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磊:适用于家校沟通和师生交往的八个基本原则
四五月份是学生发展状况频出的时期,这符合学生成长的生理规律:春夏交替,人的大脑活动和行为方式被迅速激活,处于较长期活跃状态,负面情绪易现且得不到有效宣泄,精神紧张。轻则不断惹是生非,重则容易走极端。不管在哪个学段都是如此,因此最近两个月老师们也会显得格外忙碌。
面对教育的必然状况,一方面老师们要做好预设,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迅速,随时“接招”(或与学生,或与家长),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矫正错误行为;另一方面,因为问题解决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原有的节奏,老师们更需要主动关注和觉察自己的身心状况。
在大量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个案之后,以下八个原则是我体会最深、受用较广的,它们适用于家校沟通和师生交往的各种情况,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必备要素。
出于对隐私的保护,我不呈现具体案例,老师们可以对照自己的经历进行思考。
01 主动原则
因为教育具有专业性,所以教师更能掌握话语的主动权。
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我们掌握着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原理,同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对本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在经验和权威性的共同作用下,教师掌握着对话的主动权。
主动开启话题。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一些沟通方式,如悄悄话纸条、约谈单、心里话本、观点漂流瓶等,根据学生发展的问题主动介入。特别是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直接开启教育对话。
主动引导话题深入。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觉察谈话对象的状态和思考深度,主动将话题往深层次带入,提出设问,在启发和讨论中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归因,找到问题的根源,做好价值澄清。
02 场合原则
不在公共场合(家长群、办公室等)进行沟通,营造安全、信任的沟通环境。
“有效沟通的过程模型”给我们揭示了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噪音”,即对话双方以外的因素,包括环境、情绪、场合等。
办公室里有很多“噪音”干扰项,如堆放了一定高度的作业本,卫生状况,其他任课老师(包括说话或走动)。
教师掌握着主动权,所以会给学生或家长带来一定的压力,加上这样的场合,更容易让对方将关注点放在对话信息之外,注意力不集中,沟通效果降低。
开阔的场所更适合表扬和减压。沟通不一定是针对问题的对话,也可能是及时表扬学生的积极表现,那么选择开阔的、明亮的场所,这会增进表扬的效果,给人一种身心愉悦感;需要减压的时候,也应将学生或家长带到户外,微风、绿植、新鲜的空气等,通过多种感官有效刺激,有助于舒缓压力。
封闭的场所更适合批评和自省。有些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问题进行处理(包括批评和反省),这就需要将学生带到无人的场所,确保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不用担心被其他人听到)。封闭的场所可以是一间敞亮的接待室,或者是有温馨布置的空办公室等,暖色调,让人不压抑。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到存在的不足。
必要的家访也能给沟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03 尊重原则
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都是对等的,相互尊重与彼此理解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教师对家长或学生的尊重体现在倾听为先。不管是否赞同学生或家长的观点,先让对方把话说完。充分表达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完全接纳了对方的情绪,其实很多问题都是情绪问题;二是可以暴露问题,表达过程中的观念偏差恰恰是后续对话的核心要点。
家长或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体现在客观的面对问题。从情感上出发,家长在沟通时一定存在“护短”的倾向,避开或淡化自己孩子的问题;而学生在面对自身问题时,往往也采取向外归因和规避责任的态度。这是人的本能反应,而沟通的目的就是正视问题,客观的查找自身原因。
相互尊重,不指责、不推诿、不强势,这才是面对问题的首要态度。
04 目标原则
教师要有沟通的目标定位:沟通的目的、达到什么程度、策略建议、预期的阶段性效果......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没有目标的沟通,基本等于闲聊,认认真真谈了几小时,身心疲惫,却一无所获。谈话前,教师要根据事情的性质和沟通对象的特点(性格、职业、经历等)做出预判。
沟通的出发点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惩戒可以成为其中的手段,但不能成为目的。而且一次沟通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教师需要系统思考:本次沟通需要达成什么共识、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如何跟进反馈。等到阶段目标达成,再继续推进。
05 适度原则
表达清楚,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家长是成年人,有自己的认知理解,特别是有的家长本身就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在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时更需要留足面子和余地。话不在多,多了就抓不住重点,反而不利于执行。
学生处于青春期,简洁的语言更容易被他们接受。道理他们都懂,只是“知易行难”,想要做到知行合一,还得有充分的情感链接。多说无益,行胜于言会更有效。
适度,才会在彼此都舒服的心理状态下走向配合,否则物极必反。
06 正向原则
用积极的方式表达,从问题中找到扭转的因素,及时表扬、定时点拨。
凡事皆有正反面,有利有弊,在于权衡。当我们把学生问题看作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心态就会放平,应对的思路也就出来了。
问题的产生通常是因为“成长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些是合理需求,这就是正向出发的原点。帮助学生分析自己需求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从而选择承担一定的责任,进一步调整自己来满足合理需求。
学生是在反反复复变化中发展起来的人,只有正向的引导才能让他们看到希望,做出改变。
07 底线原则
爱的教育首先是坚持底线的教育,是基于规则的包容。
如果在沟通中,我们不能达成统一意见,那么至少要以相关制度和规则为底线。比如最常见的手机使用问题,家长不能片面的以为尊重孩子就是和孩子协商使用时间,而当孩子违反约定后家长又一味妥协,不批评、不约束、不教育孩子,试图通过耐心和等待“讨好”孩子。这就是突破底线的行为,是毫无原则的爱。
班级公约、校纪校规、甚至更大层面的规则与制度都是沟通中可以参考的依据,它们也是教育引导中的必要条件。
08 持续原则
不要只在某个时段(通常是出现问题后)才进行沟通,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
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的成长是螺旋式上升的。我们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学生的反复和变化,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长期引导的准备。
沟通只是合作的开始,真正大量且细致的行动才是落实效果的有力保障。沟通后,教师要定期地通过短信、留言、电话等方式跟进落实的情况。
频率上可采取先紧后松的策略,从每日反馈逐渐过渡到周小结、月盘点。在这样持续的关注中,学生才有可能经历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或者起码是从被动管理到主动调控的转变。
这八个原则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它们合为一个整体,在平等、尊重、协调的关系中促成合作,影响着沟通的效果。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的成长受到家庭、社会等多重关系的影响,有时教师拼劲全力却收效甚微。当学生出现病理或心理的问题时,教师指导家长向更加专业的领域寻求帮助也是必要的。
来源 | 沈磊的班主任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