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颧髎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穴名释义】

“颧”,指颧骨;“髎”,指骨之隙(凹陷处) ,因穴在颧骨下缘凹陷中,故名颧髎。

【定位取法】

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坐位或仰卧位,于颧骨下缘平线与目外眦角垂线的交点,约与迎香同高处取穴。

【穴性特点】

本穴为手太阳,手少阳之会穴,位居面部,具较强的疏调面部经脉气血之功,为治疗面部五官疾患的常用穴。《针灸甲乙经·卷十一》言: “瞤肿唇痈,颧髎主之。”《铜人》言:“颧髎主口僻面赤目黄,眼[插图]动不止,(出页)(zhuō,音倬)肿齿痛。”

【主治概要】

1.穴归小肠经,位于面部,具较好的熄风通络之功。对于局部病症,如口眼歪斜,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睑蠕动等病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穴为手太阳,少阳之会穴,可清太阳之风热,泄少阳之风火,具清热,消肿,止痛之功。可治风热齿痛,颊肿,目黄,面赤,齿神经炎,牙龈肿痛等症。

3.近人认为,颧髎穴向内上方进针,可直接刺激蝶腭神经节,对鼻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举例】

1.三叉神经痛 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突发的闪电式,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呈电灼、刀割、钻刺样,发作时间仅持续1~2分钟,缓解期无异常,可因说话,洗脸,刷牙,吃饭,吹风等而诱发。本病分原发性与继发性2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清;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与脑桥、延髓、半月神经节或三叉神经节等的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血管疾病、带状疱疹、蛛网膜炎等感染有关。本病属中医学“颊痛”、“面痛”范畴,颧髎穴对三叉神经第2支分布区内疼痛疗效较好。

毫针刺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穴区消毒后,用28~30寸毫针垂直进针1~1.5寸,得气后,行捻转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患者会有触电感扩散至整个颜面部,这样效果较好。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1疗程。

2.面神经麻痹 是茎乳孔内发生的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以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额,闭目,露齿,鼓气等为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学“面瘫”、“口僻”范畴,认为是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少阳,阳明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失于濡养,弛缓不收而发。颧髎穴位于面部,能疏通局部气血,使经筋得以濡养,但早期不宜使用太强刺激手法。

(1)点刺放血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细三棱针快速点刺颧髎穴2分左右,挤压使之出血2~3毫升,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每日1次, 7日1疗程。

(2)温灸疗法:用艾条在颧髎穴施以雀啄灸,同时配合阳白、四白、颊车等穴位,并用食、中两指揉按以上穴位,使患者患侧整个颜面部有一种温热舒适感,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10次1个疗程。

3.面肌痉挛 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不规则性抽搐,个别可伴头痛,同侧耳鸣等症。本病起病时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渐扩散至一侧面部其他面肌,晚期可伴有面部肌轻度瘫痪。本病病程较长,情绪激动或疲乏时加重,安静时缓解,入睡后消失,讲话,笑,咀嚼易诱发痉挛。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有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致使肌肉筋脉失养,或脾失健运,聚湿成痰,阻滞阳明筋脉所致。

(1)毫针刺法:穴位常规消毒后,以28~30号2寸毫针快速刺入穴位,直到骨膜,再施行平补平泻手法,刺激量一定要轻,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10次1疗程。

(2)刺络拔罐法:穴位常规消毒,用细三棱针快速点刺颧髎穴2~3下, 1~2分深,再在局部拔罐,使之出血约1毫升,隔天1次, 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日。未愈,继续第2个疗程。

(3)埋线法:以颧髎为主穴,同时配合四白、地仓、颊车,穴位消毒局麻后,用9号穿刺针将0号羊肠线0.5厘米快速注入穴内肌肉层,外盖敷料。10日1次, 7次1疗程。

4.牙痛 牙齿疼痛,遇冷、热、酸、甜时加重,可伴牙龈红肿,大便秘结等症。本病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发,牙齿、牙周、牙龈的疾病都可引起本病,多因口腔不洁,或过食辛热,胃热炽盛,或肝火上冲,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风热火毒上攻所致。颧髎穴位近上牙槽,故对上颌磨牙疼痛效果尤佳。

毫针刺法:穴位常规消毒后,以28~30号2寸毫针快速刺入穴位,针尖朝向上颌磨牙疼痛部位缓慢进针1~1.5寸许,得气后,捻转手法,中强度刺激1~3分钟,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

(0)

相关推荐

  • 实用一针疗法:

    ​一针治愈疾病的针灸绝技 (1)     一般三棱针刺尺泽穴一次即愈.如胃炎.水食不进,进则呕吐,点刺出血后一小时后停止而痊愈. (2)     尺泽治鼻出血100例.针到病除 取左尺泽一穴用28号毫 ...

  • 针灸常用腧穴——百会

    [穴名释义] "百",形容很多;"会"指聚会,意指多脉聚会.而头为诸阳之会,乃手足六阳经.督脉的交会穴,又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故而得名. [定位取法] ...

  • 针灸常用腧穴——大椎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之下,第1胸椎棘突之上,因第7颈椎棘突在后颈部,解剖标志上最大最高,故名大椎,属督脉经. [定位取法] 第7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用体表固定标志取穴法,于后项部正中线上 ...

  • 针灸常用腧穴——上星

    [穴名释义] 该穴处于头上,如星之居上,故名. [定位取法] 头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骨度分寸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合12寸,本穴在此分寸之前1/12与后11/12之交界处,采用对折法.手指 ...

  • 针灸常用腧穴——命门

    [穴名释义] "命"即性命.生命;"门"乃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本穴位于两肾中间,是人体生命元气的重要门户,且因肾主一身之本,故名命门. [定位取法] 该 ...

  • 针灸常用腧穴——腰阳关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叫阳关.因该穴位于腰部,故名腰阳关. [定位取法] 该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左右双髂嵴连 ...

  •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穴名释义] 该穴位于状如"水沟"的人中沟中,有如承接鼻涕之沟渠,故名水沟,又名人中. [定位取法]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将患者人中沟均分为3等份,上1/3与 ...

  • 针灸常用腧穴——关元

    [穴名释义] "关",有封藏之意;"元",指元阴元阳之意.本穴居丹田,内应胞宫精室,为封藏一身真元之处,故名关元.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骨度分寸 ...

  • 针灸常用腧穴——气海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脐下,"脐下,肾间动气",即元气,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善治各种气病,兼是强壮保健穴,故名气海.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骨度分寸法:取穴时采用 ...

  • 针灸常用腧穴——中脘

    [穴名释义] "脘"同管,原指胃内腔.因该穴位居胃的"中"部,故名中脘,此亦是相对于上脘和下脘而言.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骨度分寸法:前正中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