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宜珈:擅长武戏的尚派,传人为何要唱文戏?

“大家看尚派,以《昭君出塞》《失子惊疯》为主,其实尚小云先生铁嗓钢喉、穿云裂石,文戏也唱得好极了。”韩宜珈说。6月12日、13日,上海京剧院将在天蟾逸夫舞台举办尚小云诞辰120周年系列演出。作为上京尚派传人,韩宜珈将交出自己的成绩单。

12日纪念演唱会流派纷呈,除上海京剧院老中青艺术家陈少云、熊明霞、蓝天、杨扬、张娜等外,京剧谭派传人谭孝曾、尚小云长孙女尚慧敏、尚派艺术家鞠小苏等也从全国各地赶来。韩宜珈带来一段尚派《大登殿》。13日,韩宜珈将演绎全本《玉堂春》,“1917年天蟾第一次邀请尚小云,唱的正是《玉堂春》。”

韩宜珈出生于天津,这个弥漫着戏曲的城市留给她儿时记忆,“海边都是拉京胡的票友。”韩宜珈的爷爷是天津中国大戏院经理,父亲在票友大赛中拿奖。1988年韩宜珈考入天津戏校,成为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不安分的她毕业后又报考中国戏曲学院,“我想深造,去北京看更多的戏,遇到更多名家。”

在中国戏曲学院,韩宜珈学习张派。24岁时,韩宜珈被尚小云亲传弟子孙明珠为尚小云音配像《汉明妃》吸引,“孙老师毫无门第之见,让我现场唱了几句,跑了几圈圆场,走了几个翻身,就答应教我。”孙明珠还引荐自己的师妹、尚小云亲传弟子周百穗教韩宜珈《昭君出塞》。周百穗风尘仆仆从贵州来到上海,在酷暑之中教了韩宜珈数月。韩宜珈开始对尚派艺术有了深入了解。韩宜珈还向尚小云长孙女尚慧敏求教,得其真传,“2006年我与尚慧敏老师学习《玉堂春》,每年去武汉,至今十多年。昨天她还给我上了一天课,我跪一下午,她也跪一下午。老艺术家对待艺术的严谨,可见一斑。孙明珠老师年纪大了,其他事不记得了,但是戏全都记得。”

学戏中,韩宜珈不断走近尚小云,“为了创办荣春社,尚先生把北京七个四合院全卖了,找了五个厨师、三个裁缝,专门给戏校孩子服务。他要求学生吃饭前坐好唱昆曲大词。昆曲里大段大段文词很拗口,必须唱完了才能吃饭。”

尚慧敏自幼随祖父尚小云在西安边上小学边学戏,后来又回到北京生活。她向学生回忆往事,“早上5点多到陶然亭练功,9点回家吃早饭,然后接着吊嗓子。午饭后再去老师家学戏,一段《女起解》反调就唱10分钟,一共8句,老师教了一个月。”尚慧敏按照这个标准要求学生,“舞台历练很重要,功夫还得下在平时,从开始就要学扎实。”

从张派到尚派,如何把握流派神韵?韩宜珈表示,张君秋曾拜尚小云为义父,因此张派与尚派异曲同工又有不同,“我努力原汁原味地继承尚派,模仿动作没有那么难,神韵很难。尚小云先生喜欢杨小楼,学习杨小楼,他的动作有武生的刚硬,比如掏翎非常干脆利落,好多动作手势也与别家不同,能塑造十三妹、梁红玉等响当当的巾帼英雄。”

舞台之外,韩宜珈像许多新一代演员一样,积极从事艺术普及活动,“上回演尚派名剧《双阳公主》,演出前我去海上梨园参加沙龙,从大文豪范仲淹入手讲故事:范仲淹发掘北宋名将狄青,而狄青娶了鄯善国一位公主,就是双阳公主。年轻观众知道范仲淹的人多,知道双阳公主的人少,这么一讲,不少观众对《双阳公主》产生兴趣,当场买票。”

韩宜珈喜欢去海事大学、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进行示范演出,“让大学生们发现,原来京剧那么好看、那么神奇,是电视上感受不到的,必须来剧场看。”忙碌工作、演出之余,她积极整理尚派剧本,曲谱,“对大师最好的纪念就是艺术能够传承。”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诸葛漪

(0)

相关推荐