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辅导之探索自序
《中国古代文学辅导讲稿》 作者:郑喜林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主讲
褚斌杰 袁行霈 李修生
审定
香 港 新 世 纪 出 版 社
一九九三年五月
序一
郑喜林同志根据电大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纲要》(先秦、秦汉部分)所整理编写的辅导讲稿,符合该课程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归纳比较准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便于同学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与复习。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央电大主讲教师 褚斌杰
1988.7.1
序二
郑喜林同志担任中央电大中国古代文学辅导教师多年,也曾来北大中文系读研。所撰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辅导讲稿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能体现主讲教师的教学意图。我相信会有助于学员全面系统地掌握这门课的内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央电大主讲教师 袁行霈
1988.7.12
序三
郑喜林同志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宋辽金元)、(明清)辅导讲稿是配合中央电大教材写成的。讲稿着重分析重点作品,同时讲纲目,做线索性提示。
从这份讲稿看来,郑喜林同志对本门学科有系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实际知识技能,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央电大主讲教师 李修生
1988.6.30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辅导之探索
(代序)
既曰“探索”,只不过多方寻求答案,试图发现一些电大教学辅导工作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而已,还说不是什么创造性的学术性研究。记得恩格斯在写《自然辩证法》一书时,就是先从论文札记、论文摘要写起的。该书就是用自己的一些辅导札记,片断经验,体会编撰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央电大中文专业开的一门基础课,其特点是时间长(连续教学三个学期,授课18 0 学时)。内容多(按文学史发展分为先泰、奏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元文学;明清及近代文学等四个阶段,文学历史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难度大(有语言文字障碍问题,也有对作品的分析、评价缺少综合概括能力的问题;还牵扯许多理论问题、知识面广等问题)。中央电大对这门课的教学安排是十分严密、妥贴的,多年来,主讲教师一直聘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有名望、有水平的教授来担任。其教材、辅导材料、学习指导等都成龙配套,这对广大学员的学习非常有利,对我们的辅导工作也是有好处的。事情往往有利也有弊,面对这么多资料的“挑战”,我们辅导教师还做什么工作昵?在这浩如烟海的辅导材料面前,“英雄”无用武之地了。不光是年轻教师感到头疼,就连一些有一定教学辅导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也一有些怵头。辅导时若重复材料,熏复学习指导,同学们会感到乏味;若不抓住重点、难点去辅导,又会离“题”太远,老是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下面就为什么要开设辅导课,辅导什么,怎样去辅导等问题作些探讨。
教学辅导在电大教学中的重要性是由电大远距离、开放式教学特点所决定的。
电大是通过广播电视作为媒体来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的,录像则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这种教学手段在当今世界是比较先进,比较现代化的。电大选聘了比较好的主讲教师,编印了较好的教材,对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有总体设计与控制,可以说是集先进之大成。但随之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1)电大教学属于非交流性的单向信息活动,有先天性不足。首先,教学本是双向、双边活动,远距离教学由于主讲教师同广大学生难以谋面,就成了单向非交流活动,这与普通高校的交流性的双向信息活动是不同的。所谓双向活动,即教师与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输送者和接受者,所有的人都反馈地考虑自己的意见,具有反馈信息的调节功能作用。而电大的主讲教师与学生之间虽有沟通作用,但无信息反馈,教学直接效果难以验证。其次,电大主讲教师的授课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录像课,说的多,“像”少,特别是文科。