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抄袭”最成功的一首宋词,原诗寂寂无名,仿作流传千古
现如今,视频特别火,人人一个手机,刷着视频。
如果要在诗词中挑一首诗词来拍成视频,你会选哪一首呢?
小七觉得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最合适不过了。
全词可分为三个镜头:
第一个镜头:
妙龄少女荡完了秋千,香汗渗透了薄薄的衣衫,她慵懒地整着自己的纤纤素手。
第二个镜头:
忽有男客进来,少女慌忙避走,滑了金钗,掉了鞋子,匆忙而娇憨。
第三个镜头:
可是,少女好奇心起,她又想看看来的人究竟长什么样子。于是,她装作低头闻着一旁的青梅,却偷偷瞟着来人。
多么萌的少女,多么曲折的情节,拍成视频,一定上热门。
李清照的《点绛唇》早已是传诵的佳篇名作,可你知道吗?这首诗是李清照化用了唐代诗人韩偓的一首诗。
“抄袭”也能成千古名篇?惊呆众人。
众所周知,《点绛唇·蹴罢秋千》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很多人认为,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初遇。
小七也宁愿相信,因为,这是一幅太美的画面,配得上李清照和赵明诚琴瑟和鸣的婚姻。
这一年,在汴京,李清照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闺中少女。
父亲李格非当时的大学者,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生在学识浓厚的官宦人家,衣食无忧的李清照,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个远近皆知的才女。
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和太学生赵明诚完婚。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同朝为官,也许这一天,赵明诚来李家拜访。
不想,此时,李清照正在院内荡秋千,听闻有男客进来,忙不迭地想要避让,于是有了这首《点绛唇》中的一幕。
少男少女的不期而遇,其中又带着点娇羞。每每读到这首诗,就如同遇到初恋一般,让人扬起心中那悸动的涟漪。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李清照这首词是化用了唐代诗人韩偓的作品《偶见》。
《偶见》
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一个打秋千的姑娘,在尽情玩乐之后,感到好不困倦慵懒,便放情地解下罗裙,只剩下一点短衣。同时她又有些口渴,便向侍者招呼索取饮料。
正在姑娘悠闲品饮的时候,突然见有客人来家,姑娘自知有失雅观,不好意思,便起身躲避。
“走”即跑,当然这里只是小跑。“和笑”二字传神,既可以看出姑娘的羞怯,又可以见出她的活泼。
有趣的是,姑娘并未一走了事,末句别出心裁,又是一转。当她走到中门时,却突然停下,尔后回身,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手里搓弄着一颗顺势采摘的梅子,似乎本来就在那里玩耍似的,一副聪慧调皮的样子,十分可爱。
古时,女子受到种种束缚,不能轻易与陌生男子相见。
而韩偓、李清照等诗人写出女子的俏皮可爱,不同于传统礼法的另外一面,让人眼前一亮。而这也是这两首诗流传后世的原因。
毫无疑问,李清照的《点绛唇》相对于韩偓的《偶见》来说,更胜一筹。
有人用通俗点的话说:抄得比原作还好。
且看其中的动作,
“慵整”体现少女的娇憨;
“轻衣透”表现了少女的娇弱神态;
“袜刬金钗溜”可见少女的匆忙与惊诧;
“和羞走”巧妙地表现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于是,她“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全篇只有四十一个字,却将少女的娇憨、天真、可爱、矜持的性格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较于韩偓之作,李清照确实更胜一筹。
也许,相对于男人来说,还是女人最了解女人,她们了解女子的心理、心态和性情,所以,才有了这一个灵魂可爱而又娇憨的少女形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