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储备林建设中的困难与对策
中林联林业智库发布时间: 03-3010:2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提出,到2020年,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700万公顷,继续划定一批国家储备林,国家储备林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2000万公顷,年平均蓄积净增2亿立方米,年均增加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材蓄积6300万立方米,一般用材基本自给。自湖北等省区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开始至今,国家在多省区开展了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比较集中的问题。包括:国家储备林政策与配套、国家储备林资金投入不足、森林经营技术、国家储备林建设过程中的持续产出等问题。
一、国家储备林建设中的困难1、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所需资金非常巨大。但政府缺少足够的资金独立维持大规模的储备林建设。根据《2016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申报指南》要求,人造林投入资金不低于每亩1000元。根据财政资金补助数额来看,平均投入不到每亩200元。缺口巨大。而且储备林建设周期长,如工业原料林需要7-8年时间才能逐渐获取收益,珍稀树种与大径级用材所需的时间更长,这就要求持续进行资金投入,而长期贷款会给贷款方造成资金安全压力,很难获得。2、保障制度不健全国家开展储备林项目以来,给予了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出台的制度仍较为单一,系统性和规范性欠缺;储备林管理办法也不完善;保障制度、管理办法不健全。3、树种结构和林产品质量我国木材的森林质量上也存在着较大的缺陷,由于树种的结构不合理,林产品质量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储备林建设项目的开展。二、国家储备林困境的对策1、应用PPP融资模式针对目前我国在国家储备林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要引入新的融资模式——林业PPP模式。应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优势,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进行国家储备林项目管理。着力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建设质量,保障合作双方利益,发挥国储林建设的积极作用。在国家储备林建设初期,以试点先进经验为带头,以已有模式为范本,根据实地情况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国家储备林建设之路。充分发挥PPP模式以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的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对国家储备林建设提供资金支持。2、完善储备林监管方式鉴于国家储备林建设过程中出现在制度建设和管理方法上的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在政府与企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监督者的作用,对企业项目的全流程进行实时监督,对项目开发与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监督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储备林建设标准执行。并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鼓励人民群众监督政府、企业在储备林建设过程中的行为,促使政府在项目建设中有所作为,企业运营过程中依法有序地进行。3、完善树种结构,提高林产品质量为了改善我国林产品质量低的现状,应将储备林项目培育珍稀树种,大径材林的目的突出出来,以良种化改培和集约经营作为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的重心,逐步完善树种结构。国家储备林建设应采用良种壮苗和集约经营培育措施。对于生长发育迟缓或不良的树木要及时伐除,对珍稀树种、母树、生长良好的优级林木保留下来,及时清除采伐剩余物,再补栽优质的树苗,已达到改造林地的目的。同时应制定并完善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应通过调整树种材质结构,提高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新造林应采用优质良种,套种补植用苗责选用优质良种种源培育的壮苗。根据现实林分生长状况、造林树种和培育目标等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储备林经营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