这与录音课没多大区别,发挥不出“像”的优越特征;学生多是“听”课,很少“看”课,不大受欢迎。另外,从主讲教师授课效果分析看,一般给学生理性、抽象的东西多,感性具体的东西少;单纯念稿多,生动讲课少;抽象思维多,形象思维少。再加上把45分钟占的太满,至于学生听不听,能否消化理解,主讲教师则知之甚少,这就造成了教与学的脱节。再次,在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也明显存在着矛盾,电大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掌握知识时所必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只注意某种结论的记忆,而忽略产生这种结论的推理过程。然而,恰恰这种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掌握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电大教材的编写有偏高、偏难的倾向,造成教材与学生之间隔阻。编写教材有不顾对象,生填硬塞的现象,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注意电大声誉、名望、影响多,考虑教材要有高度、深度、难度多,而研究学生实际(基础差、水平不高、参差不齐)少,由于教材多由主讲老师编著,而主讲教师又多来自普通高校,这样,教材多是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情况来编写,甚至少数教材把主讲教师的科研成果也加进了,至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造成教材与学生之间“近在咫足”犹如“远隔天涯”的情况。
(3)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其好处是便于掌握标准、保证质量,可以说质量是考试的生命,命题是考试的核心。但目前仍属“幼儿时期”,章法、规定尚需完善。不论考试、阅卷还明显存在呆板、僵化、机械等弊端。从多年实践看,电大教材有一定水平,考试有一定高度,各学科、各专业开课门类比较齐全,但学生掌握、消化的却有限,这大概与统一考试的“指挥棒”有关。而同样是全国统一考试的自学考试,就很少有此类问题发生,可以说电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了考试上,想方设法要过考试“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不能与教师相配合,对教材不求甚解,却为分数反复背诵定义、条条等,结果实际学到的东西少得可怜,无形中将所开之课程面变窄了,内容减少,与教学目的要求相差甚远。
既然电大教学是信息活动,又是透过录像手段进行传递,这就存在信息沟通问题,因为它是单向信息活动,学生接受主讲教师所讲信息后,教材难度是否适合,对讲解概念是否清晰,对教材技术、方法是否合理等问题的意见、建议,就不能作为反馈信息来影响这门课的主讲教师。而普通高校的面授教学就可以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不管单向信息活动也好,双向信息活动也好,都是需要沟通的,而信息在沟涌过程衰减、失真是必然的。作为信息沟通的基本要求,应该是信息在沟通过程中尽量减少失真或不失真。我们知道.主讲教师的信息输出后,由于接受者(学生)的水平、基础、理解能力所限,“信息”没有被完全接受下来,沟通后的信息含量与沟通前的信息不一致,这样沟通功能就被影响甚至破坏,因此出现衰减、失真现象。笔者作过这样的实验:拿部分教村对全班13名学生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认真记笔记,由于速度放慢,连记笔记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记下来;然后收集笔记审查,按好中差衡量,多数人记的与讲稿出入不大。过三天,叫部分学生转告另外I3名没听课的学生,以此类推至最后l/3学生。从最后学生的笔记与讲稿对比发现,多数人比第一次最差的笔记还要差,由此可见,信息在传递中是会衰减、失真的。它还告诉我们,教师授课后,学生对教材的消化、理解是有出入的。据查,学生听录音课的听觉接受力只占10%左右,看录像课的视觉接受力最高也不过30%若视听并用接受力可达40%。一般讲文字信息较口头信息不易遗忘,通过视知觉接受来的信息比通过听知觉接受来的信息要牢些。扬长避短,电大教学确实应在录象课上多下功夫。
“信息失真”一般表现为添加、省略和改变三个方面,产生原因有:第一、接受者为了单一考试,故意缩小、减弱、改变信息(教材)内容,笔者发现电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种倾向,喜欢少而不喜欢多,范围越缩越小,应读面越来越窄,可以说这是“失真”的异常现象。第二,是接受者的遗忘,属于信息失真的正常原因,由遗忘而产生的失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普通高校也有遗忘问题,但由于是封闭式教学,再加上板书、图表等辅助手段,能够增加学生记忆。学生有疑惑可以找老师解答,问题解决的比较及时。另外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的年龄段是学习能力最佳期,和电大学生比要优越的多,对待遗忘问题电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电大教学本身存在着一定局限性的实际,再加上信息传递的规律特征,辅导对电大教学非常需要,它是电大整个教学活动环节(授课、辅导、作业、考试等)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部分,它可以把远距离变为咫尺,可以把间接变为直接,可以把单向信息变为双向信息交流,辅导老师的面授活动(如讲课,面批作业,座谈讨论等)属于交流性(双向)信息活动,它是在辅导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这就弥补了主讲教师远离学生之不足,发挥了远距离教学所起不到的作用。