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戏园子
提起剧院、剧场,源远流长——按照《辞海》的“剧场”词条,在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就已有出演乐舞杂技的露天广场,这已是露天剧场的雏形。在《晋书·乐志》中记载,当时京都洛阳有一座名叫“平乐观”的古楼,就常有百戏在那儿表演,平乐观可称为我国古代较早的剧场。
隋唐时百戏繁荣,当时表演都设于寺庙之内,各寺院中的“戏场”及后世的“庙台”,都成为演出百戏的剧场。《隋书·音乐志》载,公元606年正月,隋炀帝曾下令把各地百戏集于洛阳汇演,在皇宫外搭起“看棚”供帝王贵族观看。这种较为雅致的室内剧场,当时称为“舞筵”、“锦筵”。到了宋代,戏剧进入发展新时期,技艺成熟,剧目繁多,开始出现营业性出演的剧场,称为“邀棚”、“勾栏”或“瓦肆棚子”,也就是用栏杆隔起来的简易剧场。
在辽、金、元时期,老北京的戏台大都设在庙宇内,门口高挂纸榜,写明当天要上演的剧目。当时的戏台已建成前面突出,可三面围观表演的舞台,台前有帐,台后有墙,并有上下场左右两扇门出入,已经具备了我国传统剧场的基本形式。到明末的北京,临时性的剧场已被固定性的剧场所替代,这种剧场舞台结构,成为后世剧院建筑的源头。
在清朝时期,剧场的建筑规模已较大,剧场内的装饰和布置也更加精美。在皇宫紫禁城内,宁寿宫有畅音阁戏台。慈禧为她六十寿诞,花费71万两白银在颐和园还兴建了德和园大戏楼,宏伟壮丽的三层大戏楼和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等,前后三进院落,占地三千八百多平方米。
戏台设计造型独特,上有天井、下有地井、台上有滑车,演戏时能“天降神仙”、能从地底“钻出鬼怪”,在当时颇为神奇。在这个戏楼,宫内太监的戏班和宫外的谭鑫培、杨月楼等的三庆班、同春班经常演出,慈禧则爱看《黄鹤楼》、《定军山》、《群英会》、《四进士》、《金山寺》等。相传慈禧是个大戏迷,常住在颐和园,整日在德和园内看戏,终日无倦容,她在十三年里,竟看过不同内容的戏二百多出。
民间从清朝早期起,北京城已经出现有戏剧演出的茶园、茶楼戏园子和在会馆内戏台上出演的戏剧。当时,按不得影响皇宫王府贵族安静生活的规定,一律设在外城,所以戏园大都集中开设在前门外繁华的闹市里。
在清代三百年的早、中、晚期,都有当时所谓的“四大名园”:早期的为太平园、四宜园、月明楼、查家楼;中期的为方壶斋、蓬莱轩、升平轩、与广和查楼;晚期的是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戏园。
所谓查家楼、广和查楼、广和楼,就是最早、最著名的“查楼”。查楼原是明末盐务臣商查氏的花园,《宸垣识略》书中云:“查楼在肉市,明代巨室查氏所建的戏楼”。最初查氏后人把花园儿改成茶园,建了个小型戏台,边卖茶边有艺人说评书、演杂耍。后于清同治年间易主,由北京东郊务农的“白薯王”王静斋经营,改名“广和楼”,增大戏台面积,经常邀来好的戏班来演出,成为老北京最早对平民百姓公演戏剧的剧场,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等,都先后在这儿演出过。
最初广和楼和其他戏园的布置,都是有茶点供应的“茶园”式:台前是两根大台柱子,戏台前是一条长桌或几张八仙桌,两旁是大板凳,桌上可以放茶壶、茶碗、食品,人坐着要侧着身子看戏。两廊下和后排则是散座的大条凳,楼上前排全是包厢,包厢后面全是散座儿。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戏园座位才改为一排排的长椅子,也从最初女眷不能进戏园,逐渐改为男的坐楼下,女的坐楼上,最后发展为男女可一起合座看戏。
那时戏园子里除有捧角儿的乱喊叫外,前台还出现了“三行”,即茶水行、小卖行、手巾把行。正像侯宝林先生相声里所描述的,那时戏园里沏茶倒水、卖烟卷花生瓜子的、扔手巾把的,一片嘈杂,一直到压轴戏开演,才稍静下来。
民国以后提倡文明新风,破除封建传统旧习,在京城首开剧场的夜晚演出,文明看戏,也开创了女伶可与男演员同台出演等新风气。先后在内城外城开设了新型剧场,如长安大戏院、吉祥剧院、开明剧场、第一舞台、华北戏院等,演出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的新京戏、新评剧、话剧等文明戏,著名坤伶刘喜奎等女伶,在华北戏院出演的新时装戏曾轰动京城,曹禺的《雷雨》、《日出》等,也曾在长安戏院、北京饭店等地由北平剧社演出。
会馆戏楼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北京剧场和戏曲发展的历史。清代在城南地带建有很多会馆,正乙祠银号会馆、湖广会馆等会馆都建有戏台,以戏曲等节目宴请同行同乡,联络感情以利于经商交易。最早1667年在前门外西河沿的正乙祠银号会馆,戏楼虽不大,但其庭院、戏台、台柱等却古色古香,成为老北京时独特的会馆戏楼,经常有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余叔岩等大师出演京昆戏曲、曲艺、杂耍或办堂会。如今,正乙祠银号会馆,改名正乙祠戏楼,仍有对外戏曲演出,是老北京戏园中保护最好的古代剧场。
解放后,城内新建了首都剧场、天桥剧场、人民剧场、北展剧场等大型现代化剧场,原有的长安大戏院等也大修搬迁扩建。原来的剧团合并成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团、北京曲艺团等演出团体,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今并举的方针,多年来公演了众多京剧、评剧、话剧、歌剧、曲艺、歌舞节目,各剧场成为不可缺的文化阵地。首都剧场和原青年宫,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较早地公演了《龙须沟》、《长征》、《屈原》、《雷雨》等优秀话剧。
各京剧评剧戏曲名家,也创新整理演出了众多新旧剧目,天桥剧场经常上演歌剧《白毛女》、《茶花女》等歌剧和歌舞节目。现在,北京的剧场、戏园以及剧院团体的设施建筑、舞台技术设备,随时代与时俱进,日臻先进,出演节目多姿多彩,各剧场、戏院已成为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地。另外,国家大剧院也即将建成,将成为高科技的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今后会公演高艺术品位、受中外注目的芭蕾舞、交响乐、戏剧、歌舞等优秀节目。国家大剧院的建成,不但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艺术、欣赏艺术的舞台,同时也将是首都中心地区最大的文化休闲广场,和北京一道靓丽的风景。
广和楼戏单
|
广和楼
|
广和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