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之二九、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

帛书校订本: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毋强。

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白话通译本:

用“道”辅佐君王(处理国家间的事务),不要用兵逞强天下。动用武力这种事容易造成一报还一报(恶性循环,不是好事)。军队所到之处,(百姓流亡,田地荒芜)荆棘从生。善于用兵(懂得战争)的人,只要取得胜利(达到战争的目的)就行了,不用武力来逞强。胜利了不要骄傲,胜利了不要自大,胜利了不要夸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得已才动用军队发动战争,就叫做“注重结果而不是好武逞强”。

气势强盛之后,就会转向衰老。(因此气盛而逞强)就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很容易会走向灭亡。

解读与评述:

老子开篇就说:应该用“道”来辅佐君王,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而不是用武力逞强于天下。动用武力不是什么好事,加兵于人,人必还之,冤冤相报,恶果循环。老子这段话还针对春秋时的社会状况而言的。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很多有势力的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展兼开并战争。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战争连绵不息。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而各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起之多。

战争的真正受害者是平民百姓,凡事发生战争的地方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肯定被中止,于是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啊!所以老子说:“师之所居,楚棘生之。”是对当时战争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悲惨世界的形象描述。

当然,在一个诸侯割据、天下大乱的时代,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于是老子劝戒诸侯说:“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战争只是一种手段,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战争不是目的,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要即时停止武力。老子对于战争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与其老子对“声、色、货、利和口腹之欲”的认识是一致的。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对声、色、货、利以及口腹之欲加以节制,要善于用物,而不被物利所用。老子认为如果因为逞强好胜而使用武力就是违“道”,必然会遵从“物壮而老”的规律,走向灭亡。

作为同是春秋时代的兵家孙武对于战争的认识与老子的思想几乎完全一样。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战争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要审慎研究,认真对待。“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动用军队,征战沙场,不但耗费国家百姓大量的钱粮物资,还使得前方和后方都不得安宁,大量民夫被征用,疲备的奔走在道路上,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人,数量十分巨大。可见战争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件影响多么巨大的事啊!所以孙子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并不是高明中的高明,不经交战而能使敌方屈服,才是最高明的。

老子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是无疑义的。但有人据此认为:“老子不区分战争的正义与否,一味的反对战争”。我不认为是这样,老子是以“道”的目光来看待战争。战争是形而下的东西,正义与非正义是无形有名的东西,也是形而下的,所以在老子眼里战争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正义与否的问题,而是对战争这一手段如何认识和使用的问题,老子在本章中明确指出战争是手段,不是目的。其次武力是暴力手段,太过刚强,不合乎“反也者,道之动。弱也者,道之作”的道观。因此战争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是在其他手段无效的情况才使用的最后手段。这一思想与现代人类对战争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所谓的战争正义性的讨论完全是站在以我为主,以我为利的主观立场看待问题。

例如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诸侯们争相打着“勤王”的旗号,事实上是想取得自己称霸诸侯的目的,并非真正帮助周王树立天子威信。孟子这一思想来自孔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指的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指春秋时代了。可见主张“吾从周”的孔子,他的思想是以周王室及其陈旧的礼乐制度为标准来看待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发生的战争的, 是带着有色眼镜在讨论问题,认识问题。现在你一定明白了为什么被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为什么在那个时代郁郁不得志的原因了吧。

实际上,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魏、赵、韩三家列位诸侯,由此进入战国时代。春秋时代初期天下有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了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秦国、齐国, 赵国、魏国、韩国、楚国, 燕国等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诸侯间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各自的疆域变大了,客观上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奠定的条件。

今天, 我们大多数人认为:衡量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而不是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这种观点比孔子及其后续儒生们的对战争的认识有所提高,但这个水平仍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难以摆脱“成王败寇”的狭窄思维,离老子“道”还很远呢!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主》悟读述杂【30】

    《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主》悟读述杂【30】

  • 如何理解其事好还,道德经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 ...

  • 《道德经》三十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站 ...

  • 道经第30,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

    30.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朸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 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 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蚤(早)已. 理解点: ...

  • 小说《缘为兵》【五二九】同窗友行在一处

    小说<缘为兵>[五二九]同窗友行在一处 小说连载<缘为兵>(初稿)未完待续 图/文:梁佛心 接兵的解放军走了过来,看着那只高高举着的手问道:"你要报告啥子事嘛?&qu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二九章 天下神器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非可执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

  • 小说《缘为兵》【四二九】心上叔叔枉断肠

    小说<缘为兵>[四二九]心上叔叔枉断肠 小说连载<缘为兵>(初稿)未完待续 图/文:梁佛心 陆军璞在喷头下边儿冲干净了身上的肥皂沫儿,又在那堆趿拉板儿里,找了两只新一点儿的趿拉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道经·二九章

    道经·二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吴澄:取天下谓使天下悦而归己也.为谓作为.取天下者德盛,而人自归之尔.苟若有所作为,则是欲用智力以强服天下,岂能得天下之归己哉. 原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

  • 道德经译成·道经二九章·天下神器篇

    道经二九章·天下神器篇 拒绝"道"的约束而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万物唯一标准来改造天下, "现实的我"认为即使有能力也达不到目的. 这个天下, 是神圣之 ...

  • 道德经章成·道经二九章·天下神器篇

    道经二九章·天下神器篇 一. 王弼本: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河上本: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 ...

  • 小说《缘为兵》【三二九】军宣战士重相会

    小说<缘为兵>[三二九]军宣战士重相会 小说连载<缘为兵>(初稿)未完待续 图/文:梁佛心 讲完了小战士孤身受辱这件事,我们也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部队每到一地就应该融入到 ...

  •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一九二九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一九二九 --图书欣赏之五六五一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二九),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ISBN7-5035-0154-5D 81  定价:18.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