从沟通速度来讲,单向信息的速度要比双向的、反馈的、交流信息活动快,从接受者信心分析看,双向活动要比单向沟通充足,因为辅导教师和学生在双向沟通中都会感到有压力,他们随时都要回答接受者的问题。从信息沟通网络模式可知,双向沟通的模式是相互间进行的,教师和学生彼此都成为信总的输送者和接受者,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所有的人都反馈地考虑自己的意见加以修正或增删。显然双向交流是最好的信息沟通方式辅导教学在电大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辅导教师责任之重大,他既要承上又要启下,他是主讲老师、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主讲老师的教学意图要通过辅导教师传达绐学生,学生中的问题也能通过辅导教师转给主讲教师或由自己解决。从“助教”角度看,电大的辅导教师与普通高校的助教没有多大区别。但其实质还是有别的,由于受电大教材,主讲教师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制约,受统一考试的“指挥”,这就决定了电大的辅导课有很大的依附性、局限性,有人形象比喻辅导教师是“戴着脚镣子跳舞”它只能在主讲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之间,在救材与学生之间进行,起辅导、补充、调节、深化的作用。
这样,辅导教师的任务就比较明确了,有人说,它是在教材与主讲内容上进行教学方法加工;有人说,它是帮助学生解决听课自学后还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还有人说,是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等。都对,简而概之,就是教给方法、培养能力。具体讲就是解惑答疑。对于辅导教师的职责、任务可以这样概括:要根据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窖,给学生答题解惑,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辅导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消化教材和讲授的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具体至每个学科要因“材”(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而异。
针对中央电大与主讲教师对辅导教师的要求规定,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补充”讲授之深问题,我认为一方面是来自辅导教师对大纲、教材、主讲教师所讲的内容的主观理解。当然这需要辅导教师的水平、经验了;一方面是来自学生提出、反馈的问题和要求。当然这需要辅导教师的调查了解了。第二、对“适当补充”的“适当”二字要有正确理解,补充多了时间不允许,另辟蹊径没必要;补充少了说明不了问题,仍然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解,要恰到好处。第三、进一步明确补充讲授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消化教材,以及主讲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还应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的讲授内容一一“史”与“重点作家、重点作品”的实际,采取着重分析重点作品,同时讲纲目,作线索性的提示的作法,从横、纵两个方面入手。
分析重点作家、作品,可以说是“描”的方面,它要求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解决疑点。因这“三点”往往是教学内容中核心和精华,也是学生最不易理解和把握的问题。所谓重点,即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所谓难点,即学生不易掌握和难于理解的部分;所谓疑点,即学生弄不清楚、有“惑”的地方。对重点、难点、疑点的讲解,有的人归纳为化简法、串线法、归纳法、例举往、引导法等,这都是切实可行的。我这里着重介绍以下几点作法:
1、作分析性的补充讲授。《纲要》、《指导》是中央电大两套比较权威的教材和辅导材料,也是学生听课、复习的必备文字忖料。这套材料对一些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往往只讲观点,略举事例,不作具体分析。考试时“分析论述题”正是要求用具体作品为例来说明某某观点的。学生在这方面正是欠缺的,既缺概括能力,又少分析水平。可以说这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我认为这“难点”之处,正是我们辅导教师的用武之地。如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这一问题不仅是唐代文学的重点、难点,也是中国整个古代文学的重点、难点。《纲要》对此问题从六个方面作了总结,《指导》(中)归纳为三条。