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邻里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导致中国农村邻里关系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社会原因, 也有农民自身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期, 引起农村邻里关系裂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变革对农村邻里关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率先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的改革。这种改革是一把“双刃剑” , 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同时也打破了农村原有的社会结构, 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民告别了过去集体的劳作方式, 开始相对独立地从事农业生产, 农民之间的依赖性逐渐减小;市场经济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青壮年农民开始外出打工, 留守的村民更多地在家里凭借电视等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 农民之间直接的交流相对减少;农民的价值观念由单一化转向为多元化, 人际关系过分世俗化和功利化, 农民在改革中获得了经济利益, 从而使其交往过程逐渐变得经济化, 人们往往重利轻义, 重钱轻德, 人情味变淡;社会转型还使人们的权益、尊严等个人意识觉醒, 一旦自己的权益、尊严受到影响, 他们便可能因一些琐事而反目成仇。因此, 对个人利益、经济地位、名声面子的过于热衷便成了邻里关系冷漠、邻里纠纷产生的一大原因。
2、农民心理嬗变对邻里关系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波澜壮阔的变化的同时, 农民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嬗变。当今农民的依赖意识减弱, 自私自利心理和冷漠心理逐渐形成;市场经济已经培养出了他们明显的“ 认事不认人” 的普遍主义原则, 家族意识、血缘和地缘观念有所淡化, 心理距离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 使农村出现了贫富现象, 于是农民自卑心理和优越心理同时产生, “ 穷人” 和“ 富人” 的邻里间活动形式与场所的不同使他们的眼界和理念慢慢出现差异, 共同语言日渐减少, 邻里关系的承受力越来越小, 有的甚至产生压抑心理, 只要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 就试图报复, 有些“ 求富” 不成便产生“ 仇富” 这一逆反心理。这样便形成了一系列不良心理, 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容易给人以不良评价、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一种危险感, 因而影响了人际交往。
3、农村道德法制及组织建设对邻里关系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 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道德法制建设是不平衡的。农村向来就是文化教育的薄弱地带, 加之社会变革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冲击, 致使农村道德水准有些弱化的趋势。部分农民道德意识下降, 混淆了是非、善恶的界限,个人利益意识严重,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倾向日渐明显, 经常为经济利益而发生冲突, 道德控制力减弱。另一方面, 部分农民缺乏法律知识, 法制观念淡薄, 发生民事纠纷往往不是通过法律武器来解决, 而是崇尚“武力征服” 。同时, 一些基层组织不够健全, 治保调解工作还不到位, 民间纠纷处理草率或不及时, 致使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