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涌泉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穴名释义】

涌泉又名地冲,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故名。

【定位取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或五指用力弯曲时,中央凹处。

【穴性特点】

涌泉穴出于《灵枢·本输》,《针灸大成》考正穴位:涌泉(一名地冲) ,足心暗中,屈足卷趾宛中,自肉际,跪取之。本穴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也是足少阴肾经上的井穴,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而井穴为十二经脉之根,阴阳气血相交之所。正如《难经·第六十五难》云: “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古人把涌泉穴列入回阳九针之一,也为天、地、人三才穴之一。涌泉穴为古今医学家常用的穴位,既可用于急症,也可用于慢性病;既可针刺,也可外敷;不但操作简便迅速,而且疗效确切。正如《针灸资生经》云: “针灸于诸穴皆分主之,独于膏肓、三里、涌泉特云治杂病是三穴,无所不治也。”

【主治概要】

1.本穴是治疗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的中风闭证及厥证等常用的急救穴。对五脏急症,具有醒脑开窍,恢复神志正常的功效。古有“厥寒厥热涌泉清”,“若下涌泉人不死”之句。

2.本穴有滋阴降火、潜阳熄风之功效,可用于阴虚阳亢、肝阳偏亢、上实下虚、扰乱清窍或气血逆乱所致的一系列病症,如咳嗽吐血、喘逆身热、口干咽肿及鼻出血等。

3.本穴有导热下行、引火归元的作用,即所谓“上病下治”之法,对咯血等肺部疾及高血压等患有较好疗效。

4.本穴为肾经要穴,肾经沿喉咙挟于舌根部,故可治疗咽喉痛、扁桃体炎及失音等疾病。

5.现代研究证明,本穴能够防治呼吸道疾患,预防感冒。

【临床应用举例】

1.中风昏迷 中风系脑部血管或脑的颈部动脉的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本病为老年期与老年前期常见病和主要死因之一。根据病因、病理可将中风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脑血栓、脑栓塞、脑隙梗死) ;后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时,脑梗死可发生出血,脑出血可发生缺血性改变。临床多见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手撒肢冷或两手握固。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毫针刺法:取双侧涌泉穴,以32号1.5寸毫针快速破皮进针,持续强刺激5分钟,留针半小时,该穴疼痛剧烈.常人难以接受,但对昏迷患者极为有效。对针刺不敏感,不能苏醒的患者大都病情危重,死亡率极高。

2.高血压脑病 指血压骤然急剧升高而引起的急性全面性脑功能障碍。由于血压急剧升高,超过了脑血管自动调节的极限,使脑血管由收缩而转为被动性扩张,脑血流量增加,造成过度灌注、血管内液体外渗,迅速出现脑水肿及颅内高压。患者首先表现为血压尤其是舒张压突然升高,出现突发烦躁不安,头痛且胀,伴恶心呕吐,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患者也可有一过性失明、失语、偏瘫等表现。

毫针刺法:急取双侧涌泉穴,以32号1.5寸毫针快速破皮进针,中强度刺激5分钟,然后留针30分钟出针。可加刺太冲穴,行间穴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调治3个月,以巩固疗效。

3.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炎症,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咽黏膜及咽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中医学称为“乳蛾”、“喉蛾”或“莲房蛾”。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腺病毒也可引起本病。当机体抵抗力因寒冷,潮湿,过度劳累,体质虚弱,烟酒过度,有害气体刺激等因素骤然降低时,细菌繁殖加强所致。有时则为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如麻疹及猩红热等。急性扁桃体炎往往是在慢性扁桃体基础上反复急性发作。临床表现可为恶寒、高热、可达39~40°C,尤其是幼儿可因高热而抽搐、呕吐或昏睡、食欲不振、便秘及全身酸困等。局部咽痛明显,吞咽时尤甚,剧烈者可放射至耳部,幼儿常因不能吞咽而哭闹不安。儿童若因扁桃体肥大影响呼吸时可妨碍其睡眠,夜间常惊醒不安。

外敷法:取生大黄药末适量,用食醋或茶水调为糊状,摊于白布或绷带上,贴敷足心,包扎8小时。每日1次,连续用药3~4次即可。

4.慢性支气管炎 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长期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严重时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本病为多发病、常见病,国内患病率为3.83%,多见于中老年人,寒冷地区患病率较高。

外敷法:根据发病季节提前外敷。如冬季发病者,在秋末开始贴敷。处方:肉桂3克,白附子、葶苈子各6克,共为末,食醋调涂双侧涌泉穴,每2日更换1次,连用9次。

(0)

相关推荐

  • 急性扁桃体炎的针灸取穴

    临床表现为咽痛,发热,扁桃腺肿大. 治疗原则:清热利咽 主穴:天容,少商 配穴: 高热:加合谷,曲池 治法:少商点刺出血.

  • 针灸常用腧穴——百会

    [穴名释义] "百",形容很多;"会"指聚会,意指多脉聚会.而头为诸阳之会,乃手足六阳经.督脉的交会穴,又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故而得名. [定位取法] ...

  • 针灸常用腧穴——大椎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之下,第1胸椎棘突之上,因第7颈椎棘突在后颈部,解剖标志上最大最高,故名大椎,属督脉经. [定位取法] 第7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用体表固定标志取穴法,于后项部正中线上 ...

  • 针灸常用腧穴——上星

    [穴名释义] 该穴处于头上,如星之居上,故名. [定位取法] 头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骨度分寸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合12寸,本穴在此分寸之前1/12与后11/12之交界处,采用对折法.手指 ...

  • 针灸常用腧穴——命门

    [穴名释义] "命"即性命.生命;"门"乃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本穴位于两肾中间,是人体生命元气的重要门户,且因肾主一身之本,故名命门. [定位取法] 该 ...

  • 针灸常用腧穴——腰阳关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叫阳关.因该穴位于腰部,故名腰阳关. [定位取法] 该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左右双髂嵴连 ...

  •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穴名释义] 该穴位于状如"水沟"的人中沟中,有如承接鼻涕之沟渠,故名水沟,又名人中. [定位取法]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将患者人中沟均分为3等份,上1/3与 ...

  • 针灸常用腧穴——关元

    [穴名释义] "关",有封藏之意;"元",指元阴元阳之意.本穴居丹田,内应胞宫精室,为封藏一身真元之处,故名关元.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骨度分寸 ...

  • 针灸常用腧穴——气海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脐下,"脐下,肾间动气",即元气,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善治各种气病,兼是强壮保健穴,故名气海.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骨度分寸法:取穴时采用 ...

  • 针灸常用腧穴——中脘

    [穴名释义] "脘"同管,原指胃内腔.因该穴位居胃的"中"部,故名中脘,此亦是相对于上脘和下脘而言.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骨度分寸法:前正中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