我认为,不管六条也好,三条也好,其内容是相同的,关键是要求学生脑子里要有具体作品,只有这样才好对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指导》上归纳的三条,比较简练、明确、有利于学生把握,但对说明观点的具体作品的分析,归纳的很少,一般学生把握不住。鉴于此况,我作辅导时,所补充讲授的正是《指导》上所提出的,而 《纲要》又论及不够的地方。如以《蜀道难》为例说明李白诗歌形象高度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问题,补充讲授“高度个性化”主要是指以雄奇奔放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大量采用传说、谚语、夸张地描写了由秦入蜀道路的险阻。蜀中地势的险要,山川的崎丽和环境的险恶,是针对现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主观感情色彩”主要指开篇四句连用五个语气词,惊叹蜀道的高峻、艰险,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主观盛情色彩。接下去诗人不是客观地描摹蜀道的艰难,而是从传说的想象落笔,赋予秦蜀山川以浓郁的主观感情,表现了诗人对蜀道的带有鲜明个性的独特感受,融合着诗人豪迈奔放的个性,特别是诗的开头、中间、结尾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句子,反复强调主题。诗人惊叹蜀道之难,感情又是昂扬奋发充满力量的。诗人的感情仿佛是随着蜀山蜀水而迭宕起伏,读后令人振奋。
2、作注释性的补充讲授。《纲要》和《指导》上对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归纳为四条。在第一条“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里,只提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并提示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如何帮助同学理解这高度概括的十个字呢,我补充讲授指出:这十个字高度概括、揭示出现实生活中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实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互文见义,上句以吃概括穿。人类生存首先需要的温饱就全部包括在内了。可以说这是高度概括。酒肉都臭了,那绫罗绸缎自然堆积如山了。而穷的没衣穿以致冻死,饭也必然吃不饱。“朱门”包括普天下的朱门,“路”也包括着普天下的路,具有普遍的概括意义。同时这又是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又具有典型性,在这里“朱门”首先是“骊山”、“华清宫”的朱门,“路”也首先是作者经过华清宫脚下的路。宫墙朱门之内“君臣留欢娱”、" 赐浴皆长缨”、“驼蹄羹”、“貂鼠裘”,山珍海味,冬暖夏凉,真是应有尽有。而宫墙朱门之外,寒女织布不得衣,作者脚下便有冻死的白骨。百姓饥寒交迫,在死亡线上挣扎。朱门内外“荣枯咫尺”相异,这是多么不同的两个世界,又是具有多么矛盾对立的一个世界。作者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在这十个字当中,表现了对权贵的憎恶,对人民的同情,又揭示了阶级对立社会本质。内容丰富,手法高明。
3、作归纳性的补充讲授,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多是宏篇大制,教材及主讲教师讲课介绍、分析作品并不是个别段落而是整部作品,这无疑给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都带来一定困难,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需要分析把握,而《纲要》和《指导》上基本没有归纳,只点到了她有反抗性格和善良表现。我辅导时对窦娥形象归纳为三方面来掌握:首先、窦娥是一个不幸者,在她身上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三岁丧母,七岁离开父亲,被卖作童养媳,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去世,成为年轻寡妇。之后张驴父子闯入,在官庭上窦娥无辜被判死刑。同时还指出她的不幸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有必然性,她的不幸代表了元代人民的不幸。其次、窦娥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并指出她的反抗性有这样的特点,就是起点比较低,她原来是那么善良,克守礼教,逆来顺受的弱女子,黑暗势力的强大和接连不断地迫害,使她的反抗性格得到迸步而又较快的发展,最终达到了较高的程度,用三桩誓愿表达她对不幸命运的抗议。再次、要掌握窦娥是一悲剧人物,顽强的反抗与善良温顺,构成了性格的两个方面。
4、作展开性的补充讲授.《纲要》在讲王实甫《西厢记》的形象塑造时,指出《西厢记》才是一部完整地写出恋爱过程、恋爱心理的作品。可下面没有展开说,为此我辅导时指出:对人物描写最深刻最细腻的是莺莺,作品揭示了这个深沉、幽静少女青春觉醒,她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她走上封建礼教叛逆者的过程,特别是描写了她自身的思想矛盾和恋爱心理,这突出地表现在她在爱情上的反复“作假”。【闹简】【赖简】两折戏最有代表性。莺莺在恋爱过程中的反复作假,究竟说明了什么呢?第一说明社会环境、封建势力对莺莺有巨大的压力。第二说明莺莺追求婚姻自主与所受的封建势力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第三说明莺莺这个贵族小姐也背着封建社会女子的因袭重担。
