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早餐」是药三分毒,所以家长擅自给孩子减药停药?孩子生病,家庭成员也需要反省和改变

「健康早餐」是药三分毒,所以家长擅自给孩子减药停药?孩子生病,家庭成员也需要反省和改变

原创浙医在线2021-03-31 12:08:57

杭州高三学生跑步时心跳骤停
历时14天
中西医联合救治挽回生命

18岁的高三学生小王(化名)身材魁梧壮实,前不久的一天早上,他在操场上跑步时,突然倒地不醒。

“有同学晕倒了!”

宁静的操场被同学们的呼喊声打破,体育老师及医务室医生闻声立马赶到小王身边,发现他已经没有反应,于是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让周围的人马上拨打120电话,取来体外除颤仪(AED)。

大约10分钟后,120医生赶到,立即进行气管内插管辅助通气,120医生接力抢救,在不间断的胸外按压中将小王送到了离学校最近的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急诊室。

“室颤,准备除颤!”

“肾上腺素静推,继续心肺复苏!”

经过急诊和ICU团队紧张而有序的抢救,小王的心跳虽然恢复了,但是大脑缺血缺氧的时间较长,人还是没有醒过来。

随后,小王转入ICU给予高级生命支持治疗,进行冬眠疗法联合亚低温脑保护,渗透性脱水抗脑水肿,脑血流监测下的血压控制,机械通气呼吸支持,营养支持以及严格的液体管理、血糖管理等综合治疗方案。

医生在询问病史后得知,小王在2年前已诊断有肥厚型心肌病,晕倒之际心脏正处于高负荷的运动中,从而诱发了这次心跳骤停。

重症监护室门口,是小王父母徘徊的身影,门内是医护人员忙碌的足迹。

为了让小王尽快苏醒,最大程度地减少相关后遗症,ICU团队和心血管内科专家夜以继日精心救治,同时,中医中药也发挥了独特优势。

省国医名师裘昌林会诊

省国医名师裘昌林教授多次进行会诊,首次会诊时针对小王的病情及体征,裘老认为该患者深昏迷已经三天,完全不省人事,身体肥胖,更衣不畅,属于中医闭证范畴,治疗抢救关键是要明辨阳闭和阴闭,从该患者的中医证候辨别属于阴闭,故应用苏合香丸和中药以辛温开窍,涤痰通腑为治则,3剂后患者从深昏迷变成浅昏迷,第4天意识渐渐转清,第5天己能点头和摇头示意(因插管讲不出声),可见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疗效的保证。患者意识逐渐好转后,裘老又根据病情的变化加减改方,对症治疗。在中西医结合强强联合之下,历时14天,小王跨过千难万险,最终神志清醒,肢体活动如常。

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重症医学科张志荣医生说,一旦发生心跳骤停,急救的“黄金时间”是4-6分钟。学校老师在第一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自救式心肺复苏,为医护人员的后续抢救争取了时间,保证了患者心脏的泵血量,为抢救起到关键作用。“通过中西医专家联合诊断,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终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患者恢复得很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也体现了我们中西医联合救治患者的优势。”

首席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鲍航行 朱轶莹

第X号病床

得了个假“甲亢”

脖子越治越粗

30岁的绍兴姑娘小西因脖子粗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甲亢”,服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然而,小西的“甲亢”却显得特别顽固,一个月复查一次的结果,显示甲状腺激素不仅没有恢复正常,还越来越高,甚至一些原本正常的指标,也超过了正常最高值,同时,小西的脖子“越治越粗”。当地医院不断给小西加大用药量,从一天一粒药片加到了一天三粒,情况仍没有改善,各项指标也没有恢复正常。

小西害怕了,经人推荐找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内分泌科就诊。

内分泌科周伟斌副主任医师通过触诊,确实可以发现小西的甲状腺肿大,但除此之外,小西并没有任何如多食、消瘦、怕热、多汗、心慌、失眠、易激动等典型的甲亢症状,而且甲亢治疗药物对小西完全没作用,甚至起了反作用。

再结合一些检查指标,周伟斌判断小西患的可能是一种叫做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的病,这种病很容易伪装成“甲亢”或“甲减”,但如果按照“甲亢”或“甲减”治疗,则会越治疗越严重。

