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是否有必要让孩子寻找并认领一个偶像?

01 关于认领一个偶像

不知道你是否问过孩子,“孩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这些人(优秀榜样/名人/明星/偶像等,后文统一以偶像来指代)你最喜欢谁?”这一类关于未来和偶像的问题。

这个“偶像”可以是历史典故中的人物,可以是科学家/运动员/艺术家,也可以是当前社会里的著名人物,甚至可以是孩子身边的优秀榜样。

同样,先上结论,我认为有必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帮助他寻找一个或几个偶像,作为榜样,可以让孩子模仿、学习和跟随。让偶像成为一束光,成为孩子行为的参考准则,能够指引着孩子向着光明大道前行。

我觉得,如果不在早期给孩子引导并认领偶像,那么在大环境的浸泡下,孩子自己也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去摸索着寻找吸引他的榜样,这个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不可控的情况,比如他模仿或者学习的偶像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并不好。就像我们看到的明星的一样,我们看到的只是明星好的一面,我们看不到他的其他面。当孩子们以明星为精神榜样,在向他好的一面学习的时候,一旦明星暴露出隐藏的阴暗面,那对孩子来说,很有可能会存在继续模仿效应,或者,反之孩子会遭受打击,对世界观仍不稳定的孩子造成很大冲击。

这是我不愿意看见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在制定的《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中明确演艺人员要自觉遵守从业规范,涵盖遵守社会公德、坚守契约精神的内容。“学艺先学德,演戏先做人”,要求演艺人员必须要严格自律,当好表率。其实这一条对任何人都适用,只不过相对而言,演员的知名度更高,影响力更为广泛罢了。

02 关于信仰

其实,关于为什么要认领一个偶像,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的话,我们可以从信仰以及与信仰有关的事故来理解。

那么什么是信仰?信仰的力量体现在哪里?信仰它其实除了是一个群体行为指导之外,我觉得它更多的是一种约束,一种精神依靠和方向指引。

什么是行为指导?就比如捐赠精神,美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繁盛,离不开jidu教tu,jidujiao提倡社会要承担关注弱者的责任,并带头付诸于行动,成立了大量孤儿院、养老院、医院、学校。这种强调社会责任的主张,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乐善好施的民众,也帮助了培育市民社会,社会文明得以进一步发展。

什么是约束?还以jidujiao为例,《旧约》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怎么样,你需要怎么怎么样,人们按此行事,并贯彻入日常生活中,比如每逢周日做礼拜,每逢周五戒斋一天,不食肉,吃小斋,这个就是约束。

什么是精神依靠和指引?这个不做详细例证了,和偶像类同,当人们遇见难题时,无法解决,怎么办?找到shen的“指示”,暗喻隐喻居多,根据这一“指示”自行推测出最适合的方式,去努力解决问题,问题还是无法解决时,退回来,去找到更多“指示”,然后继续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直至问题最终解决。

03 别人是怎么做的

举个例子吧,在读娜里跑的《用一年时间重生:如何从0到1开启个人事业》一书,在书中她描述到给自己找了三个偶像,分别是古典、王潇和李一诺,他们的人生经历她也很想体验,所以她去深入了解他们,“请他们来帮助自己明确方向”。在三位偶像身上,他看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和最高版本的自己,在了解的过程当中,她更加明确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

对,找到她希望过的日子,看一看偶像们是怎么做的,然后奔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进。你知道现在她怎么样了吗?看到这本书就知道答案了,她辞去公职,一无所有的从老家来到了成都,从零开始打拼,用一年的时间找到自己方向,开启了她的创业生涯,她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也离她的偶像越来越近了。

又想起了我之前说过的几句话: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那么就请你可以去找一找现在你认为非常优秀的榜样,放在孩子面前。

只有知道这些优秀的人他们是怎么样成长的,他们面对问题时怎么解决,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帮助自己,了解的越来越多之后,那在遇到困难时,尤其孩子在遇事束手无策时,就可以想一想自己的这些偶像们,自己的这些榜样们,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有没有遇上过这样的情况,如果把自己替换成信赖的偶像,用他们思维去思考面对这些情况时可以怎么做,用这样的方法去指导自己,孩子也不会束手无策了。

偶像会成为孩子心里的那一道光,指引着他在面对困难时能翻越山岭继续前行。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请轻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