讲纲目、作线索性提示,是从“纵”的方面来讲的。它要求线索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学生能串起来掌握。辅导教师除认认真真搞好重点作品的辅导外,对教材上的整体性也要全部把握,特别要把好一头一尾的“关”,上好第一次课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好这门课的要求,从一开始就让同学有一种紧迫感,明确感.懂得为什么而学和怎样学的道理。以上讲的是要有个好的开头。作为系统化辅导还要有个好的结尾——既每个阶段学习结束,要有“小结”,每学期期束考试前还要有总复习。我认为这是辅导课的关键环节,也是同学们最喜欢的环节。因为这个阶段,不但是把已经学过的东西条理化、系统化,而且对重点、难点问题要作解答,用同学们话说:“捞干的”有利于迎接考试,当然受欢迎了。
对于阶段“小结”、总复习,主要是进一步明确重点,指出一般,掌握全面,如隋唐五代文学的小结,总复习其重点是唐代文学,其中又以唐诗为重点,又以掌握李、杜、白的作品为重点之重点。具体要求是,首先能分析他们的重点作品,并用他们的代表作品说明其诗怍的思想、艺术特点。其次要了解李、杜、白一生中重要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他们的文学主张,特别是白居易诗歌主张的精华所在。再次要记住他们的一些名句认真体会其中的丰富内容,胸中要多装几句诗,胸中有诗才能口中有诗、笔下有诗,分析时才能有话可说。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如李、杜、白的生卒年及一生经历的几个阶段等要掌握。本阶段小结,除对三位大诗人作重点要求外,对王维、陈子昂、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及古文运动,李贺、李商隐、唐传奇等内容也应了解、掌握,作业要全面做,“作业”是帮助大家全面复习的材料。
对作品分析提出了四个层次来掌握:有的只要求掌握基本情况;有的要求分析其中的名句;有的抓住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去掌握,而最重要的是重点作品全面分析掌握,并且能用过重点作品为例子去分析作家的创作特色。
对一些简答题、分析论述题,除统一出参考答案外,更主要的讲授如何回答问题的方法、要点,强调学生要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在学习中能主动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把学习重心转移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来,不断提高分析概括能力。“简答题”主要是考察同学对基本知识掌握的是否熟练,是否准确,同时也要考察大家的归纳概括能力,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以了,不是答的越多越好,而是要简明扼要,要点突出。如回答“古文运动的目标是什么?”只答目标,其余成果、领袖等不必列入其中。目标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文道结合,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文应为道服务。第二,革新文体,建立新的文学语言,也就是反对骈文,创立继承“三代两汉”传统为基础的新的散文,而创立新的文学语言,其标准有二:1、“唯古于词必己出”(《樊绍述墓志铭》);2、“文从字顺各识职”(同上)。这就是古文运动的目标。
回答“分析论述题”,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只能分析作品本身,不能发挥论述有关作家的创作特色,有的只答要点,不分析作品,更不能用作品去说明要点。这两种倾向都不恰当。怎样才能做到既分析了作品又论述了问题呢?如以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为例,分析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中心主题。回答时有三个要点:第一,要指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中心主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第二、点明《行路难》其一,写在李白赴长安三年之后,这时他的理想破灭了,他对现实有了请酲的认识。该诗本身的主题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它集中反映了诗人在矛盾中的追求与幻灭,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因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逐步展开,所以不能只分析其中的一、二句诗,而要对整首诗作简要分析(从略)。第三、结合最后两句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对全诗作小结,作者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是仍然没有失去进取的信心。最后两句诗表现他对突破难关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总之,《行路难》其一,充分展示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着的李白的悲愤与苦闷,恰当地表现了他浪漫主义的中心主题。
