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书法艺术的“人书俱老”是真的老吗?不见得
在书法风格一隅人经常说“人书俱老”,这个“老”之指年龄呢还是书法风格呢?一般情况下或多数人应该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法风格也进入一种老辣的境界,这是多数人的表达,其实艺术风格,也可以有年龄上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年龄风格”也有艺术风格的日臻变化说。唐孙过庭《书谱》说:
“若思通楷则,少不妇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孙过庭所论述的的“老”不是年龄之老少,而是一位书家书法风格形成的过程,最终达到“人书俱老”的境地。
王羲之塑像
就书家而言,青年时代与中年、老年的心境不同,风格上也会有所变化,这是尽人皆知的,因此中国书法所说的“人书俱老”的艺术风格应该多方面的含义。
与年龄无关
“老”就是笔力苍劲,筋骨壮健,格调古拙,体势雄峻,它大体上属于阳刚之美。而与之相对的“少”,风格则与之相反,它丰茂秀丽,婉畅纤妍……大体上属于阴柔之美。对于这一意义上的“老”、“少”两种风格,项穆《书法雅言·老少》有集中的论述。
项穆认为:
书有老少,区别浅深,势虽异形,理则同体。所谓老者,结构精密,体裁高古,岩岫耸峰,旌旗列阵是也。所谓少者,气体充和,标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种风流是也。老而不少,虽古拙峻伟,而鲜丰茂秀丽之容。少而不老,虽婉畅纤妍,而乏沉重典实之意。二者混为一致,相待而成者也……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筋力尚强健,姿颜贵美悦,会之则并善,析之则两乖。融而通焉。书其几矣。
项穆这段论述,不是根据书家实际的年龄来划分风格的,而是一种喻证,以不同的年龄层次来比喻不同的书艺风格。要求这两种风格融通致,“会之则并善”,这不为无见,但认为二者必须融通适中,其实就是取消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存在。应该说,所谓“老”和“少”,各擅其美未尝不可,只要不走向极端,就不仅应该容许其独立存在,而且应该同样予以提倡、鼓吹。当然,从对方风格中吸取一些于自己有益的因子,使自己的风格内涵更为丰饶,这也是必要的书法品评中用得极多的“老劲”这一概念,其中有些就和项穆所说的“老”的内涵相当或相近,这就是所谓“老乃书之筋力”。例如,欧阳修《集古录》评《泛爱寺碑》说:
“此碑李百药自书,字画老劲可喜”;
赵函《石墨镌华》评杨承和的《邠国公功德铭》,认为“全法欧阳兰台,方整老劲”;
梁巘《评书帖》认为,“王铎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
这些品评,都没有提及或结合书家年龄,而只是据其风格的偏于苍劲健拔,就冠以“老”字。在书法品评中,与此相反的风格,则往往冠以“少”字。如孙鑛《〈书画跋〉跋》评祝允明云:
“祝京兆书姿媚出尘,细玩有姿态,然蕴藉未深,谓是少年书良然。”这里的“少也不是年龄风格,正如梁巘《承晋斋积闻录·古今法帖论》所说,是“秀者多嫩”。
“老”就是“熟”
“老”到成熟,即技术的上达,风格的成熟。相反,“嫩”就是技术上的不熟练,风格上的不成熟。姜夔《续书谱》评魏晋以来行书说:
《兰亭记》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
赵孟頫像
对这一系列书家的品评,就不一定着眼于其年龄,因为就大令(王献之44-386)来说,去世时只有42岁,尚未进入老年时期;而且也主要不是着眼于所谓“晚期风格”,而是着眼于其书艺的成熟,即其笔墨技艺等等进入了圆满成熟的境地,当然其中也包括筋骨的劲健之类在内。
书法学习是广采百家,博取众长,扬长避短的过程,及至暮年之龄,人的思想达一定的境界,书法技术上达到炉火纯青,风格上也就“复归平正”,挥洒自如而从心所欲了,真正达到了“老境”。元代书法家郭畀云:
东坡…晚岁自儋州回,挟大海风涛之气,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龙喷浪,奇鬼博人,书家不可及也。
这是评述苏东坡书法“老劲雄放”的意象描述。
苏东坡《渡海帖》
由少及老是个追求和变化的过程。如以所谓“少年书”的姿媚著称的赵孟頫,其晚年也趋于老劲。马宗霍《书林藻鉴》录语:赵孟之书“凡三变,初临思陵(宋高宗赵构),中学锺繇及羲、献诸家,晚乃学李北海”
是说赵孟頫年时书,将王羲之的姿媚风格质素显现和发挥到了极致;晚年则又参入李邕,吸取了李书的劲健质素,因而也体现了老劲的特色。古人云:'笔随人老。’斯言也,岂欺我哉!”这是把赵孟頫晚年和早年之作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赵孟頫晚年书作
“老”,在中国书法史上属于风格美的范畴。一般以年龄为参照,但是书家的风格美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积累和发展过程,应该进行动态考察,即据其艺术历程及风格的发展变化来考察,而不能仅仅停留于或满足于静态的、片断的分析。每一位书法家的艺术历程、生命长短的不同,年龄风格也会因人而异。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利弊同出,没有绝对“老”和“少”,王羲之所说“情随事迁”老年风格又可能带来某种不足,过于成熟不能再“熟后求生”艺术生命也就进入了休眠期。(文/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