小西做了基因检测后,被确诊为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这是一种因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一般来说,我们最常见的甲亢就是激素分泌过多,甲减则是激素分泌过少,而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的患者则是因为接受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受体因基因突变,导致组织器官对甲状腺激素反应减低,也就是不敏感。

“就比如一种是糖加得太多,一种是对甜味不敏感则需要更多的糖,看上去结果都是糖太多,但原理却不同,治疗方法肯定也就不同。”周伟斌说,如果被诊断为“甲亢”或“甲减”的患者,但经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更严重者,建议进行相关基因筛查,以明确病因,以免造成病情延误。另外,亚急性甲状腺炎也非常容易被误诊为甲亢,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治。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王蕊 朱诗意

医生的朋友圈

骂过我的患者来道歉了

记者张煜锌核实报道:

3月29日晚9点多,浙江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廖峥娈副主任医师接到了一个互联网咨询电话,是她曾经的一位患者。

这是一位30多岁的男性焦虑症患者,前年他找到廖医生,经过一年左右的悉心治疗,病情控制稳定,本来去年五六月份就可以停药了。不过,那会正值梅雨季,考虑到气候波动会影响患者病情,廖医生要他过了梅雨季再停。

去年梅雨季特别长,这位患者急着想生二胎,有一天就在廖医生诊室里发脾气,骂骂咧咧了好一阵,“你骗我!怎么还不能停药!”说着便甩门而去,再也没有来过。

廖医生当时为此难过了一段时间:“他在我这里看了快一年,每次门诊都有说有笑,关系挺好的,谁知道会因为这个发脾气,我还是蛮受伤的,毕竟他只要熬过一小阵子就能好了。”

如今,9个月过去了,廖医生自己都忘了这件事,没想到患者突然又来联系她,还要带着朋友来看病。这次,患者主动跟她道歉:“廖医生,对不起,我那个时候太冲动了,我还是信任你的,所以这次朋友也要让你看。”

廖峥娈是一名精神卫生科的医生,和患者的相处,往往需要付出更多感情和精力,从医十年,她说:“大部分医患关系还是很暖心的,只要我用真诚对待每一个来寻求帮助的人,一定也能收获同样的真诚。”

我来吐吐槽

有的擅自给孩子减药停药

有的和孩子置气

孩子生病

家庭成员也需要反省和改变

记者陈彦汝核实报道:

张主任提到的这个小孩子是一位十几岁的小患者。一年多以前,他突然变得很“叛逆”,脾气特别大,在学校里还好,与同学、老师沟通等表现也不错,但对父母动不动发火,就诊前三四个月,他与父母争吵时,冲动之下拿起了刀。还有一次,这个瘦弱的孩子,竟把妈妈的肋骨打断了。最终,小患者被诊断为儿童对立违抗障碍,入院治疗。通过规范治疗,小患者也很配合,按时服药,参与集体活动、集体心理(活动)治疗,情况好转。

近几日,小患者妈妈再次与他联系:孩子最近病情又出现了新情况,还出现全身抽筋。孩子妈妈说,在住院调理了一段时间后,他的情况改善了很多,过年期间,情况也不错,就自己做主没让孩子吃药了。

“经常有家长认为是药三分毒,心里总感觉吃这种精神药物不好。”张滢表示,患者及家属擅自停药,常见两方面原因:一是对药物,尤其是西药的理解上有所偏颇;另外,由于对精神卫生类疾病存有偏见、缺乏了解,一些病人及家属会有病耻感,会采取自行(吃药)停药、拒绝就医等消极行为。

张滢说,临床中医生们开药,都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再进行选择。就如这位小患者,在药的剂量上会比较控制,若谨遵医嘱,完全可以放心地服用,等放假了,病情依旧稳定就可以考虑适当减少药量了。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很关键。事实上,这些比较敏感的孩子,往往在某些方面更加有天分,比如与人交往时会更加细心,但越是这样的孩子,越需要得到家长们的尊重。而我们很多家长遇上孩子叛逆,只会批评其不听话,或是命令式地给他们讲道理,反而使得'针尖对麦芒’,双方成为仇人。所以,家长在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也应反省和改变自己。”张滢说。

收藏
举报
1 条评论
  • 千千贺1728分钟前

    为中医急救做贡献的医生点👍

    回复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