再如以《咏怀五百字》为倒述说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篇幅很长,最好抓住名句去分析,如抓住“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这几句去分析思想内容;抓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去分析艺术特征。这样对全诗就好掌握了。如分析“彤庭”两句诗时,一定要联想《咏怀五百字》的主题,联系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两句诗以深刻有力的笔触,无情揭露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残酷,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种在对比中大胆揭示封建社会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面对现实讽喻时事的精神,正是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体现,这与《咏怀五百字》的主题是相吻合的。具体分析可分四层掌握:第一、诗人客观地介绍了朝廷里皇帝赏给群臣们的布帛,是穷苦人家贫寒女子一丝一缕辛辛苦苦织出来的,是官府用横征暴敛的手段夺来的,然后进贡到城里来。这是字面上的意思。第二、“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织布人生活贫寒,织了布身上却不得温暖恰如种田人打了粮食填不饱肚子一样,这在封建社会是极其普遍而带有典型的情况。一个“寒”字看似无意。其实有情,织女们不肯放弃自己的劳动果实,所以官吏才要鞭挞其夫家强夺。百姓的贫寒,受奴役的低下地位引起了诗人的无限同情。第三,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的残酷。要注意分析“鞭挞”、”聚敛”这几个词。这几个词是客观的叙述,同时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通过这指出统治者为了自己的享乐,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人民的死活他们是不放在眼中的,他们享乐、挥霍,都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压榨,对人民的鞭挞之上L的。第四,作者不但以“彤庭”与“寒女”相对,客观地描写了现实社会中贫富悬殊,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揭露,而且努力地探寻、大胆地揭示造成人民贫寒的根源,在客观的叙述中揭示出阶级对立的现实,触到了社会的本质。这种面对现实,大胆揭露社会矛盾的作法,正是杜甫忧国忧民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是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
作为一名辅导教师,除了具有一般教师应有的条件外,还应掌握广播电视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远距离、开放性”的特点,决定着辅导教师的双重身份,既是电大学生的老师.又是主讲教师的学生、助教。这种“角色冲突”的身份,要求他必须吃透“两头”。
“吃透上头”,就是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全面吃透教材,充分理解,掌握主讲教师的教学意图,能对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做到方向明确、心中有数,在辅导中能抓得准,讲得清。“吃透下头”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了解学生收视收听的效果,学习情绪、学习方法、疑难问题、理解程度等,掌握了这些实际情况,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上台不慌”。除此外,辅导教师还应多掌握一些有关“信息论”的知识,多研究一下“信息失真”的规律。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讲教师信息(教材内容)输出后,由于一些接受者的理解、消化的程度不同,而造成信息在沟通前后不能完全一样,即“信息失真”。而这“信息失真”又往往与“遗忘”有着密切的联系。我认为:
(一)遗忘和信息(教材、讲授内容)的形态有关。前面讲过文字信息较口头信息不易遗忘,通过视觉接受来的信息比通过听觉接受来的记得更牢。如中国古代文学教村讲授后,辅导教师又进行过辅导。则学习效果应决定于:
1、辅导教师对教材,对主讲教师讲授的意图的理解程度。若辅导教师尚未相当理解,那输送出去的信息(指补充讲授内容)就容易失真。
2、辅导教师在补充讲授时是否有感情色彩。教学法中指出:“教师对所授学科的热爱和富有感情的生动讲述,可以诱发学习的饱满,态度的严肃认真,方法的灵活多样,是可以减少信息失真、衰减的。
3、辅导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受学生欢迎。善于用语言表述内心情感的教师,会有效地感染学生,对年龄较大、基础较差的学生尤为重要。
㈡遗忘和理解有关。这是教材,主讲教师讲授的难度问题。辅导教师在补充讲授时,在分析归纳问题时,若能用生动形象,特别和接受者所熟悉,所需要了解的事例相结合,加深了理解程度,就不容易忘记。
