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分秒不差唱响东方红,北京站大钟背后的人和事
每天早上6点,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东方红》在北京站黎明的晨曦中准时响起。悠远的声音出自两座高4米的塔钟,分别落座于北京站八角重檐琉璃瓦顶的东西两面。每到此时,来来往往的旅客总会停下脚步,抬头仰望上方的塔钟。悠扬的乐曲和钟声提醒人们,这里是首都北京。60年分秒不差唱响东方红,北京站大钟背后的人和事你知道吗?
北京站占地25万平方米,其中,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这栋庞大的建筑是1959年国庆10周年的献礼工程,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关注。从动工到开通运营,仅耗时7个月零20天。就是在现在,依然是个奇迹。北京站钟楼上面分别镶嵌着墨玉大理石的四面大钟。每个钟面4 米见方,大针长1.9 米,重35 公斤;小针长1.6米,重30 公斤。都是用铸铁和铜皮制成,能够长期防锈。钟面还镶有乳白色有机玻璃,可以承受15 公斤的冲击力。这两座大钟是当时的上海蓓高制钟厂首次建造的。在20 世纪90 年代前,这个大钟作为母钟还控制着车站内214 个电子子钟,同步运行。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通信段北京站通信工区工长张兵是当下北京站塔钟维护人。1981年来到通信工区上班的第一天,师傅就指着大钟对他说:“你的工作,就是保证它能够一秒不差!”“现在爬一趟塔楼有点累了,年轻时爬一趟跟玩儿似的!”爬楼护钟的动作,张兵已经重复做了38年,2年后他将退休,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传帮带”。“师父当年怎么教我,我就怎么传下去。”张兵的师父是第一代维护大钟的人,张兵是第二代,如今第三代接班人都是90后学通信的大学生。张兵所在的工区目前有13人,一半以上是新人,都是张兵的“徒弟”。
张兵每天上班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每隔两小时到塔钟内巡查,主要内容是看看电机有没有异响,电脑系统有没有记录故障,8个表面指针走时是否准确。通往塔钟的路上有3段检修梯共42级台阶,宽度只能容下一个身位,尽头是一个约40厘米宽的塔钟门。进入塔钟内部,中心有一台一人高的灰色电脑柜,电脑柜四周是LED显示屏构成的圆形表盘。在各表盘下,4台绿色的机器发出“滋滋”的电流声。张兵说,这是电机,用来驱动表盘指针。
东方红,太阳升。sol—sol—la—re,do—do—la—re。基调是全国人民都熟悉的红色旋律,音色是铜管器乐的金石之声,而这报时的钟声,又如悠远山谷回荡的古刹钟声。那旋律像是从60年前来,又像是60年后来,或许还是从遥远的宇宙中来——当年的人造卫星东方红号,就是唱着这支歌巡游太空!从早上6点至晚上9点,北京站塔钟每到整点时分都会奏响一次《东方红》,一天16次。最初北京站的《东方红》和钟声是响到深夜12点,嘹亮的声音在深夜传播得很远,影响了附近居民休息,后来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改为晚上9点后即结束。
“播放《东方红》是当年周恩来总理选的。”张兵说,2008年7月1日以前《东方红》是用音锤敲打产生的,“就跟钢琴一样,那音质特洪亮”,此后便开始采用电脑播放了。当时为了找寻到一首跟音锤敲打效果类似的《东方红》乐曲,先从20多种不同配乐的《东方红》中选中了声音传播更悠扬、浑厚的编钟曲,然后再从9种编钟曲中不断测试挑选,声音不能太高太尖,要柔中带刚,后劲儿足。为了调试乐曲和钟声,通信段撒出去几十人,以北京站为圆心,围着周围10公里转圈儿听钟声。他和同事们绕着日坛、建国门、长安街、崇文门、花市转,一是为了测声音洪亮不洪亮,二是听听旋律舒不舒服。哪个方位声音弱,就在哪个方位加装喇叭。原本一个塔钟东南西北方位各只有1个音响,最终加到了四个方位各4个,两个塔钟,一共是32个。
60年来,虽然塔钟的整体外观未曾改变,但内部的“心脏”却已经经历了两次更新换代。塔钟刚建立之初采用的是老式机械打点塔钟,即塔钟中央机械齿轮同时带动四面四个表盘。1993年初,运行了34年的两座塔钟进行了第一次“心脏”手术,首次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建立独立钟站,利用电子脉冲式设备,由母钟系统提供时间信号;2008年奥运会前,老钟再次升级,换成了在塔钟制造领域中技术更为先进的两级子母钟式设备,使用至今。此次改造还首次引入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校时技术,一年误差不超过正负一秒,校准后的时间也被全国铁路系统使用。母钟的正常和准时关系到北京站所有进出站列车准点率。已经60岁的北京站,至今运送旅客超过20多亿人次。
现代化的高铁站和机场承担了人们更多的出行。在仿佛琥珀里的北京站,听到辽远的报时钟声,依然让人感到亲切;在候车厅里无处立锥,与南腔北调摩肩接踵,也并不气恼。在这里没有浮华的虚饰,只有从生活奔向生活的真实。那些坐在编织袋上咕嘟咕嘟喝矿泉水、吸溜吸溜吃方便面的,是城市的血液,是社会的基石,是我的兄弟姐妹。跟他们在一起,我不敢不变得坦率,不敢不让眼睛明亮起来。所以,这座城市用东方红的旋律为他们迎来送往。旋律凝固在空间里,许多年前是这样,许多年后不能忘。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