪,身居之高位时,利用职务之便擅用军饷一千九百万钱。公元前92年,事情败露之后被捕下狱。这时,汉武帝下诏欲抓捕的阳陵人朱世安却迟迟未能归案,公孙贺便请求此差以赎公孙敬声的罪过。武帝答应此请。后来朱安世果然被捕成功,但是却在狱中上书诬告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以及行巫蛊诅咒天子之事。正月,公孙贺被抓捕,并冠以兴利弟子宾客不顾黎民死活等多条罪名,父子双双死于狱中。
在《汉书·公孙贺传》中对公孙贺的罪名进行了详细列举:“故丞相贺倚旧故乘高势而为邪,兴美田以利子弟宾客,不顾元元,无益边谷,货赂上流,朕忍之久矣。终不自革,乃一边为援,使内郡自省作车,又令耕者自转,以困农烦扰畜者,重马伤枆,武备衰减;下吏妄赋,百姓流亡;又诈为诏书,以奸传朱安世。”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一贪婪。大肆占有良田,为子弟门客谋利;败坏社会风气,诱使百姓贿赂成风。二、渎职。面对戍边将士粮食短缺,听之任之,毫无作为。三、要名。擅作主张施恩惠给边郡,收买名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惜损耗内陆民力,致使民不聊生,百姓流亡。最后,甚至伪造诏书,以奸邪罪名逮捕朱世安。
写到这里,读者朋友或许有些疑惑,第一,朱世安是汉武帝想要抓捕的人,为何却成为杀死公孙父子的致命钢刀?二,既然公孙贺罪行如此之大,为何之前没有见到对他的处理和惩罚,直到最后由公孙敬声牵扯出来?
笔者查阅了众多材料,包括许多自媒体同仁们的观点,基本上各有依据,又都有牵强之处。其实单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公孙贺之死应该是数种力量纠结一起共同推动的结果。因为在武帝后期,整个卫氏亲族所掌握的力量已经有打破汉朝政治力量不平衡的趋势。可以这样说,汉武帝的一生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证皇权的独尊,同时早期的经历更是让他对外戚势力有着天然的警惕。所以为了继任之君的顺利掌权,清除卫氏力量也是必然的选择。
卫青死后,卫氏亲族力量中官职最高的就是公孙贺,而公孙贺的倒台必然也可以带来卫氏力量的土崩瓦解。或许这是汉武帝的本意,这也是在为太子刘据铺平道路,只是后来情况失控,尝到甜头的江充等人趁着汉武帝在汤泉宫疗养期间放任自流,将火烧到了刘据身上,从而将“巫蛊之祸”扩大,逼死了刘据和卫皇后,这一点应该是汉武帝所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