㈢接受下来的信息是否和考试、今后工作能紧密地联系起来,即保存下来的信息是否有现实价值,是否能在实践中体现它的价值,对工作是否起促进作用。一般讲辅导教师讲授复习思考题之类的问题是最受欢迎的。
㈣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体验中接受下来的信息含义愈一致,就愈能互相渗透,愈难遗忘。如讲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中的“平淡与酵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时,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一些家住农村或上山下乡过的学生,对“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松树颠”的意境,体会的非常深刻,这信息与本人和生活体验溶为一体了,记的非常牢固。然而这里仍有一条临界线,若二者不一致程度达到完全对立和矛盾时,也难以使人遗忘。当然,这种“记住”对考试会起非常明显的影响。如果我们能有意识的、自觉的去做一些弥补遗忘的工作,那将会大大提高我们教与学的效率的。
一个人的遗忘程度是个什么样?我们已做过简单介绍。而一成年人的遗忘情况又怎么样呢?从心理学研究结果看,早在本世纪20年代桑代克就已对成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过系统研究。他认为成人在25岁学习能力虽然不免逐渐降低,但降低的速度和程度都很少,不过l%。若从所花费的每个时间单位和所得到的效果看,儿童期并不是最好的学习时期,人的一生中最好的时期是20-30岁之间,45岁以后的任何年龄都较10-12岁的儿童为佳。桑代克又指出当时还有些人的研究,都发现45-70岁的学习能力不会低于10 -12岁儿童的学习能力,所以一个65岁的人,可以希望他每小时至少能学习他在25岁所学的一半,较8 -10岁儿童所学习的要多(桑代克《成人的兴趣》陈礼江等译)。懂得了这些道理,再讲给学生听,对打消成人学习的疑虑是会奏效的。
作为一名辅导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而且还要有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技术。“导”也需要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并且要有刨造性和艺术性。如讲课要讲的有兴趣,学生愿意听,这吸引力从哪里来?这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对教材作一种新的安排,或换角度,或归纳分析,或专讲重点、难点,总之,不能单一重复主讲教师讲的或《指导》上现成的东西。这就要创造了。从心理学讲它是意识高度集中而产生各种形态“结果”的心理活动过程。讲课时,意识必须高度集中,除要讲的内容外,不可有任何另外思想,否则讲课就被干扰。备课更是创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设计”阶段。教学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活动一需要灵感。教师的灵感体现在课堂教学“随机应变”的时刻,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必须迅速地作出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反馈。从这点说,教师比其它艺术家就有更高的要求了,他必须有上面已经提出过的“课堂应变”能力。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辅导教师的个性作用。谁都知道不可能有两个以上的教师在同一教室对同一班学生讲授同一堂课的道理,当然互相帮助,共同备课是必要的。课堂教学不可能采用“流水作业”,它的个体性近似作家,比艺术家的个体性更高,因为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画、作一首歌曲还可能合作,而课堂教学就无法合作地进行。总之,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马列主义水平,培养、加强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广播电视教学献身。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在本门学科的系统、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下功夫,不断丰富自己的实际知识技能和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正确处理好“居高”与“临下”的关系;坚持“学以致用”,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为电大学员自学引路,扫清障碍,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不断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
我们辅导教师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在有大量辅导材料的冲击下,辅导工作越来越艰巨,对辅导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做到上下应手,左右逢源,就必须加倍努力,乘风破浪,永攀高峰。
一九九0年五月完稿于丘山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