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脑病学[超话]...

中医脑病学超话利水消肿5组对药

01杏仁、薏苡仁

【功用】二药相伍,宣上利下,肺脾并治,理气行水,消肿排脓。主治肺痿喘咳,面肢浮肿,小便不利;或肺痈,咳唾脓痰等症。

【解析】杏仁以宣肃肺金,止咳平喘为用;薏苡仁以健脾渗湿,利水排脓为用。二者相合,属相使为用,母子同治,气降湿退,肿消喘平。吴瑭《温病条辨》三仁汤即取二者与白蔻仁、滑石、通草等相伍,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舌白不渴,脉濡者。杏仁薏苡汤,以二药与桂枝、厚朴、半夏、防己、白蒺藜、生姜为伍,治湿痹而气不宣,出现咳嗽头胀,倦怠无力,不饥舌白者。

【用量】杏仁6~10g,薏苡仁10~30g。

02萆薢、杜仲

【功用】二药相伍,除湿利尿,通利关节,强壮筋骨,补泻兼施。用于治风湿痹证,关节肿痛,腰腿无力,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麻痹等。

【解析】《神农本经》谓萆薢能“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杜仲甘辛温,入肝、肾经,具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之功,主要用于肝肾亏虚,腰膝酸软,阳痿,尿频,遗尿,崩漏带下之症以及肾虚胎动不安等。二者为伍,属相使之用,扶正祛邪。唐德宗《贞元广利方》治腰脚痹软,即以二药为末,酒服之。后世治疗风寒湿邪所致腰脊膝踝等风湿病者多与他药配伍成方,如名医印会河先生治骨刺病,风湿性脊柱炎等善用之(《中医内科新论》)。

【用量】萆薢10~15g,杜仲10~15g。

03车前子、车前草

【功用】二药相伍,子草一体,功专力宏,清热利湿,通淋消肿。主治小便不利,浮肿,如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结石(石淋);暑湿泻痢,小便短赤。

【解析】车前子其味甘淡,善于利湿行水而通利小便,消水肿;性寒可清热,以治肝经湿热,目赤肿痛,血压升高;并能肃肺化痰湿,止咳嗽。车前草,即车前之全草,与子性味归经相同,惟其又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能,故又能治疗热毒疮痈疖肿,湿热痢疾以及热性出血证等。二者相配,属相须之用,增强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之力。施今墨先生对泌尿系统疾病之治疗多将二者并用。

【用量】车前子6~10g,车前草10~30g。

04泽泻、白术

【功用】二药相配,补利并施,健脾除湿,消肿利尿。主要用于脾失健运,水湿肿满者,如急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贫血性水肿等。

【解析】泽泻甘寒,入肾、膀胱经,具清热利水,通淋消肿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停,小便不利之水肿症;或湿热为患所致之小便淋涩、湿热痒疹、妇人带下等。与白术为伍,属相使之用,白术重在健脾,泽泻重在除湿,二者相辅相成。仲景《金匮要略》名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以此制方治水湿肿满以及痰饮者,成必用之剂,如仲景还有五苓散、苓桂术甘加泽泻等方。后世龚廷贤茯苓渗湿汤,用其与青皮、枳实、橘红、黄芩、黄连、茵陈、茯苓、猪苓等为伍,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又名医祝谌予先生验方消肿汤,即二药与黄芪、防己、茯苓、车前草、旱莲草、石韦、益母草、白茅根等成方治水肿(《山东中医杂志》)。

【用量】泽泻10~15g,白术10~15g。

05黄芪(皮)、防己

【功用】二药配伍,一升一降,益气健脾,升阳利水。主治风水、皮水,面肢浮肿,小便不利;急慢性肾炎水肿,心脏病性水肿以及湿痹关节肌肤肿胀疼痛等。

【解析】黄芪为益气升阳之圣药,其皮善于走表,多用于利水消肿。防己苦辛性寒,入肺、脾、膀胱经,有祛风湿、利水湿之能,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症。防己有二种,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之根;木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之根;汉者利水消肿为优,木者祛风止痛为长。防己与黄芪相用,属相使之用。仲景《金匮要略》有防己黄芪汤,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以二者与白术、生姜、大枣、甘草成方;又于《金匮要略·水气病》有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即二药与桂枝、茯苓、甘草成方。施今墨先生临证治肾炎水肿,多以二药相伍为用。如其传人祝谌予先生所制消肿汤,即如其意应用之。

【用量】黄芪(皮)10~30g,防己6~10g。

(0)

相关推荐

  • 五苓散证

    五苓散证

  • 中医儿科学——肾病肺脾气虚——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阴阳解析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阴阳解析 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候: 全身浮肿,面目为著,小便减少,面白身重,少短乏力,纳呆便溏,自汗出,易感冒,或有上气喘息,咳嗽,舌淡胖,脉虚弱. 治法:益气健脾,宣肺利水 方 ...

  • 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三节 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 <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又: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 [组成 ...

  • 现代中医免疫病学沈丕安 常用中药与方剂(三) 养血药

    (三) 养血药 养血有滋养阴血. 滋补精血. 益气生血. 健脾补血等治法. 用以治疗免疫病引起的 血细胞减少, 包括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其中 项减少, 以及中医辨证阴血不足. 气血两亏. 精血亏 ...

  • 血府逐瘀汤治疗中医脑病的用药特点研究

    结果:1.血府逐瘀汤可治疗16种脑病,本方在头痛.不寐.眩晕.郁证4种脑病中应用最多. 血府逐瘀汤治疗中医脑病及代表性病证头痛.不寐.眩晕.郁证的中药味数分别是188味.118味.120味.68味.7 ...

  • 《中医脾胃病学》之脾病(上)

    脾属太阴阴土,主运化升清,故脾病以脾经虚寒而水谷不运.清阳不升为主.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所病不同,所治各异.十二指肠由胃入脾,故含阴(太阴)阳(阳明)二气,病多阴阳两虚而宜桂枝汤辈,挟阳明胃气不降 ...

  • 《中医脾胃病学》之脾病(下)

    (二)和营卫 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调脾胃即所以和营卫.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汤有抗炎.抗病毒作用.药后啜粥.温覆能加强其作用.桂枝汤亦有抗过敏作用和镇痛.镇静作用及一定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桂枝汤对 ...

  •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中医脾胃病学》胃病 上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中医脾胃病学》胃病 下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刘茂才教授诊治中医脑病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初探

    背景 刘茂才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中医内科(脑病)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 ...

  • 李果烈教授辨治中医脑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李果烈,男,出生于1931年,江苏南京人.从医六十余载,作风严谨,医德高尚,经验丰富.长期致力于中医理论知识学习.研究:于临床实践中刻苦钻研,汲取先人之精华,谋求突破与创新,最终构筑了一套独具一格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