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明:天上文曲星为何如此眷顾长胜村? /邵东高考“状元村”揭秘
天上文曲星为何如此眷顾长胜村?
邵东高考“状元村”揭秘
李玉明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封建社会里,凡那个村落那个地方中了个状元、进士或者秀才,人们都说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了。四邻乡亲都来庆贺一番,或祭拜天上文曲星降福,或祭拜祖先神灵保佑。然而,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传统的封建科举制度早已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高考制度。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传统观念依然挥之不去,哪个村出了最多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人们仍然习惯地称之为“才子村”“状元村”。
湖南省邵东县水东江镇长胜村,这个偏僻的山村,即使在县级地图上也难以发现它的名字,然而,它却以“才子村”“状元村”的雅称而名闻遐迩。自1979年恢复高考以来,长胜村就考上了470多名大学生,50多名研究生,8名博士生,3名北大硕士,造就了农村基础教育独特的“长胜现象”,引起了各类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走进长胜村,这里山水风光与邻村其实并无二致,山不高、水不秀,一条县级公路从村里穿过,“七里长冲”是人们对这里地貌的描述。据村支书申国华介绍:长胜村现有人口3400多人,面积5.8平方公里,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既没有名山、也没有河流,人均耕地不足0.4亩,是全县较为偏僻、贫困的山区,除了黄花菜、柑桔等经济作物外,全村没有一家工业企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仅5000多元。
就是在这一方崎岖贫瘠的土地上却盛开了一朵朵教育文明之花,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长胜村如此英才辈出,经久不衰呢?带着种种疑问,我们一家一户走访,调查情况、翻阅族谱、寻访老人、探讨邻里,几天下来,我们试图揭开“状元村”科第蝉联的神秘面纱。
在查阅族谱,走访老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里居住的村民有10多个姓氏,大多数村民姓申、曾、佘、王、周。据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大多是从中原迁居江西,元末明初,迁居邵东。他们的先祖不乏朝中命官和征战的将军。1901年享誉三湘的杨塘书院就是曾氏先祖曾丙煕倡导首建。可见这里的民众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据村民申肯堂老人讲述,这一方人民自明清以来就有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到解放初期,村里仍有二个私墪学堂。按家规家训要求,那个宗族后裔学习成绩优异者,全族人都自觉捐钱捐物,鼎立支助学业,本姓本村的私墪先生也愿意对优秀学生减免学费以示鼓励。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境内土匪猖獗,长胜村民自发组织习武自卫,忠勇尚武之风一时兴盛,耍狮子、比武艺等民间文化活动直到“文化大革命”运动才逐渐停止。从历史的渊源来看,长胜村人继承了中华儒家文化“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老思想。催生了当地人以读书为上,助学奖优的社会风尚。
在承家湾组,我们采访了73岁的申采藻老人,他一家5个儿女全部考上了大学深造,且个个颇有成就。当问及培养子女成才的秘决时,老人只回答了一句话:“因为穷啊!”。回忆起自己苦难的童年,老人眼里噙满了泪水。他三岁父亲去世,长大后靠跟师傅作木工维持生计。这段苦难的历史成为他家史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成就了孩子们发奋学习的精神动力。平凡的老人,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曲“穷则思变”的人生道理。同样,在龙丰片桐子组,曾冠群老人讲述了两个弟弟入伍考军校的动人故事。作为长兄,曾冠群常以自己祖母、父辈的苦难生活来教育弟弟发奋读书。现在两个弟弟早已功成名就,小弟弟已是中国火箭兵部队的高级工程师。
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存条件并没有吓倒长胜村人。在上世纪集体经济的年代,穷则思变的长胜人从外地引进黄花菜、柑桔回村种植,修建山塘、水库、发展养鱼创收。八十年代,长胜柑桔出口到俄罗斯,早已成为村民的美谈。据申仲凯老人讲述,他家4个儿女全部考上名牌大学,他们的学费、生活费大部分是出卖黄花、柑桔得来的。在采访的现场,村组干部告诉我们:勤俭持家,送子读书是长胜村人的优良传统。有些家长因家庭贫困而出卖家产,仍至把金戒子当出去也在所不辞。穷则思变,奋勇拼搏,呷得苦、霸得蛮的邵东精神在长胜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长胜村,朴实重教的民风让我们采访组惊羡不已。据当地村民反映,凡哪家哪户的子女考上了大学,亲戚邻里之间都前来祝贺,他们或捎上几个鸡蛋,或支助一点学费,主人摆上三五二桌饭菜热情招待,招呼亲朋邻里的孩子前来就餐,喜庆宴又变成了一次现场励志教育的生动课堂。当地村级干部对教育兴村极其重视,哪家子女考上了大学,村里都送给奖金,或放场电影以示表彰。在长胜村,村民攀比的不是哪家的房子好、钱财多,而是比谁家大学生考得多,子女有出息。
淳朴的民风,浓厚的重教氛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长胜学子在求学成才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毛泽东同志讲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在长胜学子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77岁的申春轩老人,他家三个子女全部考上本科院校,大儿子八十年代初考上铁道学院,毕业后在一家大型国企当工程师,在长兄传帮带教育示范下,妹妹、弟弟个个以哥哥为榜样,勤奋读书,常常挑灯夜战,深夜复习功课。十年下来,二个弟妹都已完成高校深造,现在省市机关工作。
在效仁组朱启云家,他讲述侄子朱文亮艰辛的求学历程,朱文亮八岁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在亲属邻里的帮助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后来又考上了湘大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现在已在一家知名高校从事科研工作。
一个微不足道的江南小村,近四十年来,就出了三个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被当地人誉为“北大三星”;考上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国防科大、中南大学、上海交大等40多所重点高校的优秀人才多达87人;留学海外定居人员2人;在省、市级党政部门、各军区、知名高校及大型企业工作或担任领导干部的优秀人才多达114人。仅长发堂一个村民小组就出了处级以上的干部6人。
常言道:“喝水不忘挖井人”。近二十多年来,从长胜村走出来的460多名精英人才,他们时刻不忘回报桑梓,建设家乡。当地村民反映,每年春节、清明节,他们都不远万里回家探望父母,走访邻里,乡音乡亲,情意浓浓!据村主任介绍,近十几年以来,通过村里优秀人才的争取、引进和捐助,长胜村已累计完成各类投资620多万元,修建了水泥公路17公里,改造农村电网6公里,维修山塘、水库6座,建好了村级小学,全村二个片全部用上了自来水,乡村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育文化的兴盛也助推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近四十年以来,全村无重大刑事犯罪、无吸毒人员、无退学失学儿童。
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长胜村人正在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他们将召集乡贤,聚精会神再谋发展。据邵东原县委统战部周奉明老部长介绍,长胜村人今后要发扬乡贤文化的人才优势,引乡贤、回故乡、建家乡,准备召开一次全村乡贤诸葛亮会,号召大家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共同谋划乡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有理由坚信,不甘沉沦、敢于拼搏的长胜村人,一定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开创自己美好的长胜梦、中国梦!
【作者简介】李玉明,1990年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公务员。湖南省邵东县文物局副局长,民革邵东支部原宣传委员、县老年大学客座讲师。曾在邵东电视台讲座《昭阳文物》。中国湖南邵东佘湖山道教文化养生园创意策划人。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