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进中考,家长们才彻底醒悟:教育不是培养人,而是淘汰人

原创十字路口的地图2021-04-04 06:30:00

对于还不是初三和高三孩子的家长,可能无法感受到每年来临的中考、高考季。而对于已经经历过中考、高考季的孩子家长们,那一定是心中历历在目当时那段时日的煎熬和忐忑。面对不到50%左右的录取率,除了越来越焦虑,就是看着孩子的成绩而“兴叹”了。

更有家长直言:教育不是培养人的,而是淘汰人的!

这话似乎对教育是一种挑衅,但听起来总觉得又那么的无言反驳,更有一种想赞同的感觉。

当然,在各种书籍、资料以及专家的定义中,教育确实就是培养人的。借用前些日子无意中刷到的一个视频,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的一段话,感觉说得很好:“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我认为这段话好,就在于他描述了一个理想的教育,如果抛开影响教育的因素,这种概念是相当完美的。但现实就是现实,这些完美的理想教育就变得很不接地气,有一种心灵鸡汤和教育启示的感受了。当我们从理想被拉回现实时,不得不尴尬地还将面对太多的现实问题。

面对教育“减负”,真的是我们的家长没准备好吗?

现在教育最热的关键词就是“减负”了,围绕这个话题的政策、文件以及举措可真不少。例如:针对作业的,一二年级,不布置作业,三到六年级的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的不超过90分钟;而且不能给家长布置作业,原则上也是不能让家长改作业的;作业难度不能超过课标要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不予公布等等;

这些“减负”从本质意义角度,的确有着积极方向,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在“成绩”面前,这就相当于在和家长、老师和学校开了个不小的玩笑,甚至就是一场拉锯战。孩子们的现状仍然是周末比日常的学习日程还满,平时的放学只是一场接力赛,迈出学校的大门就走进了辅导班、作业班、培训班;

孩子们越来越失去了放学后的快乐和奔放,多了放学后的疲惫和焦虑。只因为片刻的停留就可能成为教育大军中那个被淘汰之后的自己。

面对教育“减负”,需要找到“考”的解药!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群人,在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艰难地朝着目的地前行着……

途中,有一个人忽然停了下来。

他心想:这个十字架实在是太沉重了,就这样背着它,得走到何年何月啊!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决定将十字架砍掉一块。

砍掉后走起来,的确是轻松了很多,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

于是,就这样走啊走啊走,又走了很久很久很久。

他又想:虽然已经将十字架砍掉了一块,但他还是太重了。

为了能够更快更轻松地前进,这次,他决定再砍掉一大块,这样一来,他一下子感受到了轻松许多!

于是,他毫不费力地就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

当其他人都在负重前行时,他却边走边轻松地哼着歌呢!

走着走着,谁料,前面忽然出现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

沟上没有桥,周围也没有路,这时候也没有人出来解救他……

后面的人都慢慢地赶了上来,他们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搭在了沟上做成了桥,从容不迫地跨越了沟壑。

他也想如法炮制,只可惜,他的十字架,已经根本无法做成桥帮助他跨过沟壑了!

于是,当其他人都在朝着目标继续前进时,他却只能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

这个故事的情景,不就是每一个学生、家庭和社会的真实写照吗!

从幼儿园到大学,好的教育资源就像蛋糕摆在哪里,就那么多,而需要的人谁会放弃咬一口的机会?考试、考证、考级不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机会吗!

然而现在要降低考试难度,必然打破题目的深度,从而向广度转型,那么考试的题目越来越发散、灵活、开放了。以前拼的是“刷题”、“背书”,这种单纯的努力不好使了,变得越来越失灵了。

甚至“考试”变成了一门学问,不然怎么会出现一个职业叫做“高考志愿填报”呢!

教育让我们的理想是优秀,让我们的希望是不被淘汰

为了能够上高中,多少家庭从小学就开始做好了准备和冲刺,选学区、选学校、选辅导班。初中,孩子开始熬夜学习,家长明知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影响,但家长有办法吗?当时是没有,因为现在不拼就考不上高中,为了成绩,其他方面都可以被忽略。

于是,全家奋力托举,此时很多的家庭已经并不一定是想把孩子培养到多么优秀,而只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被提前“淘汰”。

想让一个孩子变得优秀,都需要一个用心的父母,一个有着一定高度的父母。至于孩子的起点怎么开始,都需要家庭教育的力度,作为父母的奋力托举,这样才不会被轻易被淘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